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17:07
【特別提示】本訂閲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均取自於光大證券已正式外發研究報告,由光大證券海外研究團隊(TMT/消費/醫藥/製造等)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户,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動態的宣傳。研究報告有時效性,任何研究報告內容僅代表報告外發時特定時點的研究信息匯總,任何關於研究報告、研究觀點的解讀,請聯繫對口銷售或具體研究員。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户,請勿訂閲、接收或使用本訂閲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閲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閲讀本訂閲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光大證券的客户。
報告發布信息
報告標題:《收入受簽單影響預計下滑,關注AI產品商業化進展——明源雲(0909.HK)2025H1業績前瞻》
報告發布日期:2025年8月4日
分析師:付天姿,CFA,FRM(執業證書編號:S0930517040002)
分析師:楊朋沛(執業證書編號:S0930524070002)
要點
25H1業績前瞻:當前地產行業的復甦仍處於相對平滑的調整階段,受24H2公司簽約項目金額降幅較大影響,使得25H1確認的收入有所承壓,因此我們預計1H25公司實現總收入6.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8%。1)本地化部署軟件及服務收入預計下降幅度超20%;2)雲服務收入預計下降13%達5.3億元。
分業務線條來看:客户關係管理收入預計下降10-15%,主要考慮涉及不動產數字營銷場景的產品收入下滑較大;項目建設和天際PaaS平臺預計延續下滑態勢;受大型央國企預算控制影響,公司逐步推進中小企業業務,客單價有所下滑,因此我們預計資產管理業務增速有所下滑,呈現個位數增長。
業績方面:得益於公司持續推進降本增效,25H1經調整淨利潤有望轉正。
24年收入業績情況:24年公司收入14.35億元,同比下滑12.5%,實現經調整淨虧損0.4億元(vs23年虧損1.7億元),虧損收窄主要系費用大幅壓降,24年公司整體費用為14.84億元,同比下降28.8%,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分別下滑17.8%/53.0%/25.0%,公司自21 年起逐步壓縮人員規模,從21年的4247人減少至2024年底的1912人,預計至25年中期,人員將進一步降至1600–1700人之間
分業務來看:1)客户關係管理收入8.59億元(yoy-9.2%),其中雲客收入8.1億元(yoy-6.6%),國內配備雲客的售樓處數量同比下降8.9%,但單個售樓處客單價同比提升2.7%至7.7萬元,主要由於部分存量客户對雲客AI產品的增購所致。2)項目建設收入1.24億元(yoy-20.7%)。3)資產管理&運營收入同比增長14.2%至1億元,系大量地方城市建設投資公司聚焦盤活存量不動產以獲取更多經營性收益。4)天際PaaS平臺收入同比下降24.6%至1.12億元,住宅市場關聯業務受衝擊明顯,住宅開發商減少了對於天際產品及服務的採購需求。
全鏈條 AI 產品矩陣深化落地,25年AI產品簽單金額有望超預期。公司雲客推出多個AI+營銷產品,包括AI創意工廠、AI視頻風控、AI銷售員、AI直播機、視頻營銷助手、AI工牌,24年雲客AI產品累計終端簽約金額約2800萬元,覆蓋地產項目約1000個,簽約項目客單價約2.8萬元/項目/年。25 年 2 月公司正式對外宣佈已接入DeepSeek 大模型,DeepSeek 大模型已深度融入公司的 AI 數字營銷全系產品中,目前已在地產、家居、汽車三大行業的2500多個項目中成功應用落地,日均推理用量高達 12 萬+。我們預計1H25公司AI產品簽約金額約3000萬元,25年簽約金額有望達6000萬元。
盈利預測、估值與評級:公司AI產品功能提升客單價,降本增效驅動盈虧平衡加速。鑑於地產需求復甦仍需時間,下調25-26年營收預測至12.9/12.4億元(與上次預測-17%/-22%),新增27年營收預測12.5億元;考慮公司加強費用管控聚焦減虧,維持25-26年Non-GAAP淨利潤預測0.57/1.08億元,新增27年Non-GAAP淨利潤預測1.75億元。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AI商業化不及預期;地產復甦不及預期;雲服務市場競爭加劇。
本訂閲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團隊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閲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XX研究團隊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閲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團隊的官方訂閲號。
本訂閲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閲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閲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閲號所載內容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閲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閲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為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