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10:39
(來源:醫趨勢)
7月1日,一封關於「波立達(阿利西尤單抗注射液)的告知函」在業界流傳。8月4日,賽諾菲向媒體確認,長效降脂藥阿利西尤單抗在中國已停供。此事早有先兆——2024年底,賽諾菲內部郵件宣佈包括普藥事業部心血管和糖尿病兩大部門架構調整,心血管部門停止推廣波立達和旨立達;旨立達已轉交上藥推廣,而波立達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此外,與此前其他撤出中國的原研藥不同,阿利西尤單抗的核心專利權在美國和中國的到期日均為2028年。因此,該藥物目前尚未過專利期,市場上也尚無相應生物類似藥。
作為全球首個獲准上市的PCSK9抑制劑,波立達為何會選擇退出中國市場?根據告知函透露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影響:
其一,更多國產PCSK9抑制劑被納入了醫保報銷治療方案,使市場競爭壓力非常大;
其二,受到全球原料供應形勢緊張的影響,波立達在中國市場也正面臨供應方面的挑戰。參考此前,賽諾菲的流感疫苗因疫苗效價問題暫停中國市場供應近10個月后,2025年6月正式捲土迴歸。
那麼,是否當全球供應鏈緊張的問題解決之后,波立達還會迴歸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原因是,此停供不同於彼停供。賽諾菲2024年底收購箕星的肥厚型心肌病藥物aficamten,牽手Arrowhead引入siRNA降脂藥plozasiran,兩款產品均處於上市衝刺期。退出波立達可將銷售、醫學、政府事務資源一次性讓渡給這兩款潛在「重磅炸彈」,實現「老產品止損+新產品搶跑」的組合拳。而以賽諾菲為代表,跨國公司在華產品線的選擇,正在經歷騰籠換鳥的過程。
01、戰國七雄
根據法伯全渠道數據,2023年中國醫療機構PCSK9抑制劑市場規模達到13.2億元,佔整體降脂藥市場的7.8%,僅次於其他調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類藥物,尤其在城市醫院的銷售貢獻更為顯著。
截至目前,中國市場已累計批准7款PCSK9抑制劑藥物。
從「告知函」及近期行業動態來看,波立達退出中國市場是市場競爭、供應鏈壓力、企業戰略升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中國市場競爭加劇,國產替代與價格壓力。
將創新葯"納入醫保"依然是大多數廠商在中國醫院實現產品放量的主要途徑。
安進的(瑞百安)於2018年率先獲得批准,納入醫保前每針的價格約為1300元。2021年,該藥被納入醫保目錄,醫保價格降至283元/支,其年用藥費用因此降至萬元以內,在國內市場佔據了一定份額,尤其在院內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
賽諾菲/再生元的(波立達),在納入醫保前的售價約為1150元/針。2021年同樣被納入醫保目錄,醫保價格為290.7元/支,降價后患者負擔顯著減輕,年用藥費用亦降至萬元以內,與依洛尤單抗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態勢。
法伯數據顯示,自2022年起,上述兩款PCSK9抑制劑產品放量速度顯著加快,2021至2023年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223.1%和699.5%。此外,波立達在縣域醫院的份額佔據優勢。
而隨着信達生物的託萊西單抗(信必樂)的獲批上市,2024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談判中,PCSK9抑制劑的競爭愈發激烈,並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託萊西單抗(信必樂),作為首個國產PCSK9抑制劑,在納入醫保前其定價約為1388元/支,年治療費用接近3.6萬元;其給藥周期設有2周、4周、6周三種靈活方案,最長可6周用藥一次,在依從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4年成功納入醫保后,價格降至低於300元/支,年治療費用低於3600元(按4周/次),僅為瑞百安和波立達的一半左右。
從競爭格局來看,2025年《中國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必將納入更多國產PCSK9抑制劑,比如康方、君實、恆瑞等。這類國產藥物憑藉價格優勢和本土化供應鏈,將迅速佔領膽固醇管理的醫保報銷市場。
相較之下,波立達作為原研藥,其定價難以與國產產品相匹敵。而從創新機制來看,諾華全球首款siRNA超長效降脂藥物英克司蘭鈉注射液,通過小干擾RNA(siRNA)技術,精準靶向肝臟細胞內的PCSK9 mRNA,從源頭阻斷PCSK9蛋白的合成,且一年僅需2針。
其次,是全球供應鏈挑戰,原料供應不穩定。
「告知函」明確提到 「受全球原料供應形勢緊張的影響,波立達在中國市場正面臨供應方面的挑戰」。
PCSK9抑制劑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製備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其生產流程與傳統化學藥API截然不同,主要特點包括:生產工藝複雜、周期長成本高、質量控制嚴苛。
其原料藥供應呈現高度集中化、技術封閉性特點。而原研企業比如賽諾菲等原料藥主要由依賴自有生物藥生產基地供應,核心工藝嚴格保密,極少對外授權。若全球供應鏈(如關鍵原料生產、物流運輸)出現波動,會直接導致波立達的產能不穩定,難以持續滿足中國市場需求,最終影響其在華的商業可行性。
再次,企業戰略升級,聚焦創新管線與新領域。
此舉並非意味着賽諾菲退出中國心血管市場。賽諾菲表示,正在「優化心血管市場的策略及心血管管線」。
一方面,賽諾菲收購了箕星藥業在大中華區獨家開發及商業化aficamten(治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的權益。該藥物針對更細分的心血管領域,具備更高的臨牀價值和市場潛力。
另一方面,賽諾菲引入了維亞臻的在研同類首創RNA干擾(RNAi)治療候選藥物普樂司蘭鈉注射液(Plozasiran)的大中華區權利。
維亞臻是一家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小核酸藥物治療公司,目前正致力於在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四種Arrowhead公司在研心血管代謝候選藥物。
通過「老產品退市+新產品補位」的策略,賽諾菲優化了在華心血管產品線,聚焦於更具增長潛力的創新領域。
而加速aficamten等創新產品的商業化上市,亦意味着賽諾菲將集中核心資源(包括資金、團隊及渠道)投向新產品,相應減少對波立達的投入,並最終停止其推廣。
早在2023年底,賽諾菲就陸續傳出了一系列心血管產品線在內的裁員消息。
2023年12月15日,賽諾菲中國和上藥控股宣佈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重點疾病領域進行全渠道、全國範圍內的合作;賽諾菲的多款產品——包括但不限於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等領域的產品,將基於上藥控股的營銷服務體系進行推廣。
2024年底,賽諾菲內部郵件宣佈包括普藥事業部心血管和糖尿病兩大部門架構調整,心血管部門停止推廣波立達和旨立達,最后工作日定在2025年1月31日。
目前,旨立達已轉交上藥推廣,波立達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從產品生命周期和市場表現的角度審視,波立達的市場空間遭到了進一步的壓縮。對於賽諾菲來説,停止波立達的推廣不僅能有效降低運營成本,還能集中資源,全力推動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創新葯物的研發和落地。
這一舉措同時也反映出跨國藥企在華的「創新葯換血」戰略趨勢。
02、消失的原研藥們MNC下階段比拼在創新
近年來,「原研藥」(特別是已過專利期者)退出中國市場的現象愈發普遍。那些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產品在集中採購中成功中標,對過了專利期的原研藥市場份額的衝擊不容忽視。
「集採無新葯,新葯不集採」;集採的核心目標是確保在相同質量條件下實現價格最優。針對未入選品牌的高昂價格,各地醫保局積極與企業協商,力求實現適度降價,以縮小與中選價格的差距,從而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據法伯院內渠道數據統計,分析前八批集採品種可知,2023年外資企業的總銷售額較集採前下降了近60%。
據醫保局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已有161種進口藥未在我國再註冊,其中不乏過去臨牀常用的知名藥品。如,GSK的乙肝藥阿德福韋酯片(賀維力)、禮來的鹽酸託莫西汀膠囊(治療多動症)以及抑郁症藥物「百憂解」分散片等。輝瑞的阿奇黴素干混懸劑(抗感染)撤網。
而這背后,跨國藥企在中國的角色已然發生了顯著轉變。
隨着中國藥企創新研發能力的持續提升,MNC必須將更多資源投向創新領域以保持競爭力;原研藥的盈利能力逐漸減弱,通過不斷推出創新產品來實現盈利,或許將成為這些MNC新的增長路徑。
以降脂類藥物為例,從早期的他汀類藥物,到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貝特類藥物,再到新型PCSK9抑制劑,以及目前的siRNA藥物(一年注射兩次)等,為患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治療選擇。
其中,寡核苷酸療法(包括siRNA藥物)因其長效性,可顯著簡化患者的血脂管理流程,已成為當前降脂類藥物的新趨勢。目前,全球已有20多款臨牀在研產品。
例如,賽諾菲最新佈局的siRNA療法plozasiran,今年1月Arrowhead已向FDA提交了新葯申請(NDA),用於治療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癥綜合徵(FCS)。此外,該產品在中國也已提交上市申請,並納入優先審評。
除了已獲批的諾華外,其他有力競爭者還包括禮來的siRNA療法lepodisiran,其2期研究數據顯示,在血清Lp(a)濃度較高的患者中,該產品能有效降低Lp(a)濃度,效果維持至少1年。同期,安進在《JAMA Cardiology》發表了其靶向載脂蛋白(a) [ApoA]的siRNA療法olpasiran的2期臨牀數據,顯示每12周給藥一次,高劑量組在治療36周時Lp(a)降低超過90%,效果持續至48周。
再比如,此前有消息稱,諾華中國區的眼前節產品已初步確定剝離,將由上藥接手;同時,兩個重磅眼后節產品——雷珠單抗和布西珠單抗也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5年,在原研藥專利到期前,外資藥企就選擇出售邊緣原研藥資產,或與中國國內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2015年1月,諾華與康哲藥業簽署戰略協議,向后者出售旗下兩款原研藥「蘭美抒片」和「溴隱亭片」在中國市場的資產,成為首宗本土藥企收購外資藥企在華原研藥的案例。
2025年5月26日,上藥控股與諾華中國區正式簽署多款眼科產品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確保更多患者能夠及時使用優質藥物。上藥控股也藉此機會開始開拓眼科細分市場。
而與此同時,5月27日,諾華宣佈新一代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單抗倍優適®(布西珠單抗注射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DME)適應症。
作為全球首個用於眼科的人源化單鏈抗體(scFv)藥物,倍優適®憑藉其超小分子(26kDa)、高濃度創新優勢,精準靶向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相比於上一代產品實現強效控制積液、延長治療間隔等治療突破。
不破不立,或許率先轉向下一代競爭的MNC能夠更有效地搶佔先機。
而對於創新葯上市首發定價,最新政策也迎來利好。
7月31日,央視新聞報道,為鼓勵藥品研發創新,國家醫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這是自去年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徵求意見之后,國家醫保局首次公開「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已在政策層面建立。
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王小寧在上述報道中表示,「我們支持高水平的創新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風險相符的收益回報,實際上就是比較滿意的一個價格水平」,並提出「對於高水平創新葯,設置一定價格穩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