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10:57
財聯社8月8日訊(編輯 胡家榮)港股醫藥板塊延續頹勢,其中凱萊英跌幅居前,且盤中一度下挫超10%。截至發稿,凱萊英(06821.HK)跌6.44%、泰格醫藥(03347.HK)跌2.39%、康龍化成(03759.HK)跌1.70%、方達控股(01521.HK)跌1.32%。
醫藥股的調整直接導火索源於特朗普政府對進口藥品的關税威脅。
根據此前報道,特朗普表示,美國計劃對進口藥品徵收的關税最終可能升至250%,這是他迄今為止所威脅徵收的最高税率。
他還表示,初期將對藥品徵收「小額關税」,但在一年,最多一年半內,他將把税率提高至150%,然后再升至250%。
於特朗普多次威脅徵收高額關税但隨后又改變主意,他是否最終會將藥品關税定在250%存在不確定性。早在7月初,特朗普就曾威脅要對藥品徵收200%的關税。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針對藥品行業進啟動了所謂「232條款調查」,這是一項法律授權,允許商務部長調查進口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特朗普此舉的目的是鼓勵製藥公司將生產業務遷回美國。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本土藥品生產規模大幅萎縮。
面對特朗普的關税威脅和施壓,多家美國醫藥企業已表態,將在美國本土加大投資,以避免被徵收關税——強生將投入550億美元加強本土生產和研發;禮來公司則表示將斥資27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四家制藥廠;另外,跨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稱將投資500億美元擴大藥品生產。目前在美藥企計劃投資總額或超過2500億美元。
專業人士認為,在複雜的供應鏈和美國本土的高昂生產成本面前,這兩個目標都難以實現,而關税政策本身還讓美國醫藥行業和企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也有相關專家表示,美國藥企的這些舉措可能不會減少美國對外國關鍵醫藥成分和藥品的依賴,也不太可能降低美國消費者的健康成本。
機構看好醫藥股后續表現
摩根大通在近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創新葯爆發的背后,是全球跨國藥企對中國生物醫藥資產質量的高度認可。短短十年間,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交易在全球佔比突破20%,反映了全球對中國生物技術研發能力的信心轉變。
該行還指出,海外公司為中國資產支付的價格往往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這徹底顛覆了"低價競爭"的刻板印象:海外公司為中國腫瘤資產支付的平均首付款高達2.13億美元,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1.9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