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醫藥生物行業海內外CXO覆盤:從短期、中期、長期維度看中國CXO的全球競爭力(附下載)

2025-08-06 17:14

供需:產能由擴張期轉向優化期,部分領域短期供需或存在錯配

股價覆盤:皓元醫藥等漲幅領先

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7月18日,中證CXO指數成分公司平均漲幅為57.59%。其中皓元醫藥(197.03%)、睿智醫藥(181.61%)和美迪西(126.52%)漲幅居前。

地緣政治事件頻發,中短期影響有限

地緣政治事件頻發,但中短期影響有限。近年來,部分國家及地區以政治手段構建「技術壁壘+訂單轉移+成本壓制」三重機制,地緣政治相關事件頻發。從中短期維度來看,我們認為,中國CXO產業擁有完善的生產體系、知識產權體系與成本優勢,難以排除於全球醫藥分工體系之外。

印度:PLI計劃。通過數十億美元補貼激勵本土原料藥/製劑生產,明確將降低對華依賴度,旨在爭奪全球原料藥及CDMO市場份額,削弱中國供應鏈地位。

美國:以《生物安全法案》為代表的相關文件及政策。通過限制美政府機構與藥明康德等中企合作,設置8年緩衝期(至2032年),精準打擊中國CXO龍頭企業的海外收入,強制產業鏈轉移。截至目前《生物安全法案》未生效。

美日韓印歐:生物製藥聯盟。2024年6月6日成立,構建「研發-生產-仿製」閉環:美歐主導研發、韓國承接CXO訂單、印度供應仿製藥,系統性排除中國參與,通過技術封鎖與訂單分流孤立中國產業鏈。

歐盟:《關鍵藥物法案》。補貼本土藥企建立270種關鍵藥品自主供應鏈,強制採購時優先選擇「供應鏈韌性」企業,推動原料藥產能迴流歐洲,減少對中印進口依賴。

關税博弈。生物製劑/原料藥關税提升,阻斷中國企業經東南亞迂迴出口路徑,顯著抬高服務成本,加速產業向墨西哥、東盟轉移。

頭部CXO海外收入高,但地緣政治影響可控

頭部CXO海外收入高。海外醫藥外包市場定價體系穩定,利潤空間 豐厚,頭部CXO企業通過拓展海外市場提升收入。藥明生物、藥明 合聯、凱萊英博騰股份、藥明康德、九洲藥業康龍化成等頭部 CXO企業的海外收入佔比均超過70%。

整體地緣政治風險可控。從全球競爭力、直接發往美國的收入佔比、 產能佈局出發,我們認為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可控:

醫藥外包行業粘性強,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領先。從全球產業分工 及產業鏈轉移角度,中國企業在人才紅利、化學能力、合規產能、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具有綜合優勢,考慮到歐洲產能建設的長周期及 印度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短板,我們認為中國企業在CRDMO領域、 尤其是小分子CRDMO領域的行業地位中期維度(5年內)難以撼動;

直接發往美國的收入佔比較低。美國收入佔比方面,藥明康德、藥 石科技、凱萊英和康龍化成的營業收入超50%來自美國市場;博騰 股份和成都先導亦有超30%的收入來源於美國。儘管部分企業美國 收入佔比較高,但直接發往美國的收入佔比較低,以藥明康德為例, 2024年公司直接發往美國的收入佔比僅約10%。

頭部CXO公司紛紛在海外佈局產能。藥明生物、藥明合聯、藥明康 德、博騰股份、凱萊英等紛紛在海外佈局生產基地。

需求端--全球:投融資改善,管線數目持續增長

全球醫藥行業投融資改善,驅動CXO行業增長。投融資數據反映醫藥研發的景氣程度,投融資數據轉好意味着醫藥研發景氣度上行進而衍生出更多的研發生產外包需求。歷經2022年、2023年低谷,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規模從2023年的710億美元回升至2024年的1020億美元,已明顯高於疫情前水平。

全球醫藥研發管線規模穩健增長。2023年總規模21292個,2024年總規模達22825個(+7.2%),未來有望保持持續擴張態勢,疊加藥物種類複雜化驅動藥企外包滲透率提升,CXO行業發展可期。

需求端--全球:藥企研發費用穩步增長

全球製藥企業20強:總研發投入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從全球製藥20強企業總研發投入的同比增速來看,2020年(11.3%)和2021年(8.7%)保持較快增長,主要系新冠相關研發推動。2022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速近乎停滯(0.3%),為前期高研發投入后的調整期。得益於2023年市場投融資回暖及新分子種類藥物研發的驅動,2023年增速反彈至18.2%,隨后在2024年回落至2.8%。儘管增速存在起伏,全球頭部製藥企業研發投入金額保持上行趨勢。

短期看業績:前端持續磨底,后端欣欣向榮

短期看業績--大分子CDMO:行業高增長,中歐美日韓同台競技

大分子方面:行業高增長,空間廣闊。中國企業當前的整體市佔率仍然較低,一方面,日本、韓國、歐洲、美國均有較為強勁的競爭對手,以龍沙、三星生物、富士膠片為代表的海外大分子CDMO業績表現亮眼,中國大分子CRDMO或將持續面臨較為激烈的行業競爭;另一方面,生物藥的蓬勃發展及較高的外包率帶動大分子CDMO行業保持較快增速,行業β持續,國內龍頭CDMO競爭力持續提升。

短期看業績--小分子CDMO:綜合優勢明顯,中國企業行業地位穩固

小分子方面:中國企業綜合優勢明顯。歷經疫情高基數影響下的短期表觀業績下滑,2025年國內主要小分子CDMO企業業績恢復全面增長。從全球產業分工及產業鏈轉移角度,中國企業在人才紅利、化學能力、合規產能、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具有綜合優勢,考慮到歐洲產能建設的長周期及印度在知識產權、合規產能等方面的短板,我們認為中國企業在小分子CRDMO領域的行業地位中期維度(5年內)難以撼動,經歷漫長回調,當前估值已較為充分體現了對於未來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擔憂,優選估值處於底部,競爭格局良好,海外產能佈局領先的優秀企業。

中期看訂單:前端價格已觸底,新分子驅動訂單增長

中期看訂單--臨牀CRO:國內訂單量及金額已呈現回暖趨勢

國外臨牀CRO:從Fortrea、ICON、IQVIA等公司2023年至今的表現來看,在手訂單基本呈現增長態勢。國內臨牀CRO:價格方面,新簽訂單價格已觸底並維持平穩,行業靜待恢復;數量方面,今年以來多數臨牀CRO的詢單量、新籤量實現一定增長,驅動新簽訂單金額穩步增長。

中期看訂單--臨牀前CRO:持續受到全球投融資不景氣影響

國外臨牀前CRO:查爾斯河2024年年末在手訂單同比、環比均出現下滑,前端CRO呈現一定壓力。 國內臨牀前CRO:2023年、2024年昭衍新葯新簽訂單連續兩年同比減少,2025年Q1新簽訂單同比增速轉正。

長期看資本開支:高峰期已過,部分龍頭保持強資本開支

長期看資本開支--大分子CDMO:國內外企業均持續維持較高資本開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