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夜讀 | 世界500強出爐:英偉達利潤率最高;中國民企京東排名最高

2025-08-06 22:13

全球企業的力量博弈,又一次有了階段性定論。
隨着2025《財富》世界500強名單的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上榜企業總營收創紀錄地達到約41.7萬億美元,超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長1.8%;總利潤約2.98萬億美元,同比略微增長0.4%,為歷史次高(完整榜單附文末)。

01

國家競爭力此消彼長的晴雨表

宏大的數據宣告着全球頂尖企業的絕對力量和話語權。實際上,這組數據映射的也正是該榜單的評選標準。雖説是世界500「強」企業,但企業的排位規則是以其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為依據的,所以用世界500「大」企業的視角來看這個榜單或許更合理。一如這個榜單自身的英文名:Fortune  Global 500——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譯為財富全球500——世界最大的公司。按照這個邏輯,在今年上榜的124家中國大陸企業中,有49家企業位次上升,68家企業位次下降;其中,央國企依然是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主力,如國家電網、中石油/化、四大行等。五家中國民營互聯網巨頭排名均有所上升,如京東成為排名最靠前的中國大陸民營企業,以1610.55億美元營收位列第44,比去年上升3位。拼多多繼去年首次上榜后,今年成榜單中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躍升176位居第266。此外,華為時隔兩年重返榜單前100,較去年上升20位。當然,在營收數據的表象之外,關於這500家企業在利潤、資產收益率、員工數量等方面的數據也透露着這份榜單下的暗流湧動:中國上榜企業數量是近6年來最少的一次,4成企業大裁員,中美企業利潤差近57%……而這些所代表的,不僅是企業的興衰,亦是行業的變革、國家競爭力此消彼長的晴雨表。

02

六年以來,中國企業最少的一份榜單

今年的榜單中,加上中國臺灣地區的6家企業,中國共有130家企業上榜,同比減少3家,是2019年以來數量最少的一年。作為對比,今年美國上榜企業數量為138家,同比減少1家。

圖片

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正在面臨「人多勢眾但底氣不足」的窘境。

從營收數據來看,今年上榜的124家中國大陸企業(含香港地區)營收總和約10.21萬億美元,佔500強企業總營收的25.7%;企業平均年營收823億美元。

相較而言,138家美國企業在這三個維度上的數據,分別為14.6萬億美元、35%和1058億美元。可見,中國企業相較美國企業有一定差距。

從業績表現來看,這124家企業的平均利潤為42億美元,佔500強企業總利潤的18.3%,這項數字同樣低於美國的97億美元和44.9%佔比。雙方差距進一步拉大。

不過,儘管仍有差距,但中國企業的經營質量有所提升。這124家企業的平均利潤是從上年的39億美元,逆勢提高到了4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4%。

相比之下,美國和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上榜企業平均利潤,從53億美元下跌到47億美元,跌幅達11%。

03

尷尬的汽車企業和高科技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企業的平均營收與全球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平均利潤和銷售收益率一直低於整體平均水平線。

而這樣的表現,實際上極大程度受行業特性所影響。

在今年上榜的130家中國企業中,來自金屬製品、工程與建築、車輛與零部件三大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分別達到17家、10家和9家。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中國500強企業多數分佈在傳統領域,尤其是重資產行業。從財務數據來看,重資產行業由於固定資產較多,折舊攤銷等不變成本在收入中的佔比較高,因此在計算賬面利潤時,通常表現出一定的劣勢。

圖片

如今中國企業若要扭轉這一局面,汽車行業就承載了諸多增長預期。但現實是,中國汽車行業也處在比較尷尬的境地。

整體上看,今年一共有10家中國車企及零部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其中,比亞迪躍升52位,首次進入前100名;奇瑞躍升152位居233名;小米躍升100位,排名第297。而其余7家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比排名更讓人擔心的,是中國汽車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偏低。

目前中國汽車及零部件行業處於兩極分化狀態。這10家企業2024年和2025年的營收分別為6787億美元和6732億美元,基本持平。2025年,這10家公司的總利潤為147億,同比下跌30億美元,銷售收益率僅有2.2%,同比下跌0.4個百分點,大大低於其他上榜的中國企業的平均水平。

相較之下,全球共有35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上榜,這些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達到4.3%,幾乎是中國企業的兩倍。

圖片

新能源汽車製造

規模和效率偏低,不僅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頑疾,也是中國高技術產業的通病。根據榜單數據,今年上榜的中國大陸高技術企業有6家,平均營收677億美元,同比提高95億美元;平均利潤73.6億美元,同比增加31%。

儘管增長可圈可點,但與上榜的全球高技術企業相比,還是落后於整體平均水平,與美國高技術企業的差距仍然明顯。

上榜今年世界500強的高技術企業一共34家,其中美國企業15家。這15家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達1217億美元,大幅超過967億美元的行業平均水平。盈利指標上,美國企業平均利潤為310億美元,行業平均水平則為181億美元。

04

4成企業過去一年裁員超5%

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營收達到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8%。與之相對的是,這500家企業的僱員數量削減36萬至7014萬人。

從僱員角度來看,部分500強企業長期製造着「不斷創造就業機會」的形象。

2022年以來,500強企業通過擴大勞動力規模,增加了160多萬個工作崗位。2023年和2024年,也分別有58%和51%的企業聲稱增加了崗位供應,不過聲明擴大崗位供應的企業在減少,新增崗位的佔比也從2023年的6.9%回落至2024年的5.7%。

圖片

與此同時,宣佈裁員的500強企業卻在不斷增加。2023年有35%的企業在財報中提到裁員,2024年上升到40%。在這兩年里,這些企業的裁員比例都在5%以上。

裁員的情況,可以從企業支付的遣散費數額中略知一二。2022財年,40%的公司披露了遣散費支付情況,總額約247億美元。披露相關情況的企業佔比在2023財年和2024財年,分別增長到了49%和52%,遣散費總額則分別為815億美元和450.38億美元。

不斷提升的營收,正在減少的員工數量,如今的世界500強企業正在把降本增效寫進企業哲學當中,力圖通過技術提升替代人工開銷。

05

子榜單中一些值得關注的企業

1. 沙特阿美最賺錢,英偉達利潤率最高

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簡稱),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能源和化學品公司之一。上一個財年中,沙特阿美雖然利潤同比下降13%,但仍以1050億美元的利潤蟬聯最賺錢公司。

Google母公司Alphabet位列沙特阿美之后,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最賺錢的技術企業。

圖片

沙特阿美公司儲油罐

巴菲特擁有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微軟、Meta和亞馬遜,分別位列利潤榜的第4、5、7、8位。中國工商銀行則是唯一進入利潤榜前十的中國公司,去年利潤超過508億美元。

作為AI時代的明星公司,英偉達利潤同比大增145%,首次進入利潤榜前十,位列第6。同時,英偉達以超過55%的淨利潤率,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利潤率最高的企業。

此外,在利潤率最高的前十家企業中,半導體行業的台積公司位居第3名,科技公司騰訊位居第9名。拼多多則位列這個榜單的第12位。

2. 拼多多是淨資產收益率最高的中國企業 

2025年,在淨資產收益率(ROE)榜上,美國藥品批發公司Cencora以超過233%的淨資產收益率躍升榜首;家庭裝飾品與建材零售企業家得寶公司滑落至該子榜第2位,淨資產收益率約為223%。蘋果和艾伯維澤分別位列第3、4位。

拼多多以36%的淨資產收益率在500家企業中位列第25位,並領跑所有中國企業。位列淨資產收益率中國企業排行榜第2-10名的公司,則分別是台積、廣達、紫金礦業、聯想、比亞迪、美團、寧德時代、騰訊和奇瑞。

3. 英特爾自1996年來首次錄得淨虧損

相比去年,今年榜單中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大幅上升。

今年共有34家企業未能實現盈利,其中有10家中國大陸企業。虧損榜中排名第一的是墨西哥石油公司,虧損額超過426億美元。

昔日芯片霸主英特爾公司排名第二,虧損額超過187億美元。這是英特爾1996年以來首次出現淨虧損,虧損的主要原因是鉅額減值,代工業務的投入直接影響了盈利能力。

業績困局導致2024年英特爾市值縮水了一半。截至2025年7月29日美東時間盤前交易,這家芯片巨頭市值只有906.04 億美元,僅為AMD的41%以及英偉達的2%左右。

圖片

2024年,英特爾推迟在德國建立芯片工廠

4. 新進入,或重新進入視野的企業

今年,有16家企業重新回到世界500強榜單,另有9家企業首次上榜。

重回榜單的企業中,有4家中國企業,分別是緯創集團、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和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

9家首次上榜的企業中,有1家中國企業,即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德國連鎖超市集團REWE是今年年首次上榜企業中排名最高的,位列第112位。

最后,《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的價值,遠不止於一份企業名錄,更是一面鏡子,映照着全球經濟的起伏、產業變革的浪潮、和國家力量的此消彼長。

當然,未來商業文明的底色,不止於這500強企業帶來的驅動,亦是需要遠在榜單之外的、大量的且生命力頑強的中小型企業共同織就的。

完整榜單如下:

圖片
圖片
圖片

閲讀 1.5萬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