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11:56
7月18日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成功舉辦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主題為「穩定幣的商業機遇:來自業界的聲音」。
投資公司PANGA CAPITAL合夥人方子驥在發言深入分析了穩定幣的全球戰略意義與投資機會,強調人民幣穩定幣需通過商業化場景建設打破美元主導。
方子驥指出,美國推動穩定幣法案源於三大訴求。首先,穩定幣可緩解美債危機。他預計未來三到五年,穩定幣市場規模將達三萬億至五萬億,帶來萬億級美債需求,鞏固飽受質疑的美債信用。其次,穩定幣對抗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推動去美元化,威脅美元霸權,而區塊鏈穩定幣高效的結算機制成為美國維護金融主導的工具。第三,美國意在構建「全球統一資本市場」。方子驥認為,區塊鏈的無需許可特性允許全球優質資產上鍊發行證券化代幣,美元通過掛鉤這些資產進一步鞏固霸權。他強調,美國利用市場自發需求,而非行政命令,驅動穩定幣發展,體現其戰略深度。
方子驥認為,穩定幣賽道投資機會在於分發渠道而非牌照申請。USDT因交易所投機需求崛起,USDC則因鏈上合規場景增長。他指出,義烏不少商户及深圳出口商已接受USDT,顯示貿易場景潛力。投資重點包括新型支付公司及鏈上原生銀行,如Aave以三四十人實現數百億美元借貸規模,效率遠超傳統銀行。未來,銀行賬户可能非同質化代幣(NFT)化,業務遷移至Layer-2以兼顧控制與安全。現實世界資產(RWA)需匹配穩定幣持有者的「新流量」需求,優先級為貨幣市場基金及優質股票。
對於人民幣穩定幣,方子驥建議以場景為核心,優先推動全球前十大交易所(多由中國人運營)上線跨境人民幣穩定幣(CNH)交易對,激發套利需求並解決貿易「最后一公里」流動性問題。同時,鼓勵義烏等地接受CNH,並突破銀行兑換人民幣的監管障礙。他強調中國CBDC定位為M0禁止收費,導致缺乏商業激勵,難以形成網絡效應。方子驥強調,人民幣穩定幣需商業化設計,依託中國出口量優勢,打破美元在鏈上99%的主導地位。
以下為方子驥發言全文:
我是PANGA CAPITAL的合夥人,我們是一家處於投資數字資產創新項目的公司,管理約2500萬美元的基金,專注於海外早期項目。我們的有限合夥人(LP)大多為外國人,與美國人交流頻繁,因而較為理解他們的想法。華人LP較少,因為許多華人人認為這一行業存在欺詐風險,不願將資金委託給我們。
今天我將重點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美國為何推動穩定幣法案,其動機何在?第二,穩定幣賽道藴含哪些投資機會?第三,從個人視角為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提出建議。
一、美國推動穩定幣法案的動機
首先,關於美國為什麼搞穩定幣法案,我認為核心是美國有三個訴求。
第一是應對國債需求。穩定幣發行機構通過投資美國國債獲利。美國預計,未來三到五年,穩定幣市場規模將達到三萬億至五萬億,這意味着會產生萬億規模的國債需求。目前,日本持有約一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未來穩定幣發行機構可能成為最大的美債持有人。這對美國極具戰略價值,尤其是當前美債信用因特朗普的反覆無常而受到全球質疑。
第二是和中國人民幣競爭。中國憑藉經濟實力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多國的「去美元化」趨勢,這對美國不利。基於區塊鏈的穩定幣結算機制實現了信息流與價值流的同步傳遞,顯著提升了效率。美國認為,穩定幣可作為對抗人民幣國際化的工具,維護美元的全球金融主導地位。
第三,美國意在打造一個「全球統一資本市場」。目前,全球資本市場高度割裂,中國、美國、歐洲各有獨立的規則與監管體系。而區塊鏈作為一個無需許可的平臺,允許各國優質資產上鍊發行證券化代幣(Security Tokens)。美元霸權經歷了從掛鉤黃金、石油到科技創新資產的演變,下一階段,美國計劃通過掛鉤全球上鍊的優質資產鞏固其地位。例如,Deepseek如果在鏈上發行代幣,肯定還是以美元、以穩定幣為基礎,此類代幣本質上強化了美元資產的地位。對美國而言,若能打破各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壁壘,讓全球最優質資產上鍊,就可進一步鞏固美元霸權。
美國構想的是一種技術創新工具,通過信息流與價值流的同步結算實現高效性。這種工具源於市場自發需求,而非像中國自上而下推廣央行數字貨幣(CBDC)。這種自發需求不僅將全球散落的美元轉化為美債需求、對抗人民幣國際化,還可能創造一個無國界限制的鏈上資本市場。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美國推動穩定幣的戰略目標。
所以,美國推動的《天才法案》體現了跨黨派共識,而《清晰法案》因涉及加密與非加密資產的區分,仍需進一步討論與遊說。在此過程中,美國各方遊說集團會進行激烈的博弈。若未來形成無需許可的鏈上數字資產資本市場,華爾街的部分權力可能被削弱,例如高端銀行家協助上市的職能,這背后存在諸多正向激勵與競爭。
作為投資人,我對優秀創業者強調,在中國有兩類資金,一是美元基金,二是人民幣基金,而我們代表「第三類資金」,自帶退出渠道。我們精通加密資產領域,瞭解代幣經濟設計、交易所上線、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臺接入及市場維護的機制。與美元基金或人民幣基金不同,紅杉投資未必能確保企業上納斯達克或港交所,人民幣基金也未必能突破證監會的監管壁壘。而我投資的企業,可通過全球資本市場發行代幣,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二、美元穩定幣的投資機會與分發場景
穩定幣的興起源於市場需求。以USDT(發行方為Tether,全球市值最大穩定幣)為例,其最初因中心化交易所的需求而出現。早期交易所,例如基於以太坊的某些交易對或Stellar的貨幣,需要一個價值穩定的錨來確保交易順暢,這催生了USDT的需求。所有交易所的交易對幾乎都以USDT為媒介,因為交易需要一個價值穩定的媒介。換言之,USDT的興起與交易所對代幣投機需求的增長密切相關。
USDC(發行方為Circle,全球市值第二大穩定幣)的崛起則有所不同。USDC因Coinbase等平臺對合規價值錨的需求而興起,特別是在鏈上交易場景中。USDT最初並不重視鏈上交易,認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微不足道。但后來發現,Solana等公鏈上的交易量顯著增長,USDC抓住了這一機會,其大部分交易量源於鏈上交易。從投資角度看,任何人做穩定幣,首先要考慮的是應用場景。沒有場景,發行穩定幣毫無意義。因此,我不會投資單純申請牌照的機構,因為未來可能出現「千幣大戰」,類似之前的「百團大戰」。例如,前幾天我遇到一位在國內做數據中心的人,他想發行算力穩定幣。如今許多人都想發行穩定幣,單純投資發牌機構意義不大。
我們關注的重點是穩定幣的分發渠道。首先,我們投資類似支付公司(People Payment)的項目。例如,義烏不少商户和深圳大量出口賣家已使用USDT收款,表明傳統貿易領域對穩定幣的需求日益旺盛。這催生了新型支付公司的機會,這些公司需同時掌握傳統清結算體系和鏈上技術。這是第一類分發渠道。
其次,更進一步,我們看到「鏈上原生銀行」(Crypto-native Bank)的潛力。一些創新銀行已將賬户轉化為非同質化代幣(NFT)。銀行賬户本質上是非同質化的,因為每個賬户的名稱、權限和等級各不相同。未來,大量銀行業務可能遷移至區塊鏈,因為鏈上結算效率最高。例如,鏈上最大借貸協議Aave以僅三四十人的團隊實現了近數百億美元的放貸規模,約合數千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傳統世界的中等城商行,而后者需要數千人的團隊。Aave目前主要處理鏈上衍生資產,未來可能擴展至基於現實世界資產(RWA)的借貸。Aave的V4版本設計甚至類似央行,定位為最后借款人,因其規模龐大。這類創新是我們認為的穩定幣分發渠道之一。
未來,銀行本質上是電子化記賬業務,處理各類賬户和記賬鏈接。未來可能存在兩種賬户形式,銀行甚至可能將賬户NFT化。你可以出售自己的賬户,只要通過KYC(客户身份驗證)。目前開立銀行賬户較為困難,但未來持有NFT可能意味着擁有線下銀行賬户的線上權限,這種趨勢正在發生。美國許多銀行正探索構建Layer-2鏈。技術上,以太坊是模塊化生態系統(Ecosystem),而Solana是整合鏈(integrated chain)。銀行傾向於選擇Layer-2而非Solana,因為Layer-2的排序器(Sequencer)能讓銀行掌控業務邏輯,同時依託以太坊的結算安全性。這也是近期以太坊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一些銀行嘗試自建獨立的鏈,但因記賬控制權集中在單一銀行,其他銀行缺乏信任,推廣困難。因此,銀行未來更傾向於依賴以太坊等公共鏈,確保結算安全。
我們圍繞穩定幣分發進行大量投資,包括支付公司、新型銀行以及RWA項目,例如我們投資的asseto。投資RWA需選擇傳統金融背景但擁抱創新的團隊。金融行業依賴圈子信任,需數十年積累才能讓他人放心將資產交予管理。但若不瞭解去中心化金融(DeFi),無法為RWA創造需求。正如曾總所説,沒有需求,發行一單RWA后難以持續。我們將穩定幣視為「新流量」。未來三到五年,穩定幣持有者可能形成五萬億規模的資產持有羣體,這些持有者是新流量。關鍵在於理解這些流量的屬性和需求,提供匹配的RWA。例如,炒幣投機、家族辦公室資管、跨國旅遊等都是潛在需求場景。
若資產在鏈下無需求,搬到鏈上也難以產生價值。但穩定幣持有者在鏈上可能因交易或其他場景產生多樣化需求。RWA需按需求優先級排序。我們認為,貨幣市場基金(Total Value Locked Market Fund)需求最大,因其類似支付寶與余額寶的關係,基礎資產安全,且許多公鏈為提升總鎖倉量(TVL)提供補貼,補貼后年化收益率可達4.5%至5%,高於傳統貨幣基金。其次是大公司股票等優質資產,因為一些通過BTC致富的投資者希望配置傳統資產,但將USDT轉為美元購買股票需複雜流程,涉及KYC和留痕。若能直接購買特斯拉股票等資產,需求將更直接。劣質資產則因「劣幣驅逐良幣」難以吸引需求。
香港對貨幣市場基金代幣的監管嚴格,需KYC且禁止二級交易,僅作為記賬憑證映射。當前,搶奪穩定幣牌照成本高,如果缺乏場景,必然難以成功。核心分發場景有外貿支付,錢包生息、開發支付平臺、面向新流量的資管平臺等等,這些領域充滿機會且尚處早期。穩定幣是自發產生的新流量,例如義烏商户使用穩定幣可獲得20%年化收益,且鏈上提供7天24小時的流動性,較傳統金融更具優勢。這就是我們對穩定幣投資機會的看法。
三、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建議
穩定幣的核心在於場景。沒有場景,穩定幣難以成功。我認為在區塊鏈行業中,交易所仍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全球前十大交易所中,儘管有些不太合規,包括幣安(Binance)在內,80%由中國人運營。基於此,推廣跨境人民幣穩定幣(CNH)的第一步是推動這些交易所上線CNH與BTC、ETH等交易對。這些交易所的運營者是中國人,願意為國家出力。雖然交易所上市通常需要收費,但作為國家推動的項目,可以呼籲他們支持CNH場景建設。
具體而言,我建議首先與所有主要交易所協商,增加以CNH為基礎的交易對(B-TO CNH)。這有兩個顯著好處。首先,這會自然激發市場需求,例如通過套利和搬磚行為產生交易需求。其次,這能解決傳統貿易中「最后一公里」的流動性問題。例如,義烏的一位賣家希望使用人民幣穩定幣,因其沒有匯率波動風險,但其南非客户如何購買CNH穩定幣?「最后一公里」的流動性問題是建立全球支付網絡的難點。而交易所作為全球系統,允許客户用當地法幣直接購買CNH穩定幣,從而推動貿易發展。從這個角度看,若不創造場景,人民幣穩定幣難以成功。最佳方式是先推動交易所上線各類CNH交易對,同時鼓勵義烏等貿易重鎮接受CNH。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若國內銀行無法將收到的CNH兑換為人民幣,推廣將面臨困難。這需要突破監管障礙並積極構建使用場景。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貨幣競爭纔能有效展開。歸根結底,貨幣競爭是國力競爭。中國擁有龐大的出口量,理論上具備推動人民幣穩定幣的堅實基礎。
據我所知,香港一些從事CNH穩定幣的人士主要通過與國企合作,例如建議國企在與伊朗的支付中使用CNH穩定幣。但這種方式交易用户太少,難以形成規模。核心仍在於找到廣泛場景,解決「最后一公里」流動性問題,並通過商業化運作推動發展。
此外,我瞭解到中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一個設計缺陷:其定位為M0(現金),意味着支付和收單不得收取手續費。線下用人民幣現金購物無人收費,線上也是如此。但CBDC作為電子支付手段,若定位為M0,收單機構無法收取費用,就缺乏動力鋪設收單環境。沒有收單環境,就難以形成網絡效應,導致使用率低下。設計時未考慮商業空間,單純依靠行政命令要求銀行開設賬户,效果有限。下級機構可能僅為應付指標而行動,難以真正推廣。
作為中國人,我希望人民幣穩定幣能打破美元在鏈上99%的主導地位。當前鏈上交易幾乎全部以美元計價。要實現突破,必須通過商業化設計發行機制,助力創業企業構建CNH使用場景。這是推廣人民幣穩定幣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朱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