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22:58
當組織架構頻繁調整、多個業務被剝離、業績拖集團后腿、戰略中心從國內轉向海外,菜鳥員工能順利吃到「畫餅」嗎?
作者|梅 梅
8月了,菜鳥集團諸多員工期待的雙倍年終獎會如約發放嗎?
2025年初,「菜鳥將下調公積金」的消息曾在網上掀起熱議,讓不少員工心里泛起波瀾。不過隨后有消息稱,據內部員工透露,公司不僅明確公積金不會下調,還同步確認8月份發放的雙倍年終獎照常執行。
如今8月已至,同在物流行業的跨越速運,其董事長胡海建現場真金白銀給員工發年終獎的「闊氣」,引起不少網友羨慕。也有菜鳥員工在社交平臺提出疑問,菜鳥雙倍年終獎的事,不知道執行到哪一步了?
其實獎金發放向來與業績掛鉤,而今年,組織架構頻繁調整、戰略中心從國內轉向海外的菜鳥,業績表現並不理想。那麼,菜鳥員工能順利吃到「畫餅」嗎?
01
補償「畫餅」,能實現嗎?
「大家都在坐等8月31日。」一位菜鳥正式員工如此稱,本來大夥都期盼着在港交所獨立上市后通過期權「暴富」,但上市夢碎后,夢想也變得遙不可及,大家期待的,也只能是8月底能否如願獲得一筆雙倍年終獎了。
雙倍年終獎,某種程度上是菜鳥對員工期權補償,或者説穩定士氣的「畫餅」。
去年3月,在距離IPO臨門一腳之際,阿里突然宣佈轉身,並提出將以37.5億美元代價回收菜鳥少數股東及員工持有全部股份后,菜鳥集團CEO萬霖發出全員信,宣佈將向菜鳥員工推出二次創業獎金激勵計劃。
菜鳥CEO萬霖
根據該計劃,菜鳥正式員工除了在2025年4月獲得正常的年終獎外,在2025年8月還將額外獲得一筆同等金額的獎金。這一計劃將覆蓋屆時在崗且有年終獎的所有菜鳥正式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菜鳥外包、菜鳥驛站員工並不包含在內。「薪資6-7K,季度獎金0-2K,季度獎金不保證有,且五險最低基數繳納。」一位負責私域板塊運營的外包員工説,自己入職的是外包,感覺「非常尷尬」。
「不過,進入2025年后菜鳥一系列的頻繁調整和動盪,讓我們實在心里沒底。」一位菜鳥員工説,雖然此前有公司確認的消息,但一天獎金未落袋,很多同事內心總是忐忑不安。
的確,從外界視角看,菜鳥的組織架構並未結束。2025年7月底,申通快遞發佈公告,擬以3.62億元收購丹鳥物流100%股權。丹鳥物流是菜鳥集團旗下業務之一菜鳥速遞的運營主體,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而來,隨着菜鳥速遞的上線,菜鳥正式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
然而,升級后的快遞網絡,服務一直備受詬病,業績表現也未達預期,相關方經營壓力顯著。早在今年3月,便有消息稱申通發佈了承接菜鳥速遞業務的通知。
更大層面組織架構調整,早在今年1月就已發生。阿里向菜鳥動刀,部分業務甚至被連根拔起后,菜鳥的「互聯網科技」光環被剝離,轉型為一家純粹的物流企業,配合阿里電商重回業務增長。
最大變化,是菜鳥原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轉入新整合的阿里電商事業羣,這是菜鳥此前的明星業務。而國內電商供應鏈解決方案和電子面單兩個團隊,也將移交給淘天集團。
電商歸淘天之后,作為近幾年極具熱度的明星業務,C端用户接觸最多部門——驛站從菜鳥剝離變成集團控股的公司,所有倉配也要分離。
緊隨而來的是裁員。有網友爆料稱,此次裁員規模不小,處理了一大批人,且離職補償從之前的N+4變成了N+1。這一變動引發眾多員工不滿,紛紛在社交平臺吐槽、維權。
這一系列變化背后,是菜鳥業績的下滑。根據阿里巴巴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季度財報,菜鳥集團收入為人民幣215.73億元,同比下降12%。在上一季度,菜鳥收入為282.41億元,同比下滑1%。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集團旗下六大業務板塊中,菜鳥是唯一出現收入下滑的業務,被大家認為拖了阿里集團的后腿。
從有機會獨立IPO、「裂土封王」,到IPO被撤回、組織架構頻繁變動、業績下滑,都在説明菜鳥進入了多事之秋,也難怪諸多員工,對今年8月底萬霖説的雙倍年終獎能否兑現,充滿疑惑——要知道,0.62美元的期權價格回購,也並非一次性回購,而是把員工手中的期權更換為長期現金激勵。
02
服務乏力,國內競爭失利
多事之秋的另一個表現,是菜鳥「自留地」和「大本營」,也遭到了一連串襲擊。
衆所周知,菜鳥此前大部分業務都與淘天、阿里國際高度綁定,給菜鳥貢獻近30%的營收。但自去年10月以來,菜鳥和淘天正越走越遠。
去年10月,互聯互通大趨勢下,京東物流全面接入淘寶天貓,菜鳥將直面全新且更殘酷的市場競爭。
今年618,在淘寶天貓和順豐達成「極速上門」合作的官宣中,沒有菜鳥的名。不知這是否會出乎萬霖意料,在最關鍵節點,竟然沒能被「自家人」選中。
菜鳥為何不被選擇?順應主管部門互聯互通趨勢外,物流企業覆蓋範圍廣、履約效率高,纔是競爭激烈電商市場的重要保障——淘天也不例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京東物流擁有近34萬名自有配送等操作人員,運營超過1.9萬個配送站及網點,覆蓋中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300多個地級市行政區,且大部分都是自營模式。
同樣,順豐擁有379座分揀中心、12000條自有干線、29000個終端網點,以及80架貨運飛機,形成「空地協同」的全國極速配送體系。
與之對比,菜鳥基礎設施明顯薄弱,整體規模到履約能力,距京東、順豐都還有很大差距。分揀中心僅350座、干線2700條、終端網點4400個。
有觀察人士就認為,菜鳥本就在服務體驗、網絡能力和組織穩定性上被嚴重質疑,一旦選擇菜鳥,那麼就可能帶來更多履約風險、投訴概率,這對電商企業競爭明顯不利。
這意味着,糟糕的服務體驗,或許是菜鳥出局重要原因。
以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為例,截至8月6日,和「菜鳥」相關的投訴超過92600條,問題集中在包裹延誤、不送貨上門、快件丟失、快件破損、不願賠償等多方面。
比如送貨上門,很多消費者就投訴稱,除了京東和順豐以外,其他快遞公司無論是否承諾送貨上門,往往在沒有提前通知消費者的情況下,將快遞包裹直接存放在菜鳥驛站,這一行為引發消費者極大不滿。
客觀來看,菜鳥高層也早就意識到服務層面的問題,並推出過一系列改進措施。
2022年7月26日,菜鳥CEO萬霖在菜鳥開放周上表示,以多種方式送貨上門提升消費者體驗,並新增一種送貨上門服務,即消費者在下單時,根據商家在下單頁面提供的送貨上門選項,在支付前選擇上門服務,不產生額外費用。
2023年6月,「菜鳥速遞」就此誕生,主打半日達、當次日達、送貨上門和夜間攬收等品質服務,承諾晚到必賠、破損必賠、不上門必賠。
然而,口號震天響,實際落地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速度慢、丟件、放菜鳥驛站等情況,截至目前仍頻繁出現。
比如,網友「Cindylinnn」就在近日分享了自己使用菜鳥速遞的經歷,從河北寄往重慶的商品,6天過去仍未送達收件人手中。
網友「唐唐」也有類似的遭遇,在成都市內寄同城快遞,四五天后仍滯留在運輸途中。另外,還有不少網友在黑貓投訴稱,菜鳥裹裹郵寄快遞后失蹤,客服至今沒有處理。
從網友反饋來看,萬霖主導的服務改善舉措顯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根據《財經天下》此前報道,與友商相比,菜鳥不具備價格優勢。一名菜鳥員工表示,天貓超市一直虧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菜鳥物流的高價格。
想要降低成本,追上友商,需要規模效應。但根據引航諮詢創始人李忠心的算賬來看,菜鳥至少得在全國範圍內建100多個分撥中心、幾千條線路,並且每天高頻次發車。要做到這一規模,需要投入數百億元;而要想實現盈虧平衡,每天至少得五六千萬的單量。問題是,「在單量方面,菜鳥離幾千萬的單量差距巨大。」
因此,雖然菜鳥在資源整合、平臺運營等領域有一定積累,但在物流服務的履約穩定性、用户體驗打磨與品牌建設上,明顯落后於順豐、京東物流 ,這種核心能力的差距,讓菜鳥在國內物流賽道逐漸失勢,最終丟失阿里電商大單。
03
萬霖孤注國際,挑戰重重
「這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這個項目我們不是一年兩年做出來,而是準備花十年時間。」2013年,馬雲在菜鳥面世的發佈會上這樣説道。
彼時,作為馬雲最后一個夢想,計劃投入1000億,希望10年后,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網上購物,24小時內即可送達。
12年后,從最終結果看,菜鳥發展顯然沒有達到當初戰略預期,未能成功承載馬雲諸多希望。
這一切,菜鳥CEO萬霖或許難辭其咎。雖然蔡崇信在2023年接替董文紅成為菜鳥集團董事長,但負責企業日常運作、戰略執行的CEO,顯然纔是第一責任人。
公開信息顯示,萬霖出生於1975年,畢業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於2014年加入菜鳥,3年后便出任菜鳥總裁,從2020年至今擔任菜鳥CEO,並在2023年7月升任阿里合夥人,進入阿里的權力中心。
但在今年6月,阿里公佈的最新董事和高管名單(核心管理層),與去年名單相比,有兩人出局——其中之一就是菜鳥CEO萬霖。
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標誌着阿里資源全面向電商主業集中,非核心業務地位弱化。但對菜鳥來説,意味着想重回集團內部核心,無疑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國際業務,就此成為萬霖重注——或者説孤注一擲方向。
萬霖曾在亞馬遜總部工作,領導了亞馬遜分撥中心、末端優化和全球購等戰略和項目。這讓萬霖成為中國物流業最具國際視野的CEO之一,推動菜鳥的國際化進程,是手拿把掐。
從菜鳥國際業務來看,的確有不小成效。迄今為止,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節點和設施,遍佈全球200多個國家及地區,擁有全球最大的跨境物流倉網,總建築面積約為300萬平方米;全球380多個分揀中心,其中18個分佈於海外重點市場;與超過100個口岸的服務提供商合作建立智能清關係統。
近兩年,菜鳥海外動作更是頻繁。
2025年4月,菜鳥與羅馬尼亞快遞公司達成合作,連續交付四座自動化分撥中心。
2025年6月,菜鳥加拿大第二座自營海外倉正式投入使用;同月,菜鳥建立了中東海灣六國之間互發包裹的跨境物流網絡,全面支持跨境和本地電商物流配送,最快3天即可送達。
2025年7月初,菜鳥全球供應鏈對亞太海外倉全面升級,共計20多個海外倉,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10個核心國家和地區。
有業內人士指出,「菜鳥過去幾年在全球網絡建設和技術資源建設加快,建立先發優勢。菜鳥未來的重心是要加速擴大其國際業務的領先地位。畢竟國際業務客單價高、利潤更高,同時科技能力的邊際效應也能更好地發揮。」
此外,跨境電商的持續發展,也為菜鳥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據時代財經消息,國際機構Statista預測,2025年全球跨境電商交易總額將飆升至4.8萬億美元;另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約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4%。
雖然市場廣闊,但國際賽道同樣競爭激烈,且暗藏多重挑戰。
一方面,全球物流巨頭,如DHL、FedEx、亞馬遜物流等早已在歐美等市場深耕數十年,憑藉本地化倉配網絡、履約能力、品牌認知構建起競爭壁壘,菜鳥作為后發者想要突圍,考驗自然不小。
另一方面,國內物流巨頭京東物流、順豐同樣積極佈局海外市場,二者強勢入局,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物流賽道的競爭烈度,讓菜鳥的國際化突圍之路面臨本土與跨界對手的雙重擠壓。
更值得注意的是,菜鳥國際運輸的服務短板正持續消耗用户信任:送貨上門變馬路自取,時效承諾無法兑現,客服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頑疾不僅損害口碑,更成為其國際化擴張路上的沉重枷鎖。
重重圍困之下,這場關乎菜鳥命運的戰略轉型能否破局,仍需時間的檢驗。對於CEO萬霖而言,如何帶領菜鳥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鞏固優勢、突破雙重圍剿,已直接繫於菜鳥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