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宋志平:覆巢之下沒有完卵

2025-08-06 11:40

  • 文 / 宋志平,著名經營管理專家、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

  • 來源:本文為作者7月25日在光伏行業2025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的演講(轉自:總裁讀書會)

  •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很高興來參加光伏行業2025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想圍繞如何克服內卷和提升價值的和大家進行分享。

這些年我國光伏行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巨大的成就支持了中國和全球新能源事業的發展。光伏行業有不少特別優秀的企業,有不少優質的上市公司,現在光伏行業110家上市公司,市值總和超過萬億,為資本市場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光伏行業遇到了不少挑戰,包括價格的下滑、效益的下滑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光伏行業積極行動起來,進行深刻的內部調整來克服行業的內卷

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熱點詞匯,各行各業幾乎有內卷這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生活中面臨的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過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和內需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不少行業應用傳統競爭理念和規則通常可以的。但現在環境變化很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個是國內市場面臨飽和,不少行業都有過剩帶來了一些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深刻反思企業的競爭理念,重塑競爭規則,我歸納為以下五項新規則。

01

規則一:從競爭到競合,加強行業自律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但是競爭有好競爭有壞競爭不是説競爭就一定好,也要看競爭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良性競爭創造價值,惡性競爭毀滅價值一般來説良性競爭是指技術、質量、服務、品牌和合理價格方面的競爭,惡性競爭是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或者低質量去競爭。

今天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內卷式競爭。其實過去兩年來,對於內卷這個詞匯,大家看法也不太一致,一開始不少人把內卷混同於競爭,認為越是內卷,產品就會越好,技術就會越好,能卷出一個世界品牌等等。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此后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精神和要求。

另一方面,很多行業在實踐中經過了深刻的反思應該説對於內卷式競爭是惡性競爭這件事情,今天大家已基本形成統一的認識。如果我們不認識到在競爭里有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不認識到內式競爭對行業和企業產生的危害,我們就很難在各個行業里開展克服內卷的工作。所以在關於競爭理念的認識我們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不光要競爭,還要競合。

過去我們常講商場如戰場,其實商場不是戰場,競爭也不是戰爭。商場和戰場、競爭和戰爭是有本質的區別。企業不光要自己做得好,還得有一個健康的生態。

「行業利益高於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於行業利益之中。覆巢之下沒有完卵。」2009年我在水泥行業會議上曾講過這段話。那時候水泥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當時有人覺得我講的是漂亮話,水泥行業還是要打一場血戰,最后強者勝出,再把價格漲上去。我説戰爭應該結束了,大家打了很多年惡戰也沒有做到出清,而是把這個行業打成一片紅海。同行是冤家,但同行又是利益相關者,必須從競爭到競合。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建材帶頭進行重組整合和市場協同,后來十幾年里水泥企業的效益很不錯。

其實水泥行業長期以來是非常過剩的,以前產能過剩約35%。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市場經濟本身是過剩經濟,所以我們研究在過剩的情況下,企業還能不能賺到錢能不能有很好的利潤

此外,我們要重視加強行業自律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定位行業自律管理組織其實各個行業協會應該把自律作為協會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能不能讓我們的會員都做到自律

常想行業協會5項工作很關鍵:一是行業規劃,比如在做行業規劃的時候,認真研究能否上新的產能多少產能等等。二制定和維護行業的政策和標準。三推動行業的技術創新。四對內反不正當競爭,維護行業的健康化五是對外反傾銷,按照國際準則反傾銷來保護國內企業的利益。這工作比較難的是什麼?反不正當競爭維護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但又是協會必須做的事情。

行業的自律,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一方面,行業協會必須發揮作用,加大自律的力度。另一方面,領袖企業必須帶頭進行行業的自律中小企業也要按照行規行約來做,不能做價格的破壞者。如果大家都這麼做的話,我們就有了一個共贏的基礎。一森林里不可能只有一棵樹,也得有別的樹,還得有別的草和花,我們要讓上下游企業間協同共生,實現共贏與多贏。

我過去在中國建材提出了市場競合的四化是發展理性化,停止同質化產能擴張比如水泥產能過剩,沒有理由再建新線。二是競爭有序化拒絕低價傾銷,聚焦技術、服務品牌等方面的競爭。三是產銷平衡化提高產能利用率,實行錯峰生產、以銷定產、零庫存等減少積壓。四是市場健康化建立共生共贏的行業生態。

電解鋁行業值得大家學習和研究,這個行業經過調整從內捲走向了健康,2002年到2017年先后進行了7次的調控,前6次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直到2017年調控成功了,因為們確定了行業產能的天花板,合規產能鎖定在4500萬噸這樣一個天花板,產能利潤率保持在95%以上過去8年里電解鋁行業的盈利一直在上升,可以作為其他行業反內卷很好的參考樣本

02

規則二:從分散到聯合,提高行業的集中度

今天我們做企業,不光要會創造資源,要會整合資源,甚至整合資源能力大過創造資源的能力。因為現在企業無限多,資源無限多各行各業都很分散,在這種情況下,重組整合是非常重要

100多年前西方也經歷過嚴重的內卷,上世紀初美國的鋼廠有2000家,當然那個時候鋼廠規模很小,JP摩根先生發起重組了65%的鋼廠,他有句話説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我重組了新大陸。后來鐵路石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合,西方國家是這麼走過來的。這些年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家數也迅速發展,現在我們也到了一個整合的時代

中央以前講要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去年證監會出臺併購6條,旨在堅持市場化方向,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併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各個省市也都在出台支持企業進行併購重組的相關政策,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

我認為併購重組有5項益處第一,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打造行業龍頭企業第二,有利於上市公司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從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第三,有利於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以及私募基金等投資者的募投管退閉環第四,有利於增加行業集中度,克服行業內卷,實現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五,有利於參與全球產業整合,加快走出去和大出海的步伐。

併購重組也為減產產能創造條件。大企業重組后,通過關工廠等方法按比例減量發展,推動產銷平衡。日本泡沫經濟后,水泥銷量從1.2億噸降至4600萬噸,怎麼辦?就採取了重組的辦法,把23家水泥廠重組成3家,然3家水泥廠等比例拆窯,拆到4600萬噸。所以日本的水泥這幾十年銷量沒有增加,產量也沒增加,價格一直很穩定,保持100美/噸左右,我們國家目前是50美/左右。這就先通過併購重組,擴大企業規模之后,這些大企業之間按照等比例減產量和減,不然小企業之間很難有序減產。而且在重組的時候,日本政府制定了重構法,明確反壟斷法可豁免適用,為併購重組來打開道路,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03

規則三:從去產量到去產能,標本兼治

現在光伏組件全球年需求約600GW,中國產能超1000GW,供需嚴重失衡,當然光伏的用量每年還在增加,這和水泥是完全不同,水泥用量是每年都在減少但是市場也容納不了這麼多的產能,怎麼辦?

首先就必須去產量,通過限產穩住價格,保住效益,同時為產能提供時間和保障。緊接着就是去產能,不僅要減少過剩的落后產能,對一些先進產能也適時進行限制,不是説先進產能就可以無限制大規模做,得看市場能不能容納下。所以在做先進產能的時候,也要根據市場以銷定產。過去增產能是發展生產力,現在去產能是維護生產力。

中國建材從2015年開始在水泥行業推行錯峰生產,因為當時的水泥行業過剩35%必須想辦法限產,所以水泥企業北方冬季採暖期的三個多月里一律停產,在南方雨季的時候一律停產三個月,調節供需關係,促進產銷平衡實際上像水泥鋼鐵光伏等工業品,沒有太大的價格彈性,只考慮降價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家企業降了價,其他企業也降,價格降一下來以后市場需求還是那些,並不因為降了價就能夠增加需求像蘋果等產品有價格彈性降完價可能就多吃一個,工業品的需求變化不會來那麼快。

所以要想產銷平衡,必須限產。其實限產量的做法,並沒有影響銷量,銷量是基本恆定的,只不過是庫里少一點還是多一點在供應。庫里少一點,你的價格就高,庫里積壓很多你的價格就會低,實際上也不會太多地影響全年的銷量但很多人想不通這個事,拼命生產出一大堆,降價去搶市場,但對方也報復性降價,最后價格在一個很低的情況下,又實現了原來的供銷關係,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2018年到2021年這4年期間,水泥行業的利潤從過去的兩三百億上升到了1500億元以上,賺了不少的錢,這就是錯峰生產,也就是限產帶來的效果但是限產之后有一個事情要提防,因為限產價格上來了,有的企業又有了產能的衝動,這一點要警惕,必須知道這個價格是限產帶來的,並不是因為行業不過剩,所以限產和限產還得同時進行才能保證價格。

04

規則四:從量本利到價本利,提高定價水平

利潤=銷量×價格-成本,這個小公式藴涵了經營的全部內涵我們一些企業家們看這個公式,比較重視兩點,一個是銷量,認為要擴大銷量。我記得和一些光伏企業的負責人交流時,他們告訴我説目標是出貨量第一,有的汽車行業的頭部企業也是這樣,大家爭的都是出貨量,沒有人説利潤第一,也沒人説質量第一我們不少企業往往對量的這種追求特別強烈,要把量搞上去,要把市場佔有率搞上去,如果犧牲一點市場佔有率,就覺得奇恥大辱。另一個就是成本認為要降本增效實際上成本是剛性的,而且是邊際效用遞減的,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下去了,再降可能就要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所以今天單純這樣做是不夠的,應該重視價格有些企業領導認為價格是市場給定的,只能隨行就市,甚至把定價權都交給了銷售員,這是存在問題的。有的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在銷售員之間展開,內卷也是在銷售員之間展開。我過去曾經做過銷售工作,我瞭解銷售員習慣怎麼想問題。第一降價,第二賒賬,但降了價企業就沒利潤了,賒了賬現金流就會受影響,所以不能一味這樣去做。

赫爾曼·西蒙先生在《定價制勝》這本書企業在價格制定上不應是被動的適應,而應掌握定價主動權。一個產品如果銷量降低20%,會影響利潤15%,如果降價10%會影響利潤50%他認為價格對利潤的影響是10倍數的關係,成本對利潤影響是6倍數的關係,銷量對利潤的影響4倍數的關係,也就是説,不要動不動就降價。

稻盛和夫先生有一段話,他説定價即經營,定價定生死,定價要經營領導定,而不是讓銷售員定如果企業領導不研究價格,把價格都交給銷售員,可能不會經營。

我原來做過的建材,它的主營產品是石膏板,相比有的領域可能看起來沒太技術,但這麼多年每年250億左右的收入,40億左右的淨利潤一直做得很穩,全國市場佔有率70%。這家企業的經營理念就是質量上上價格中上服務至上質量和服務做好,但價格上不輕易讓價,這麼多年效益就一直很好。

我過去在中國建材的時候,推動公司從量本利到價本利轉變的經營理念。量本利在短缺經濟的時候有效,只要多銷就能夠降低單位固定成本而取得利潤,但是在過剩的情況下,企業遵循價本利的理念,穩價、保量、降本,適當減點量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穩住價格。西方不少大企業如果遇到了過剩的情況,會公告減產,這往往是利好的。日前,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宣佈自7月起集體減產30%,這是緩解行業「內卷式」競爭的關鍵一步。

05

規則五:從紅海到藍海,「四化」創新增加價值

前面講了很多行業怎麼做,但是對於一個具體企業來講,怎麼從激烈競爭的紅海走向無人競爭的藍海?那就得靠創新,取得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我歸納了「四化」

一是差異化隆基綠能提出,如果沒有創新就不增加新的產能。當年大家都做多晶硅,隆基選擇了做單晶硅現在隆基選擇在BC等新技術上突破,這其實就是差異化。

二是細分化陽光電源是做逆變器的,還做儲能系統的運營,是把市場細分了,把產品細分了,效益做好。

三是高端化光伏大部分是用在大型電站里,而有的户用光伏走高端化路線,高端化產品比普通產品要貴50%~150%。我們也要開發這種高端化的產品。

四是品牌化施振榮的微笑曲線中嘴角的兩頭,一頭是研發、一頭是品牌,中間是代工。沒有技術,沒有品牌,只會製造賺不到錢。

記得20年前光伏市場是東芝、松下一些海外品牌主導的現在中國品牌主導了光伏產業,中國企業的光伏產品佔全世界的85%,隆基綠能、晶科科技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協鑫科技等等,都是中國的品牌。品牌應該有價格溢價,所以我也建議今后這些高端品牌的企業,要走高質高價這條路線,逐漸走出來不要打價格戰低端沒品牌的產品會打價格戰,既然已經高端了,又有品牌了,不能打價格戰。

歸根結底四化也是爲了讓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進而提升價值,如果生產的貨,憑什麼能實現優質優價?只有通過這「四化」創新,有了核心競爭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能夠有議價能力,優質的產品才能夠有合理的價格。這是企業在經營中尤其要注意的事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