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郵消金:營收增長強勁,但股東依賴與渠道瓶頸或成發展隱憂

2025-08-07 06:17

(來源:財評社)

出品 | 財評社

文章 | 寶劍

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消費金融」)作為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的頭部企業,憑藉強大的股東背景、技術驅動的業務模式以及嚴格的風控體系,在行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然而,在宏觀經濟波動、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郵消費金融也面臨信貸資產質量承壓、資本補充壓力等挑戰。

中郵消費金融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呈現顯著增長。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41億元,同比增長8.47%;淨利潤達到8.04億元,同比增長54%。這一增速主要得益於利息淨收入的大幅增加,2024年利息淨收入為73.32億元,佔總收入的97.23%。值得注意的是,淨利潤的高速增長部分得益於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帶來的税收優惠(15%的企業所得税税率),以及動態化的融資策略壓降融資成本。然而,利息收入佔比過高(超過97%)表明公司盈利模式相對單一,收入來源過度依賴信貸業務,抗風險能力較弱。此外,2024年公司覈銷不良貸款60.95億元,同比增長40.37%,對盈利形成顯著侵蝕,暴露出信貸資產質量的隱憂。

截至2024年末,中郵消費金融總資產達672.29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6.48%;發放貸款和墊款余額為638.10億元,佔總資產的94.91%。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反映了其在消費金融市場的擴張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資本消耗的壓力。公司資本充足率為10.90%,處於監管要求的下限水平,而業務的快速擴張導致資本消耗加劇,當前資本充足水平已接近監管下限。若未來不良貸款率反彈或經濟下行導致客户違約增加,公司可能面臨更大的資本補充需求。此外,資產負債率為90.01%,遠高於一般工商企業,表明其負債端高度依賴同業借款和拆入資金。2024年,公司通過發行債券補充中長期資金,但負債結構仍以短期融資為主,期限錯配風險不容忽視。

2024年,中郵消費金融的不良貸款率降至2.65%,撥備覆蓋率達278.50%,遠高於監管要求。這一表現得益於其智能化風控體系的應用,如隨機森林、神經網絡等算法模型在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的精準管理。然而,不良貸款率的波動性值得關注:2022年至2024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07%、3.16%和2.65%,雖呈下降趨勢,但2023年的短暫反彈反映出經濟環境對信貸質量的敏感性。當前,公司不良貸款余額為17.76億元,需持續關注宏觀經濟弱復甦背景下中低收入客户羣體的還款能力變化。此外,高撥備覆蓋率雖增強了風險抵補能力,但也意味着公司需持續計提高額撥備,對盈利能力形成潛在壓力。

中郵消費金融與主要股東郵儲銀行及其他關聯方的關聯交易密切。2024年,公司從郵儲銀行獲得的利息收入為5664.33萬元,佔總利息收入的36%。關聯交易的另一面是公司對股東資源的高度依賴。例如,股東存款余額達30.24億元,全部來自郵儲銀行;關聯銀行拆入資金余額為100億元,其中郵儲銀行貢獻了93.57億元。這種依賴性在資本補充方面尤為明顯:公司章程規定,在支付困難或資本不足時,主要股東需提供流動性支持或資本補充。儘管郵儲銀行的AAA評級為其提供了強大后盾,但過度依賴股東支持可能削弱公司獨立性和市場競爭力。此外,關聯交易的定價雖遵循市場價格原則,但若未來股東支持能力減弱,公司可能面臨流動性或資本補充的瓶頸。

中郵消費金融採用「線上自營、線下自營、股東協同、三方業務」的四輪驅動模式。線上方面,「中郵錢包」APP為核心,通過引入優質資產渠道和優化審批流程,實現了貸款自動審批率高達98%。線下方面,16個省級營銷中心通過機構代理模式開展業務,但線下業務規模佔比僅為10%左右。三方渠道(如與螞蟻、京東、抖音等合作)貢獻了58.4%的貸款余額,顯示出自營渠道建設的不足。儘管公司通過股東協同(如與郵儲銀行聯合營銷)提升了獲客效率,但三方渠道的主導地位可能限制其自主獲客能力的提升。此外,線下自營渠道客户資質相對下沉,風險敞口較高,未來需進一步優化渠道結構,提升高淨值客户佔比。

郵儲銀行作為控股股東,持股70.5%,為其提供了品牌背書和客户資源支持。郵儲銀行擁有超過6億個人客户,中郵消費金融通過股東協同實現了業務快速擴張。然而,銀行系消金公司如招聯消金、興業消金等在資本充足率、技術應用和品牌影響力方面更具優勢。例如,招聯消金的資本充足率普遍高於中郵消費金融,且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投入更為深厚。此外,中郵消費金融的科技力量雖已實現「全面系統化」,但距離「智慧生態化」仍有差距,需進一步深化技術應用以應對頭部企業的競爭。

中郵消費金融在資本充足率方面處於合理水平,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92%,低於部分銀行系消金公司(如招聯消金)。資本補充壓力可能限制其業務擴張速度。技術方面,儘管公司擁有100多個自主研發系統,但與頭部企業相比,其在人工智能、隱私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仍顯不足。品牌影響力方面,銀行系消金公司通過與電商平臺深度合作(如招聯消金與京東、蘇寧的合作),品牌知名度更高,而中郵消費金融的品牌曝光度和消費者認知度仍有待提升。此外,銀行系消金公司通常擁有更完善的自營渠道體系,而中郵消費金融的自營渠道佔比僅為26.23%,三方渠道依賴度較高,自主獲客能力的短板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郵消費金融面臨的外部挑戰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弱復甦、資本補充壓力及監管趨嚴。首先,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影響客户還款能力,導致不良貸款率反彈。2024年,公司貸款覈銷規模達60.95億元,佔不良貸款余額的34.2%,表明風險處置成本居高不下。其次,資本補充壓力顯著。公司近三年資本年複合增長率僅為11.63%,難以匹配資產規模的16.48%增速,未來需通過股權融資或債務工具補充資本,但股權融資可能稀釋現有股東權益,債務融資則面臨利率波動風險。最后,監管趨嚴對業務模式提出更高要求。例如,2024年監管機構強化了不良貸款風險分類標準,公司需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機制,以應對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從行業趨勢看,消費金融公司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中郵消費金融憑藉股東實力和技術優勢,有望在新一輪競爭中鞏固領先地位。然而,若宏觀經濟持續低迷或監管政策收緊,其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可能受到衝擊,需持續關注風險敞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