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企業】光大環境漣水項目:從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起步到建設工業固廢處置及熱電聯產二期項目的向「新」之路

2025-08-06 10:00

(來源:CBC全球生物質能源)

變不可能為可能,一座傳統能源企業正經歷着脱胎換骨的蜕變。光大環境旗下光大生物能源(漣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漣水項目」)紮根古楚大地六年間,從最初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起步,到建設一般工業固廢處置及熱電聯產二期項目,企業逐步構建起能源生產與環保協同發展的基礎框架。然而當國家「雙碳」戰略的浪潮席捲而來,這個曾經安穩發展的企業猛然發現自己已走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十字路口。

風暴來臨 傳統能源的生存危機

「燃料成本每年吞噬1.2億元,而秸稈價格像過山車般波動。」項目生產負責人的回憶揭開了企業最艱難的往昔。隨着「減污減碳」成為國家硬性指標,環保政策持續收緊;新能源技術的快速迭代更讓傳統生物質發電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一方面是國家取消生物質發電補貼,另一方面則是原料供應鏈危機日益凸顯——秸稈收購價格持續攀升,外地燃料依賴度過高導致運輸成本佔比巨大,樹皮、樹枝等輔料價格居高不下,企業利潤率被壓縮到臨界點。

更嚴峻的是市場空間的隱憂。用熱需求增長乏力,原有熱用户規模難以支撐產能釋放,供汽能力與市場需求出現嚴重錯配。「我們年處理秸稈20萬噸,蒸汽產能近50萬噸,但市場需求跟不上。」項目副總經理的焦慮道出了核心困境。企業站在了轉型或消亡的懸崖邊緣,一場背水一戰的二次創業就此拉開序幕。

刀刃向內 降本增效的突圍戰

面對生存危機,企業將改革利劍首先指向成本控制。在燃料端,一場供應鏈革命悄然啟動:

建立43家本地秸稈收運單位,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實現秸稈年收集量突破25萬噸,有效擺脫外地燃料依賴。秸稈、樹皮、樹枝等燃料成本得到合理調控;對稻殼等小品種燃料實施點對點直供模式,使得燃料供應體系得以優化。通過這些措施,各項燃料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構建了更為合理的收儲體系。

在固廢處置端,企業積極創新,構建了靈活的價格動態調節機制。通過深入預判市場趨勢,實施全年季節性動態管理策略,保持合理庫存,有力保障連續穩定供應。同時,企業與當地環保部門緊密合作,依法依規搭建固廢管理平臺,推動收購量穩步增長,價格更趨合理。此舉不僅優化了市場競爭機制,還促進了市場開發體系的完善,為固廢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與此同時,市場開拓攻堅戰全面打響。企業突破「坐商」思維,與政府招商部門協同制定供熱「優惠套餐」,涵蓋價格優惠、質量保障等核心條款。招商團隊遠赴深圳、上海等經濟前沿城市,在招商推介會、產業論壇上聯合宣傳供熱優勢。「客户等不來,我們就主動創造需求。」項目負責人説。戰略轉向帶來顯著成效——高溝工業園7家企業、漣水食品產業園5家企業相繼入駐的同時,也為項目新增年售汽量16萬噸。

為鞏固市場成果,企業推出「保姆式」服務體系:組建政企聯合服務專班,承諾3個月定接入方案、半年完成供熱建設;建立用汽單位生產數據庫,精準匹配停爐檢修周期;設立計量管理專員,實施蒸汽品質全程監控,定期回訪校驗,全力保障供氣品質和穩定性。這些舉措使客户滿意度大幅提升,續約率達100%。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