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許家印香港豪宅違建面積超房本一倍,市值或增6億港元

2025-08-07 15:50

近期,媒體指出,許家印香港一套未出售的豪宅,建築本身存在違規的情況,而且還不是小打小鬧。人都「進去」一兩年了,資產還有這麼多故事。另外,許老闆還有多少資產沒被「發現」?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烏彥祖假正經

· · ·

房地產圈又有大瓜,許家印的香港豪宅,竟然是「違建」。

近期,媒體指出,許家印香港一套未出售的豪宅,建築本身存在違規的情況,而且還不是小打小鬧。這座三層豪宅實用面積約450平方米,但僭建(即違建)超過6000平方尺,約660平方米。

也就是説,這套豪宅的違建空間比房本上的面積多了一倍還多。

可別小看增加的6000平方尺的面積,香港的房子是按平方尺賣的,山頂豪宅更是一尺一寸金,以當下市價10萬港元/平方尺來算,多出來的面積理論上能給這套房子增加6億港幣的資產價值。

人都「進去」一兩年了,資產還有這麼多故事。另外,大家也都想知道,許老闆還有多少資產沒被「發現」?

香港的富豪都喜歡住在山上,許家印的這座豪宅位於太平山頂的布力徑,是傳統富豪聚居地。除了許家印,鄭裕彤家族、「重慶李嘉誠」張松橋、賭王三太陳婉珍、凱雷亞洲基金董事總經理唐子明等多位富豪都在此有房產。

2010年,恆大香港上市一年后,許家印通過離岸公司豪擲25億港幣購入了布力徑 10 號三棟別墅,分為 B 座、C 座和 E 座。

這次引發熱議的豪宅是布力徑 10號E座,豪宅不僅有私人花園,還有室內電梯,實用面積超450平方米。可能覺得實際面積不過癮,又在三個地方進行了違規擴建:

這三個地方給E座又增加了6000平方尺(約660平方米),綜合下來,豪宅的面積超過了1100平方米。當前布力徑「合法」建築的價格大約是10萬港幣/平方尺,要是沒被「發現」,説不定能給房屋增加6億港幣的「增值」。

不止E座,B座和C座也都有不同面積的「違建」。這事在香港地區不是大事,尤其在豪宅區是一個隱祕的「潛規則」,大多數富豪都這麼「偷偷地擴建」,俗稱「偷面積」。

當然了,被「逮到」后,不僅要罰款,還要「恢復原貌」。根據香港屋宇署2023年的數據,全港當年發了2400份清拆令,山頂豪宅區佔比達17%。

再説回許家印的這三套豪宅,準確地説,已經不是他的財產了。恆大危機爆發后,2021年C座和E座抵押給歐力士借貸公司,2022年B座抵押給建行亞洲,2023年后,三棟物業相繼被債權人接管,並出售。

2024年5月,B座豪宅最終以7億港幣的價格成交,這一成交價格比一年多前的市場估價,大幅下降了1億港元。香港布力徑10號C座和E座的兩套別墅,在2024年10月21日以9億港元的價格掛牌,售價相較曾經15億港元的估值,堪稱打6折甩賣。

C座和E座並不愁賣,因為地產中介介紹,當下這個價格還是很誘惑的,很多富豪在諮詢,大多數是香港老牌家族,還有一部分來自內地。等處理好「違建」等相關事宜,這種山頂「硬通貨」很快能出手。

布力徑這三套豪宅,是許家印早兩年抵押出去的,所以可以通過法律輕松拿來抵債。對大多數恆大債權人來説,當下的難點是如何尋找許老闆一家更多的「資產」來還債。

大家都知道恆大集團還欠債2.38萬億人民幣,可即便債權人也不清楚,許家還能拿出多少錢來還債,只能一步一步摸索。

2024年1月,恆大被香港高等法院下令清盤,向許家印及其前妻丁玉梅、恆大前行政總裁夏海鈞、前首席財務官潘大榮等人追討約60億美元的股息及酬金。

清盤人接管后持續在全球蒐集許家印家族等人的資產,現在能查到的是這些:

另外,今年9月13日,香港中國恆大中心已由債權人中信銀行國際委任的接管人正式接管。不過,暫時沒找到買家,此前兩輪出售均未成功。恆大中心是2015年恆大以125億港元的價格從劉鑾雄的華人置業買來的,當時還創下香港商廈的價格紀錄。

以上這些都還是債權人能依法「找到」許家的財富,沒發現的還不知道多少呢?

今年3月,一份來自香港高等法院的文書引起廣泛討論。因為文書「曝光」了許家印前妻丁玉梅以前沒公開的財產,還有「孩子」。

1、丁玉梅還有2名未成年子女和2名未成年孫子女。

這事是丁玉梅自己「爆出來」的。丁玉梅的好多資產被凍結,她提出「變更資產凍結和隱私保護」的兩項申請,證詞中反覆提及「她與2個未成年子女和2個未成年孫子女同住,銀行卡凍結可能會使她的安全受到威脅。」

法官拒絕了丁玉梅的兩項申請,理由是丁玉梅的財產大部分是跟許家印結婚期間獲得的,因此清盤需要透明,保護公眾利益。

不過就此大家也知道了丁玉梅還有2名未成年子女。假使3月份的時候,兩個孩子接近18歲,丁玉梅今年68歲,那也説明是她50歲以后生育的。網友驚歎不已,感慨有錢人的身體果然可以「持續年輕」。

2、嚴格監督下,半年仍花了400萬美元。

因為之前,英國法院頒佈禁令,丁玉梅每月支出金額不得超過2萬英鎊(約19萬元)。丁玉梅給香港法院的「申請」里面提出,希望增加支出,包括爲了未成年的子女和孫子女的生活費。

結果,香港法院查證,即使在嚴格監督和限制支出的情況下,丁玉梅2024年8月到2025年2月,半年時間仍花掉了400萬美元(約2890萬元)。文書沒有公佈這些錢是哪里來的,但至少説明,她還是有錢。

3、從資金、債權到實體資產,丁玉梅很多資產還未曝光。

文書中透露,通過倫敦律師之間的郵件,丁玉梅在英國申請不公開出租物業Carnation Way Properties的收支賬目和新信息。

此外,丁玉梅還有一些賬户有大規模美元資金,至今沒被查詢和公開。清盤人還通過各種方式查詢到,丁玉梅還享有多家公司的車輛資產、所有權債權和其他債權。

以上三條還是因為法律介入而曝光的,而且還不清楚具體數額。從理性角度分析,説明丁玉梅還有很多資產是「未被發現」的。同理,許家印是否也有「消失」的資產呢?

通過這兩年事例,網友應該能總結出來,大佬藏孩子和藏資產,只要不被爆出來,普通人根本不會知道,連風聲都聽不到。

宗慶后百億遺產的風波已經「鬧騰」許久了。儘管不時還有新料曝出,但從流量上來看,觀眾都有點「吃不動瓜」了。

假如,宗馥莉按照父親的要求,用離岸公司「建昊」為三個弟妹設立好了21億美元的信託基金,四姐弟相安無事,大家連吃瓜的機會都沒有。

再假如,宗慶后生前有一些債務,娃哈哈都不夠還債了(只是假如),哪個法院有本事能查到並追回已經設立成功的21億美元的信託?離岸公司其中一項功能就是「隱藏」真實股東的信息。

問題就來了,大佬還有多少手段,讓資產「消失」呢?

其實手段非常多,八妹通過國內外一些大佬的操作,舉幾個例子:

2017到2020年,中國恆大累積分紅額高達900億元,大部分流向了許氏家族。恆大也是在開曼羣島的離岸公司基礎上建立,許家印、丁玉梅多年來的鉅額分紅,第一站流向開曼羣島。

而這些錢並不是直接到「許丁夫婦」的賬號上,大部分是打到境外持有項目的公司,甚至是空殼公司。即便找到這些賬户,對方一句「已經投資出去」,又得向更深處一層「挖掘」。再加上各種眼花繚亂的「代持」,一團亂麻,理清都很難,何況追討。

相信沒有人會相信大佬買藝術品,純粹是被藝術打動。藝術品「后期路徑」很多,可以「公司名義」拍賣,所得資金注入境外家族信託,還可以捐贈給公立博物館,但保留「永久借展權」,實際仍可掌控展示與交易......

家族信託更不用説,直接「債務隔離」,可以永久惠及子孫。

將優質資產注入境外上市主體,境內母公司保留虧損業務; 利用「預付款項」「應收賬款」等科目,將資金從上市公司轉移至非上市關聯方;表外負債通過「明股實債」規避監管,債權人無法通過公開財報追蹤......

國外大佬辛苦一輩子打下的江山,為什麼都表態「去世后捐給慈善機構」。很顯然,慈善就是躲避高額遺產税的外殼,實際控制權歸家族理事會,輕松實現「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要是多開幾個慈善賬號,分散在全世界,一個國家再厲害,也管不了全世界。

這里可以點名,馬斯克為什麼那麼熱衷各種「幣」,還時常發小作文支持。前期多買點,后期套現,加密貨幣存在非託管錢包,鏈上交易匿名性強,除非主動曝光,否則根本追蹤不到。

其實,方法還有很多,有些都不方便說出來。概括起來就是利用「法律差異」規避監管,通過結構化設計切斷「直接關聯」,綁定「非標資產」降低可追溯性,以慈善為名惠及子孫,利用信息不對稱撈一筆就走......總之就是有一萬種方式,能將資產從「顯性可查」變為「隱性難追」。

所以,再回看布力徑 10號E座違規增加的6000平方尺面積,這點「地牢」對大佬來説,根本不算什麼。大佬真正的「地牢」,深不見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