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07 億!巨頭溢價 59%收購昔日對手

2025-08-07 14:30

(來源:CHC醫療傳媒)

2025 年 8 月 5 日,全球眼科醫療巨頭愛爾康(Alcon)宣佈以 15 億美元(約合107億元人民幣)收購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Staar Surgical,每股 28 美元的現金報價較其 90 天平均股價溢價 59%,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 51%。

這一交易不僅是愛爾康年內第二筆重大併購—— 繼 3 月之后的又一佈局,更折射出全球屈光手術領域加速整合的深層邏輯。

Staar Surgical:專注眼科植入式鏡片的技術標杆

Staar Surgical 自 1982 年於美國加州成立以來,始終專注於眼科植入式鏡片的研發與生產,其核心資產 Evo 可植入式隱形眼鏡(ICL)產品線堪稱高度近視患者的 "技術突破"。

該產品採用專利 Collamer 生物相容性材料,通過 20-30 分鍾的微創手術植入虹膜與自然晶狀體之間,適用於中度至高度近視患者(包括伴有散光人羣)。

 FDA 批准的臨牀數據顯示,其獨特優勢在於與自然眼協同工作時可避免乾眼症,且多數患者術后即刻便能改善視力。在中國市場,Staar 通過子公司達視眼科器材(上海)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銷售與技術支持網絡,為這一技術的落地提供了本地化支撐。

愛爾康的戰略佈局:構建全場景屈光解決方案

愛爾康的連續收購勾勒出清晰的戰略圖譜。作為成立於 1945 年、業務遍及 180 多個國家的全球最大眼科醫療器械公司,其通過收購 Lensar 強化了激光手術設備領域的競爭力,而此次將 Staar 收入麾下,則填補了在有晶體眼人工晶狀體(phakic IOL)領域的空白。

這種 "激光手術 + 人工晶體植入" 的全場景覆蓋,恰好解決了屈光手術領域的核心痛點 —— 約 30% 因角膜厚度不足等原因不適合 LASIK 手術的患者,如今可通過 Evo ICL 獲得有效治療。這種互補性佈局使愛爾康在與蔡司、強生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形成了從隱形眼鏡到手術干預的全周期解決方案能力。

行業整合加速:頭部企業壟斷趨勢顯現

從行業視角看,這筆交易印證了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壟斷加速市場集中的趨勢。

近年來,全球屈光手術市場併購活躍,巨頭們通過 "補全產品線" 構建競爭壁壘:蔡司憑藉全飛秒激光設備佔據激光手術主流市場,強生則在角膜塑形鏡領域深耕,而愛爾康此次併購后,得以在 ICL 這一高速增長的細分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這種格局下,Staar 作為細分龍頭的被收購具有標誌性意義 —— 其 2023-2024 年因中國市場需求波動陷入增長困境,暴露了獨立運營企業在應對經濟環境變化、政策調整及本土競爭時的抗風險短板。正如 Staar 首席執行官 Stephen Farrell 所言,中國市場的波動 "持續給作為獨立公司的 Staar 帶來巨大阻力",而依附愛爾康的規模效應成為破局選擇。

中國市場博弈: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市場的複雜博弈構成交易的另一重維度。數據顯示,2023-2024 年國內 ICL 手術量出現顯著波動,背后既有經濟下行壓力下消費降級的影響,也與近視防控政策調整(如增加公立醫療資源投入)及本土企業的技術追趕密切相關。以愛博醫療為代表的中國廠商,通過性價比優勢和政策適配性不斷擠壓進口產品市場份額。

對於愛爾康而言,收購 Staar 獲得的不僅是技術,更是達視眼科在中國積累的渠道資源,如今可通過 "渠道複用 + 品牌協同",將 Evo ICL 與自身隱形眼鏡、人工淚液等產品形成組合拳。

交易前景與行業思考

根據官方公佈信息,交易預計在 6 至 12 個月內完成,需通過監管機構及股東批准。愛爾康管理層預計交易完成后第二年即能產生盈利增值,這一樂觀預期基於其 15,000 名員工組成的全球網絡與 Staar 技術的協同潛力。

但更深層的影響在於,當行業資源加速向巨頭聚集,是否會抑制創新活力?對於患者而言,技術整合帶來的治療可及性提升,與潛在的市場壟斷風險,構成了這場併購背后值得持續觀察的命題。

關於本次收購,您對屈光手術市場的未來走向有何看法?是認為巨頭整合會推動技術更快普及,還是擔心市場集中會削弱創新動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