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7 11:19
美股科技股一直是市場焦點。當地時間8月6日,蘋果承諾將在美國再投入 1000 億美元用於本土製造,盤中漲超 5%;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稱公司正在訓練全新的完全自動駕駛模型,股價盤中一度漲逾 3%。新浪財經在報道這些事件時,展現出獨特優勢。對於蘋果和特斯拉的動態,新浪財經不僅報道消息本身,還從行業競爭格局、技術發展趨勢等角度深入分析,讓投資者瞭解這些企業戰略決策的深遠意義。
蘋果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時間線呈現出顯著的戰略調整和政治經濟互動特徵,以下是基於公開信息的梳理:
一、2018 年:特朗普時代的首次大規模承諾
背景:特朗普政府推動製造業迴流,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税,蘋果面臨 iPhone 供應鏈成本上升壓力。
投資內容:宣佈未來五年在美國投資 3500 億美元,包括建設新園區、數據中心和支持供應商。
關鍵項目:
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第二個園區破土動工,專注於研發和工程團隊擴建。
啟動 「先進製造基金」,向美國供應商提供資金支持,例如與康寧合作開發特種玻璃。
政治關聯:投資宣佈后,iPhone 被排除在首批關税清單之外,被解讀為政策博弈的結果。
二、2021 年:拜登任內的加碼
背景:拜登政府強調科技創新和供應鏈安全,推出《芯片與科學法案》等政策。
投資內容:承諾未來四年投資 4300 億美元,重點支持半導體、可再生能源和本土供應鏈。
關鍵項目: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臺積電芯片工廠奠基,蘋果成為首家客户,計劃 2025 年量產 3 納米芯片。
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目標到 2030 年實現全球供應鏈碳中和。
三、2025 年 2 月:5000 億美元的 「史上最大承諾」
背景:特朗普再次執政,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税,蘋果面臨 iPhone 關税風險。
投資內容:未來四年投資 5000 億美元,涵蓋製造、研發、數據中心和供應商合作。
關鍵項目:
休斯頓 25 萬平方英尺的服務器工廠動工,2026 年投產,用於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和私有云計算。
密歇根州 「蘋果製造學院」 成立,培訓中小企業掌握智能製造和 AI 技術。
爭議點:部分媒體指出,5000 億美元包含日常運營支出,實際新增資本支出佔比有限。
四、2025 年 8 月:追加 1000 億,啟動 「美國製造計劃」
背景:特朗普政府威脅對含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税,蘋果加速供應鏈本土化。
投資內容:總投資增至 6000 億美元,新增 「美國製造計劃」(AMP)。
關鍵項目:
供應鏈重構:
康寧在肯塔基州擴建玻璃工廠,未來所有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蓋板玻璃將在美國生產。
與 MP Materials 合作開發美國稀土磁鐵,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
端到端硅供應鏈:
環球晶圓(GWA)在得州生產 300 毫米晶圓,供臺積電和德州儀器使用。
三星在得州奧斯汀工廠開發全球首創的芯片製造技術,用於 iPhone 等產品。
就業與研發:未來四年直接招聘 2 萬人,重點佈局 AI、芯片工程和軟件開發。
五、戰略邏輯與爭議
政策博弈:蘋果的投資承諾常與關税豁免訴求掛鉤。例如,2018 年投資后 iPhone 獲關税豁免,2025 年追加投資正值特朗普關税政策敏感期。
供應鏈雙軌制:核心零部件(如芯片)仍依賴亞洲供應商,但高端製造環節(如服務器、玻璃)向美國轉移,形成 「亞洲核心 + 美國高端」 模式。
實際影響:
截至 2025 年,蘋果與全美 50 個州的數千家供應商合作,支持 45 萬個工作崗位。
批評者認為,資本支出佔收入比例從 2018 年的 5% 降至 2.4%,實際擴張力度弱於競爭對手。
六、未來展望
2026 年關鍵節點:休斯頓服務器工廠量產、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全面投產,將檢驗蘋果本土化戰略的落地效果。
蘋果的投資時間線不僅是商業決策的結果,更是全球化企業在政治經濟變局中尋求平衡的縮影。其 「美國製造計劃」 雖雄心勃勃,但實際成效需長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