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0:25
電動車
陝西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三位
8月3日從陝西省汽車工業協會獲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陝西汽車出口量達2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18萬輛,出口量同比增長105%。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在全國排名第三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個位次。
極星汽車中國銷量慘淡,或年底退出市場
據媒體日前報道,極星汽車中國區業務面臨戰略調整,合資公司極星科技已終止運營,多位管理層離職,銷售系統關閉,業務幾近停滯。今年上半年,極星在華僅售出69輛車,全球市場銷量則達到3.03萬輛,同比增長51%。極星汽車或將於今年底退出中國市場。
截至2024年底,極星汽車資產合計40.54億美元,負債合計73.83億美元,淨資產為負33.29億美元,處於資不抵債狀態。2020年至2024年,極星汽車累計虧損超51億美元,其中2024年單年淨虧損達20億美元。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管理團隊一直未能穩定,8年以來已歷經7位中國區掌舵人。近半年來,極星汽車全球管理團隊更是幾乎全員「大換血」。
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總數達1610萬個
國家能源局7月31日發佈的信息顯示,截至6月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充電槍)總數已達到1610萬個。
其中,公共充電設施(充電槍)409.6萬個,私人充電設施(充電槍)1200.4萬個;充電設施縣域覆蓋率達到97.08%,鄉鎮覆蓋率達到80.02%。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總充電量達549.23億千瓦時。
據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劉明陽介紹,為實現全國充電設施建設運行數據靜態可追溯、動態可更新,國家能源局優化和調整充電設施數據統計口徑,今后將按照月度向全社會發布充電設施數據。
新能源
西班牙擬撥款4.8億歐元,重點支持熱泵技術
西班牙生態轉型與人口挑戰部(MITECO)宣佈,將撥款4.8億歐元用於資助清潔技術製造項目,可獲資助的技術領域還包括:聚光太陽熱能、陸上與海上風電、潮汐能與波浪能、電池與儲能、熱泵與地熱技術、氫能,以及可持續沼氣和生物甲烷等。本輪資助金額將在單個項目1500萬至3.5億歐元之間,覆蓋合規支出的15%至35% 。
歐盟最高法院支持加利西亞風電項目投資合法
年 8 月1 日,歐洲法院(ECJ)作出裁決,明確駁回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地區環保組織對數十項風電項目提出的訴訟,確認當地政府審批程序合法、公眾諮詢權已得到尊重。本次爭議涉及92個風電廠計劃,停工項目總投資近30億歐元,預計裝機容量約2.5GW。該裁決被風電產業界視為法律層面的重大勝利,不僅恢復數十個風電建設許可的法律效力,也消除了投資者對「訴訟式反對」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從ESG 投資風險角度看,該裁決意味着 環境訴訟不能無限制阻止綠色基建項目落地,提高了橫跨歐盟審批體系中對「公衆參與程序合規性」訴求解讀的一致性。此后,預計舊案或將重新啟動,未來涉及生態敏感區的可再生項目也需遵循更為嚴格、可驗證的審批流程。
ESG
首個「氣候難民國家」即將誕生
過去一個月,太平洋島國圖瓦盧頻繁登上國際新聞。圖瓦盧由9個低窪環礁組成,陸地總面積僅26平方公里,人口約1.12萬,是全球面積第四小的國家。平均海拔僅2米,最高點不足海平面5米,60%的國土常被潮汐淹沒。
一份《法拉皮利聯盟條約》讓這個平均海拔僅兩米、陸地總面積不足26平方公里的小國走上了「整體遷移」的道路。條約生效后的首輪抽籤在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開放,共收到8750份申請——相當於全國人口的82%。
極端氣候導致古建築正在消亡
日前,第一屆氣候變化下古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辦。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威脅世界遺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帶來的破壞尤為直觀和劇烈。
以暴雨為例,持續的強降水一旦發生,即使單日降水量不大,也很可能導致古建築的屋頂滲漏、牆體開裂、地基沉降,甚至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性。此外,如果降水后出現高温和暴曬等天氣,會導致温濕度劇烈變化,加速建築材料的老化,致使彩畫及油飾開裂。而濕度的增加還會促進黴菌的生長和生物病害的增多,導致古建築構件黴變。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也會促進一些有害生物的繁衍,對古建築產生影響。
事實上,不僅是極端天氣短時間的衝擊會威脅古建築的安全,長時間內氣候的緩慢變化,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損傷文物。科學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攝氏度,木材強度下降20%—25%,石材風化速率加快30%。而我國古建築70%以上為木構或夯土建築,對氣候波動尤為敏感。
據行業部門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約有十分之一的登記保護建築遺產逐漸消失,每年約有2000處建築遺產消失。
8年投入4.76億歐元,德國啟動碳清除(CDR)計劃
近日,德國聯邦政府在2025年聯邦預算草案中首次將碳清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納入專項支出計劃,承諾未來八年投入約4.76億歐元支持相關技術研發與部署。這一舉措標誌着德國氣候政策從「減碳」向「負排放」轉型邁出關鍵一步,CDR技術由此從政策文件走向實際財政支持階段。
根據德國2024年發佈的《工業碳管理策略》,德國已明確分階段目標:到2035年初步形成負排放能力,2040年擴大規模,2045年實現全面負排放。此次預算草案的出臺,正是為落實該戰略提供財政保障。新一屆聯合政府(CDU/CSU與SPD)在執政綱領中強調,將通過立法支持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利用與儲存(CCS/CCU)技術,並將CDR列為實現氣候目標的核心路徑。儘管具體項目尚未公佈,但資金預計將投向三大方向:直接空氣捕獲(DAC)技術、生物質碳移除(如生物炭、碳農業)以及CCU/CCS基礎設施建設(包括CO₂管網、儲存設施及工業應用)。
循環經濟
推廣「藍色循環」,浙江台州專門為海洋治塑立法
7月31日,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地方性法規,把「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上升爲制度化成果,推動治理模式的複製推廣和可持續發展。
「藍色循環」治理模式於2020年在臺州起源。針對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難度大、處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的全球性環保難題,該模式打通‘市場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資源利用-國際化認證增值’全鏈條,將治理困境轉變為共富紅利。2023年10月,「藍色循環」獲得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衞士獎」。
截至目前,該模式已實現浙江5個沿海設區市25個縣(市、區)全覆蓋,累計收集海洋塑料廢棄物約5.88萬噸,其中廢舊漁網漁具佔比92.04%,減少碳排放約1.25萬噸,還涌現了一批高新企業。不過,要讓「藍色循環」治理模式持續推廣和擴容,各地還面臨着收集能力不足、市場活力不夠、要素保障缺乏等問題。
聯合國「塑料條約」談判即將重啟
8月5日,聯合國主導的第五輪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5.2)將於瑞士日內瓦帕萊會議宮(Palais des Nations)再次召開,試圖就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料污染防治協議達成共識。
自2022年12月在內羅畢啟動首輪談判以來,全球「塑料條約」磋商已經歷多個回合,但始終未能達成最終協議。2024年12月在韓國舉行的INC-5.0會議陷入僵局,其原因各方説法不一: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指出,石化行業的強力遊說是主要阻礙,而業界則認為談判過度擴展目標,試圖限制塑料生產本身,偏離了控制污染的初衷。
此次日內瓦會議的談判基礎是2024年12月1日起草的「主席文本」,該文本明確目標是「在塑料生命周期各階段採取綜合措施,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特別是海洋環境免受塑料污染影響。」該草案細緻列出了達成該目標的多種可能路徑,但由於涉及生產、消費、回收與治理多個環節,操作難度不小。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立場的轉變可能成為此次談判的重要變數。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反對多邊主義,且其領導下的美國環保署(EPA)已陸續撤銷多項針對化工行業的監管政策。分析人士指出,在特朗普政府的指令下,美國代表團可能較拜登時期採取更務實而非激進的策略。
9項再生塑料國家標準正式發佈,2026年2月1日實施
8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5年第19號公告一次性發布9項塑料 再生塑料相關國家標準,均於2026年2月1日起實施,發佈的標準涵蓋再生塑料的質量標準、產品評價、成分鑑別、可回收再生設計、可追溯性與環境因素評估,為塑料閉環回收體系建設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撐,也為再生塑料的生產、使用等提供了更明確的規範。相關標準主管部門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歸口單位為TC15(全國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編制組織方為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CPRRA)。
工信部最新工作部署「無廢」園區
7月28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部署了下半年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的八個重點方面。其中第五項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提升工業能效與綠色發展水平」,明確要求抓好「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培育建設。
具體來看,工信部在此次會議上提出建立工業產品碳足跡覈算標準、推廣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以及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等措施,與「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建設一脈相承,均旨在推動工業領域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的發展。
「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培育建設已成為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的新方向和抓手。
綠色金融
央行等三部門印發 新版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
為加強綠色金融市場流動性,提升綠色金融資產管理效率、降低識別成本,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日前印發《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統一適用於各類綠色金融產品,自2025年10月1日施行。
「一行一局一會」同時要求,各相關單位結合各自領域綠色發展目標任務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情況,研究制定和落實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加強宣傳引導,發揮好各類綠色金融工具對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支持作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上半年綠色貸款余額增長14.4%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盤點這份金融領域「成績單」,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更好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其中一項數據頗為打眼——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2.3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4.4%,上半年增加5.35萬億元。
看用途,對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支持力度加大。上述領域上半年分別增加2.11萬億元、5889億元和5622億元;截至二季度末,貸款余額分別為18.75萬億元、8.25萬億元和4.95萬億元。
看行業,能源、交通等領域獲得資金「活水」更好滋養。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8.66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742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7.64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397億元。
不只是貸款。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綠色、科技等相關債券發行超過1萬億元。此外,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等領域市場規模位居全球前列。
全國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2億元
7月29日,北京綠色交易所(以下簡稱「綠色交易所」)舉辦2025年參與人大會,全面總結碳市場建設成果,併發布未來發展戰略。大會披露,截至7月28日,全國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量接近24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億元,國際化與綠色技術創新取得顯著進展。
據介紹,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覆函同意以北京綠色交易所為主體,設立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目前,綠色交易所已官網上線了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專區,對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委《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北京市歷年《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薦目錄》以及各類市場渠道蒐集到的綠色技術進行宣傳推介,加速綠色技術轉化落地。
綠色消費
今年以舊換新已帶動商品銷售額超過1.7萬億元
據報道,8月1日從國家發改委獲悉,今年以舊換新已帶動商品銷售額超過1.7萬億元,上半年限額以上家電、通訊器材零售額同比增長30.7%、24.1%,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0.3%,各項擴內需政策正在落地顯效。
第四批690億元國補10月下達,屆時將完成今年的資金下達計劃
8月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佈會指出,今年第三批69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下達完畢,將於10月份按計劃下達第四批690億元資金,屆時將完成今年3000億元的資金下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