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7 14:52
南方財經記者鄭康喜 實習生姜雨鋅 向梓瑜 廣州報道
每一項經濟數據,都是一個鮮活的經濟場景。
日前,一組通信運營商統計的大數據,從人口流動維度描摹出上半年廣東消費、文旅、交通、工業等領域的蓬勃活力。
通信大數據顯示,今年1-6月,廣東月均常駐人員1.15億,月均流動人員5063.8萬,連續18年穩居全國人口第一大省之位;月均入境規模498.6萬人次, 同比增幅29.4%;月均出境規模521.7萬人次,同比增幅32.5%;全省96個重點產業轉移園月均常駐人員127.3萬,同比上升4.3萬,增幅3.5%。
人員流動是現代經濟保持活力和持續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對於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支撐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均衡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觀察上半年廣東流動的數據,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擁有全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廣東,既是超大規模消費市場,也是超大規模要素市場。嶺南大地上持續湧動的人潮,牽引着物流、資金鍊、創新流等生產要素在廣東交匯、奔騰、碰撞,催生出無限商機和生機,廣東通過一席「流動的盛宴」,展現着中國經濟的活力。
超高人氣帶動消費活力
生活在廣州,「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創新實踐,讓來自德國工程師馬克,似乎忘了自己是位「老外」。
「在社區辦事有雙語指引,菜市場阿姨會用計算器跟我討價還價,看病全程順暢,住久了會不記得自己是外國人。」馬克的感受,道出了廣州國際化社區「無痕服務」的精髓,其實也是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生動註腳。
近年來,廣州以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目標持續加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四年突破萬億大關。今年上半年,這座千年商都在GDP增長3.8%的情況下,消費市場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9%,增速在全國五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一。
跳出廣州看全省,消費正日益成為這座製造業大省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今年上半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32.66億元,同比增長3.5%,比2024年加快2.7個百分點,這擂響了廣東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進軍號。
不難理解,對於人口第一大省廣東而言,消費回暖有其動力支撐。
通信大數據顯示,今年1-6月,廣東月均常駐人員1.15億,6月份廣東當月常駐人員更是達到1.21億,流動人員4273.2萬,較去年12月定比增幅7.2%。
隨着我國過境免籤政策全面放寬,離境退税政策持續優化,消費市場活力增強,境外旅客入境消費的熱情持續高漲。通信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月均入境規模498.6萬人次, 同比增幅29.4%。6月份廣東入境規模575.4萬人次,港澳入境佔比達52.8%;出境規模639.6萬人次,港澳出境佔比達59.3%。
進一步來看,今年上半年廣州口岸境外旅客離境退税申請單超8000份,退税申請單金額超2億元,同比增長192.6%和149%,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經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員達1.3億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出入境外籍人員343.2萬人次,同比增長39.2%,成為整體客流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超高人氣帶動消費商機,廣東有底氣打造超大規模消費市場。
今年端午假期,廣東可謂旺丁又旺財,共接待遊客23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4.4億元,同比增長25.6%。全省遊客人均花費493元,同比增長4.2%。遊客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充分說明了廣東消費市場的活躍,這也直接帶動了冰雪消費、夜間消費、體育消費、低空文旅消費、演唱會消費等一系列消費新場景新業態的快速涌現。
以廣州天環廣場為例。今年上半年,在十五運會帶動下,天環持續擴大運動品牌矩陣,上線了包括英國知名單車品牌BROMPTON廣州首店、KOLON SPORT華南首家KRAFT形象店等在內的諸多首店,還通過引進LABUBU這一潮玩引流利器,燃爆廣州商圈。
廣東不斷創新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又從供給端創造着新需求,形成供需兩旺的良性互動。
近日,「羊城八景」評選名單正式揭曉。「廣東可以藉助此次契機,升級消費配套服務,引入更多科技創新元素,拓展消費者的不同視角。從供給側發力,以新技術創造新供給、激發新需求。」暨南大學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是今年「羊城八景」的評審團成員之一,他告訴南方財經記者,這一城市消費IP的最新版本,是廣東形成聯動政府和市場、歷史和科技、生態和人文的金字招牌之一,對於廣東創新消費場景非常重要。
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超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正在為廣東消費市場注入持續活力。從消費市場的擴大,到消費場景和消費供給的創新,都在全方位激活廣東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密碼。
超級樞紐藴藏澎湃流量
運營商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端午期間廣東累計發送旅客3225.4萬人次,同比增幅8%。如此高密度的出行人次,背后需要有高頻、便捷的交通方式支撐。
我們還可以從幾個數據一窺廣東這個超級樞紐的「流量」實力:
今年暑運期間,廣鐵預計發送旅客1.33億人次,日均發送214.2萬人次,同比增長5.8%,創歷史同期新高。7月1日至17日,廣惠、廣肇、廣清、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累計發送旅客148.6萬人次,日均發送8.7萬人次,較6月同期增長6.3%。
上半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累計保障航班26.6萬架次,旅客吞吐量達4003.6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0%和9.2%。快遞業務量2342903.9萬件,同比增長17.7%,快遞業務收入1493.5億元,同比增長3.2%。深圳機場上半年共接待旅客3257萬人次,同比增長10.9%。貨郵吞吐量達到98.3萬噸,同比增長14.1%,航班架次也創下了22.1萬架次的紀錄,同比增長7.2%。
今年以來,廣州港推動淨增7條外貿航線,集裝箱班輪航線達到285條,其中外貿航線179條,上半年國際貿易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23.8%。深圳港目前已開拓270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覆蓋全球6大洲12大航區,上半年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723.23萬標箱,同比增長10.8%。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展現出了一個流動的廣東的蓬勃經濟活力,更是串起了整個產業發展鏈。
近年來,廣東依然持續在織密交通網絡。
廣州、佛山等城市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產業多集中在高端製造、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如陽江的五金刀剪、茂名的石油化工與特色農業、湛江的鋼鐵產業與海洋經濟、韶關的綠色食品等,具備獨特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但以往由於交通不便,難以與大灣區實現高效對接。織密交通網,就可以串聯起多個產業特色鮮明的城市,為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單從高鐵這一經濟動脈看,廣東已有11市邁入350高鐵時代,結合在建和規劃的高鐵線路,廣東將成為全國第二個邁入「市市通350高鐵」的省份。
以大灣區「大號地鐵」為例,其在拉進大灣區城市之間物理距離的同時,也串聯起了沿線產業發展鏈條。例如,肇慶市近年來積極承接廣州、佛山製造業供應鏈轉移,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部製造新城。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城際軌道是大灣區的骨干交通,灣區「大號地鐵」開通將更方便人員流動,沿線產業協作將更加緊密,肇慶、惠州等城市將加快融入廣深等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發展當中。
人才引力展現「百千萬工程」成效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廣東加快從空間和梯度上,通過打造重點產業轉移園,進一步優化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
運營商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96個重點產業轉移園月均常駐人員127.3萬,同比上升4.3萬,增幅3.5%。6月當月重點產業轉移園常駐人員規模135.6萬,同比上升15.2萬,增幅12.7%。常駐人員的增加背后,廣東重大項目在重點產業轉移園區解加速落地。
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管委會工作人員向南方財經記者介紹,上半年,該產業園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81億元,規上工業產值238.47億元,同比增長7.32%;規上工業增加值23.96億元,同比增長25.16%;税收3.8億元,增速47.48%;新增工業新簽約項目10個,新開工項目8個,新投產項目10個,2025年新簽約超500萬以上項目9個,超2000萬以上項目6個。
隨着「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粵東西北開始成為廣東重大項目有效投資的主戰場。在有效投資的帶動下,粵東西北產業的崛起也吸引來一大批人才在此就業創業。
7月11日,廣東揭陽東粵化學全球首套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深度裂解工業化裝置正式宣告試生產成功,這一全球首創項目。項目的大規模工業化,將能夠吸引一大批綠色化學品製造、再生塑料加工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可直接或間接帶動大批新增就業。
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在廣東產業轉移園135.6萬常駐人員中,本省籍102.7萬,佔比較去年6月下降0.1個百分點,至75.8%;而外省籍32.9萬,佔比較去年6月上升0.1個百分點,至24.2%。這也表示,粵東西北地區對省外人才的吸引度正在提升。
今年以來,廣東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各項活動聲勢不斷擴大,各類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已吸納超過100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隨着廣東「百萬英才匯南粵」系列專題招聘活動的深入開展,將為粵東西北地區鏈接更多青年人才資源。
從重大項目投產到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內生動力正在源源不斷匯聚,共同書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篇章。
南方財經記者魏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