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山東濟寧:從運河之都向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的躍升

2025-08-06 22:10

京杭大運河岸邊的濟寧,正迎來一場從「運河之都」向北方內河航運中心躍升的變革。

2025年7月19日發佈的《山東省港口與航道佈局規劃(2025—2035年)》(下稱《佈局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一主四輔多點」內河港口羣佈局和「一縱兩橫、三干多支」內河航道網總體佈局,為濟寧建設內河航運中心錨定了戰略方向。

為落實該規劃,8月4日,以「通江達海・鏈動八方——共築濟寧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為主題的座談會在山東濟寧舉辦。這場匯聚政府、行業協會與港口企業的盛會,聚焦如何讓濟寧在運河之都的歷史積澱上實現新跨越,成為北方內河航運的戰略樞紐。

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濟寧能源集團」)作為濟寧港航的市場運營主體,是《佈局規劃》落地的關鍵執行者。本次座談會上,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

到2027年,濟寧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初具規模,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5億噸、集裝箱100萬標箱,港航業產值突破1600億元;到2030年,濟寧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全面建成,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0億噸、集裝箱150萬標箱,港航業產值突破2200億元。

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方認為,濟寧有望通過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的建設,成為北方內陸對外開放高地,緩解北方開放型城市分佈不均等問題,推動北方內陸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為何是濟寧

從明清時期的「運河咽喉」到如今的「北方內河航運樞紐」,濟寧與京杭大運河的羈絆從未中斷。

作為京杭大運河常年通航的最北端,濟寧境內251公里運河佔通航里程近1/3,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佔比達70%。作為國家規劃的京杭運河六大重點建設港口之一,濟寧港已形成梁山、龍拱、太平等八大港區聯動發展的格局。

《佈局規劃》提出,以濟寧港全國內河主要港口為核心,棗莊港、菏澤港、泰安港、濟南港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輔助,一般港口為補充的「一主四輔多點」內河港口羣佈局;以京杭運河、小清河、新萬福河等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干,地區性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為補充,總里程約3100公里的「一縱兩橫、三干多支」內河航道網總體佈局。

在7月25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濟寧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陳鵬表示,濟寧市將錨定「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總體目標,構建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今年濟寧港將邁入「億噸大港」,港口吞吐量突破1億噸、水路貨運周轉量增長7%以上。

緊隨山東省級規劃之后,濟寧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建設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港口吞吐量2億噸、集裝箱150萬標箱,打造立足運河、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航運樞紐。

正如濟寧市委書記温金榮所言,濟寧正持續擦亮「孔孟之鄉」「運河之都」品牌,加快建設北方內河航運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名城,搶抓內河航運發展重大機遇,全力構建通江達海對外開放新通道,全面服務和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政策的落地生根,需要強有力的市場主體作為「轉化器」,濟寧能源集團正是這一角色的核心擔當。該公司旗下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下稱「新能船業」)的突破頗具代表性。

「目前,新能船業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7年。」新能船業董事長張強表示,2025年,新能船業計劃開工125艘,交付100艘,累計簽約船舶訂單數達168艘,其中斬獲達飛海運、紫金礦業坦桑尼亞項目、古巴貨船等國際訂單。

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首席教授吳衞國介紹,當下,以低碳節能型內河船舶來實現當前老齡高耗低效船舶的更新換代是大勢所趨。內河船舶現有30萬艘,按10%換代和10%改造升級,市場規模萬億級,新能船業的突破正踩準了這一風口。

新能源船舶只是濟寧能源集團轉型的其中一環。利用京杭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濟寧能源集團從單一煤電產業發展到了以「港、貿、船、產、建、融」等多元化發展格局。2024年,濟寧能源集團非煤營收佔比89%。

這種轉型直接推動濟寧這座傳統煤炭資源型城市向內河航運時代邁進。目前,京杭運河濟寧段船舶運力超過700萬噸,位居運河沿線14個通航城市第1位,5000噸級輪船、萬噸級船隊直達長江,物流貿易覆蓋16個國家、150多個城市。

為支撐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建設,張廣宇提出了「13455」的發展規劃。其中包括擔當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排頭兵、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主力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引擎「3」大使命;夯實港航支撐、貿易引流、科技賦能、金融賦能「4」大路徑;建設商貿物流、多式聯運、臨港產業集羣、航運服務創新、綠色船舶製造「5」大中心。

如何破局

當下,濟寧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的建設已初見成效,但要實現「通江達海、鏈動八方」,仍需跨越多重障礙。

「航道等級不足便是其中之一。目前,京杭大運河還有30%航道等級未達標,影響內河航運的暢通和發展。」中國港口協會代表徐國毅指出,相較於長江、珠江等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在船舶標準化、港口現代化、運營一體化等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在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看來,縱觀全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內河港口羣發展成熟,重慶、武漢、南京等長江干線內河航運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樞紐功能較為突出。京杭大運河南部港口已融入長三角港口羣,而運河的北部地區規模化、現代化的港口羣尚顯薄弱,有待加強。

不過,這些挑戰更凸顯了建設的戰略價值。中國船東協會祕書長張愛國表示,中國正處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內河航運憑藉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少的優勢,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本次座談會,中國港口協會內河港口分會、江蘇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11家港口企業與協會共同簽署了《綠動港鏈 碳索未來——打造內河綠色港口倡議書》》。該倡議書立足國家「雙碳」戰略,緊扣內河港口發展實際,從清潔能源應用、船舶污染防治、岸電設施建設、物流鏈路優化等多個維度,為內河港口綠色轉型指明瞭路徑。它不僅是行業發展的共同願景,更是濟寧建設生態友好型航運中心的行動指南。

濟寧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的決策,本質上是城市發展邏輯的深刻重構,而這一方向已形成廣泛共識。正如黃鎮東所言,濟寧城市與港口均處上升期,體制機制順暢,發展潛力巨大,建設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在此基礎上,各方圍繞濟寧如何建設內河航運中心提出了針對性路徑。

徐國毅從國家、地方、企業三個層面提出推進思路:國家層面需每年固定投入攻堅航道短板,將北方內河航運納入交通強國試點;地方層面要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跨區域港口聯盟建設,實現資源協同;企業則應延伸「航運+貿易+製造」產業鏈,同時挖掘運河文旅IP價值,讓古老航道煥發新活力。

黃鎮東進一步聚焦濟寧的核心優勢提議:濟寧需強化作為綜合運輸的樞紐港口功能,提升運輸服務水平,激發市場經營主體活力。同時,要依託濟寧能源集團的龍頭作用,延伸產業鏈上下游,提供多式聯運、物流分包、倉儲配送等「端到端」港口鏈服務,讓京杭運河在現代綜合運輸體系中重煥生機。

從南糧北運的漕運時代到如今連接黃河流域與長三角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的使命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濟寧的實踐,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轉型,更是北方內陸借勢內河航運融入雙循環的縮影。

(作者 王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