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發力出口業務 東風和日產豪擲10億「二次合資」

2025-08-06 18:51

近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佈的一則公示顯示,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產中國」)與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集團股份」,HK:00489)擬在廣東省廣州市新設合營企業,專注於從事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汽車裝飾品的出口業務。

8月5日,東風公司(東風集團股份母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日產和東風合資的出口公司,不久后會有一個成立大會。」日產中國的一位人士則表示:「現階段請以東風汽車(東風集團股份)官網信息爲準。」

6月25日,東風集團股份發佈公告稱,當日與日產中國訂立合資合同,雙方同意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從事汽車出口業務。根據合資合同條款,合資公司的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東風集團股份和日產中國將向合資公司的註冊資本分別出資人民幣4億元和人民幣6億元。合資公司成立后,東風集團股份和日產中國將分別擁有其40%及60%的股權,合資公司的經營期限為28年。

「這是一次典型的‘以退為進’。日產用60%股比換到主導權,把東風的產能和渠道變成出口跳板;東風則用40%股權鎖定一個現成的海外窗口,雙方各取所需。」國際註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始人兼CEO盧克林表示,10億元註冊資本規模不大,但放在廣州這個出口樞紐,意味着輕資產、快周轉,更像一支「海外突擊隊」,而非重資產新工廠。對監管來説,這類「出口導向」合營最易獲批,也暗示政策鼓勵中國品牌借合資外殼加速出海。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日產60%對東風40%,既讓日方在出口車型選擇、海外渠道上保持主導,又讓中方在製造、物流上保留話語權,屬於典型的‘優勢互補’。」

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公示中提到,從中國反壟斷法角度,可以認為日產中國對合營企業具有控制權,而東風集團股份針對特定事項亦能夠對合營企業施加決定性影響。

日產中國與東風集團股份新設合資出口公司,並不令人意外。近幾年,雙方的合資公司東風日產在華銷量已持續下滑,增加出口銷量是當務之急。東風集團股份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東風日產累計銷量分別為106.71萬輛、91.73萬輛、72.31萬輛、63.12萬輛,同比分別下滑11.04%、14.04%、21.53%、12.7%。今年1至6月,東風日產累計銷量25.28萬輛,同比下滑23.5%。

東風日產在國內擁有一百多萬的年產能,銷量低迷已造成產能空置。根據東風日產官網信息,該公司目前在廣州、襄陽、鄭州、大連、武漢均有產能佈局,整車年產能約148萬輛。按照2024年年產量(63.28萬輛)計算,東風日產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3%左右。

為此,東風日產從去年開始通過關閉工廠、轉讓產能等方式實施降本增效。2024年,東風日產關閉了位於江蘇常州的年產能約12萬輛整車工廠。今年7月,嵐圖汽車收購了原本由東風日產使用的東風集團股份旗下一個年產15萬輛整車工廠。

另外,日產汽車在2024年3月發佈「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時就曾明確指出,2025年開始在中國市場整車出口,第一階段實現出口10萬輛的目標。

「這是日產與東風在銷量連續下滑、國內競爭白熱化背景下的‘二次合資’,目的不再是爭奪中國增量市場,而是把中國已經過剩的產能和成熟的供應鏈當作出口基地,去賺海外的錢。」柏文喜指出,雙方擬定的產品路徑也很明確,第一款車就是東風日產剛上市45天就交付1萬輛的純電轎車N7,説明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直接把國內驗證過的成熟車型反向輸出。

對於大力開拓海外市場能否幫助日產在中國走出困境,行業分析師持謹慎態度。

盧克林提出,東風日產能否把出口變成解藥,關鍵看兩條:節奏和利潤池。節奏上,日產在墨西哥、中東、東盟有現成認證與網絡,只要快速導入東風系燃油車與啟辰電動車型,就能把閒置產能變成外匯;利潤池上,如果明年能把10萬輛庫存車變成海外現金流,就能為東風日產國內新品投放輸血,形成正循環。反之,若只是轉移庫存、不升級產品,海外價格戰一開,又會陷入「失血」。

「合資出口是一次精準且及時的戰術突圍,可以在未來2—3年內顯著改善東風日產的財務報表;但若要真正走出低谷,還需同步完成產品、品牌和渠道在中國本土的再進化,出口只是贏得時間的手段,而非終點。」柏文喜稱。

(作者 王帥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