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IPO盛宴,誰在席上?

2025-08-06 12:58

這場IPO盛宴里,上市公司、投行、投資機構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動港股形成「IPO融資-二級市場表現-再投資」的良性循環,同時促進行業生態在港股的新周期里產生新的變化

2025年,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復甦推動港交所重新奪回全球資本市場的領先地位。

據高盛統計,截至2025年七月中旬已有51家公司在港上市,募資額達1240億港元,其中,有10家是A+H股雙重上市。這一募資額不但超過2024年全年募資總額,也使中國香港時隔四年重回全球IPO募資額榜首。此外,仍有200余家企業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市場儲備充裕。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港股IPO經歷了寒冬,港交所平均每年完成75宗IPO、融資780億港元。

「香港IPO熱潮剛剛開始,若沒有重大不利因素,本次IPO熱潮至少可持續至2026年上半年。」普華永道香港資本市場主管黃金錢提到,「下半年通常是香港IPO的高峰期,已有超過200份上市申請提交,其中逾40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上市。」

這場IPO盛宴里,上市公司、投行、投資機構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動港股形成「IPO融資-二級市場表現-再投資」的良性循環,同時促進行業生態在港股的新周期里產生新的變化。

企業端,上市主體結構呈現鮮明特點,A+H模式成為主流。2025年上半年,已有50家A股企業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其中,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鈞達股份吉宏股份安井食品峰岹科技藍思科技均已上市。

中介機構層面,港股IPO爆火帶動中外資投行業務復甦,「忙」成為香港投行人今年的關鍵詞。

「港股這輪復甦在2024年9月初露端倪。2024年4月19日,中國證監會推出對港合作五項舉措,其中就包括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9月,美的集團等大型A+H股上市。」一位香港投行人士表示,「今年港股IPO業務量遠超預期,主動接洽的擬上市企業也在增多,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行,大家都不願錯失這輪風口,都在加班加點。」

中資與外資保薦機構的競爭格局也同步發生着調整。中資券商在A+H項目中展現出對企業的深度服務能力;而外資投行在大型國際項目中仍保持優勢。

資金的持續湧入是這場IPO盛宴的「源頭活水」。數據顯示,南向資金年內淨買入已達8292.81億港元,超過2024年全年的8079億港元,刷新滬深港通機制開通以來的年度紀錄,其在港股總成交額中的佔比已升至23.2%,對市場定價的影響力逐步提升。

同時,外資通過基石投資等方式加大布局。上半年港股IPO中,基石投資者佔比達45.2%,較2023年的33.2%顯著提升,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全球養老金、主權基金等長線資金。

IPO數量提升並未對港股造成衝擊,2025年港股二級市場表現強勁,一二級市場平衡發展。截至7月31日,恆生指數年內漲幅達23.5%,創下近四年新高,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現突出;恆生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同步上漲,年內漲幅分別超過21.85%、22.05%,市場整體呈現穩步向上的格局。

高盛認為,市場情緒改善推動的增量需求能夠吸收IPO帶來的額外供應,IPO流動性壓力可控,且新股上市后10個交易日即可納入主要指數,持續帶來被動資金流入。

IPO企業從何處來?

港股IPO的火爆,首先源於優質企業的充沛供給。

A股行業龍頭成為港股上市的主力。在政策東風下,內地龍頭企業掀起赴港上市潮,港交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8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總集資額達101億美元。

政策端,監管機構積極鼓勵雙重上市以擴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2024年4月,證監會「五項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龍頭企業赴港。在2025年5月7日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強調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支持優質中國企業迴歸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

對中國企業來説,選擇A+H股上市,既是在「走出去」趨勢下開闢離岸融資渠道、對接全球資本,也是爲了藉助港股「低折價甚至溢價」的估值優勢,實現價值最大化。離岸籌集的資金可以資助其海外資本支出,支持業務擴張,並促進管理層激勵計劃。此外,離岸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的國際市場知名度和全球品牌建設。

「A+H股上市已經成為新趨勢,企業通過兩地上市,可充分利用兩地上市平臺接觸不同投資者,滿足企業需求。近期新股表現亮麗,進一步提升了投資者信心;整體資金流動性改善、估值水平回升,吸引更多企業透過香港資本市場上市集資,展現出香港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黃金錢表示。

畢馬威則表示,香港IPO市場2025年的卓越表現主要由連同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在內的A+H上市激增所驅動。預計A+H股上市數量將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

若A+H股上市是中國企業投身「出海潮」的最佳路徑,中概股迴歸則是應對變局的必然選擇。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80%的美國機構投資者已通過港股持有中概股資產,中國香港成為美股中概股退市風險的「緩衝墊」。

港美股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可接入南向資金,這提供了估值修復的「土壤」。歷史數據顯示,11家雙重上市企業在納入南向通后一年內,南向持股比例升至7%-16%,形成「外資退出、內資補位」的穩定機制,部分企業迴歸后估值較美股提升,印證了「中國資產在中國定價」的合理性。

中資與外資投行格局生變

港股IPO盛宴讓經歷了行業低谷的中介機構重新忙碌,由此也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中資與外資投行的競爭格局已悄然生變。截至7月17日,2025年內,共有36家投行參與港股IPO保薦,其中,中資投行正在憑藉「主場優勢」崛起。得益於A+H上市潮,中資券商憑藉其對企業的深入瞭解和不斷提升的國際化服務能力,在保薦市場中逐漸佔據上風。

中資投行中,中金公司共完成18單港股IPO保薦工作,市場份額佔比達16.67%,平均約每三家港股新股中即有一家由其參與保薦。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的保薦規模緊隨其后,保薦項目均為十單,市場份額9.26%;招銀國際排名第四,保薦家數為八家,市場份額為7.41%。

外資投行中,摩根士丹利、高盛與瑞銀分別位列第五、六、七位,保薦家數分別為七家、六家與五家,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6.48%、5.56%與4.63%。

港股IPO馬太效應明顯,大型項目均由頭部投行主導,而有20家投行僅參與了一家IPO的保薦工作。2025年上半年,發行規模前五大港股IPO項目包括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其中,中金公司參與保薦三單;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證券和華泰證券參與保薦兩單。

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雖保薦數量不及中資投行,但在國際資本對接上仍具優勢,其參與的項目中外資基石投資者普遍佔比更高。在2022年-2024年港股IPO低迷期,外資投行的「轉向」給了中資投行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股IPO在數量和速度上均創下港交所紀錄。6月30日,中信證券以獨家保薦人身份成功助力IFBH登陸港交所主板。這一項目不僅是2018年以來港股市場規模最大的東南亞企業IPO,還成為2021年以來港股非SPAC類項目中上市速度最快的案例,從遞交上市申請到正式掛牌僅用了82天。7月9日,中信證券獨家保薦的藍思科技H股IPO項目,從遞交上市申請到完成上市僅用時100天。

南向資金與全球資本匯聚

港股IPO盛宴背后,是境內外資金「用腳投票」,為港股注入流動性。

南向資金正在成為港股走勢的關鍵助力。截至7月28日,南向資金淨買入額達8292億港元,超過2024年全年8100億港元的淨買入額。南向資金的持倉從金融、地產向科技、消費擴散,今年以來,寧德時代港股年內漲53.23%,老鋪黃金漲194.47%,離不開南向資金的持續加倉。更關鍵的是,南向資金的定價權出現從「被動跟隨」轉向「主動引領」趨勢,佔港股成交額的比例已升至23.2%。

跟蹤港股的被動指數基金也在持續流入。在港股各個指數中,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擁有最大的被動投資者基礎,分別有280億美元和243億美元的被動資金跟蹤。

根據港交所數據,受益於ETF互聯互通計劃擴容及ETF新產品持續上市,2025年上半年ETF每日成交金額升至33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84%。

外資則通過IPO基石投資悄然佈局。2025年,中國香港IPO基石投資者正顯現出多元化的屬性,吸引着包括對衝基金、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主權基金和個人投資者在內的全球投資者。

據萬得數據,上半年港股IPO中,基石投資者認購額對總募資額的平均佔比均達45.2%,較2023年提升12%。值得注意的是,基石投資者中,三分之二來自外資,三分之一來自內地投資者。

「包括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全球長期投資者,增加了港股IPO的參與度,此前他們因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擔憂而減少了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業內人士告訴《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