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消費力| 阿那亞·蝦米音樂節:讓現實娛樂體驗成為生活方式

2025-08-06 10:10

(來源:北京商報)

當三點一線,成了365天不變的模樣;當人生種種,如有理係數的多項式方程繁複難解;當未來可期,在現實面前成了蒼白的四字成語,任誰的心里都會閃過一次出走的念頭,哪怕只有這一次。

如果把一生當成一天過,你要怎麼過?阿那亞·蝦米音樂節的出現,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答案。

從2022年首次舉辦至今,邁入第四個年頭的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始終以「温暖、陪伴、連接」為精神主旨,通過業內頂級的演出陣容、不斷迭代的視聽效果,以及多個場景的創新體驗,讓音樂節不再止步於特定時間、空間,而成為人們在「喧囂之外」的生活新方式。

不重複別人亦不重複自己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達到12.12億元,同比增長5.12%。值得注意的是,多地音樂節等演出項目在一眾大型演出項目中熱度居高,熱門演出目的地呈現「高線城市主導、地域下沉、邊界外延」的趨勢。

「音樂節+文旅」的聯動模式,在給演出市場帶來新的生機與契機的同時,同質化問題也日益凸顯。而剛剛邁入第四個年頭的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卻在許多樂迷心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用他們的話説:「它不重複別人亦不重複自己。」

在演出嘉賓陣容設計上,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力求風格多元,同時又關注國際視野。2023年,Suede(山羊皮)、MONO 、Blue Foundation 、the fin、She Her Her Hers等國際知名樂隊,魏如萱、Nova Heart、不可能三角樂隊等女性音樂力量,痛仰、旅行團、盤尼西林、蛙池等硬核搖滾,以及草東沒有派對、椅子樂團等先鋒新鋭樂團齊聚音樂節。

2024年,共邀請了28組音樂人,其中8組是國際音樂人,不乏挪威國寶級電子組合R?觟yksopp、格萊美最佳R&B女創作歌手肯妮·貝爾等,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國家享有很高知名度,同時大部分都有獲得格萊美、全英音樂獎等各類國際獎項的經歷,風格上更是涵蓋了電子、民謠、搖滾、R&B、Indie等,且半數以上是中國首演或中國音樂節首演,給足了樂迷新鮮感。

每逢音樂節期間,阿那亞細長的沙灘上,蝦米舞臺和尋光舞臺相映成輝、別具一格。舞臺設計簡約、硬朗、新鋭,既突出了敍事又描繪了情景;燈光設計形式先鋒,多束巨型光柱亦動亦靜、亦黑亦白,營造了多層次多空間的聲畫氛圍。

「音樂節不怕臉生,就怕雷同,美一定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姿態。」在蝦米音樂娛樂廠牌主理人、蝦米音樂節總製作人尹亮看來,音樂節的根本邏輯是根據每一個地方的不同特點去定製策劃開發的。一個音樂節在不同的地方都長得一樣,它只能叫產品,它不是作品。阿那亞·蝦米音樂節是照着一個作品去打造的,歷年陣容基本上沒有重複。儘管大家可能叫不上樂隊的名字,但是如果樂迷對某一組陣容感興趣,那蝦米音樂節現場至少有5組符合大家的審美要求。

無論是前夜派對上趙雷的《星漢燦爛》、日出專場上胡德夫雋永的歲月迴響,還是看英國傳奇樂隊山羊皮的痛快淋漓、聽痛仰演繹《再見傑克》時的熱淚盈眶,抑或是散場后漫步沙灘上拾起一個空水瓶的小小善舉、在藝術市集上邂逅喜愛的心動時刻……曾經上演過的每一幕,以及未來即將上演的每一幕,都是阿那亞·蝦米音樂節能帶給人們的生活新範式。

「內容想要做到極致就必須與人產生精神和情感連接,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是一羣理想主義的音樂人和樂迷的共創,我們的願景是用5到10年的時間成為世界級地標性音樂和藝術節。」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共同發起人、阿里影業總裁(現為大麥娛樂總裁)李捷曾表示。

多場景創新下差異化體驗

近年來,爆發式重啟的音樂節曾迎來熱力高峰。每逢暑期,百余場音樂節開唱,知名樂隊和歌手加盟的同時,大眾對音樂節的話題度再度拉昇。

除了老牌音樂節外,更多的音樂節新秀廠牌陸續開票。覆蓋範圍也從二三線城市延展到了一線城市。然而如今在消費者眼中,除了音樂節的陣容和票價,他們還在意一場音樂節能否帶來額外體驗。

2023年,阿那亞·蝦米音樂節提出了一個新的口號「AnotherLife」。兩天三夜、27組國內外知名音樂人,阿那亞禮堂、孤獨圖書館打卡拍照,坐在海灘感受聲光電帶來的澎湃魅力,一種新的浪漫生活方式在夏末阿那亞的海邊,為數萬樂迷製造了一場全新體驗。

期間,阿那亞·蝦米音樂節還別出心裁,推出了「日出專場」特別企劃,由中國器樂搖滾領軍樂隊惘聞與影像藝術家於闐共同合作,在黎明破曉時分在海邊為樂迷呈現了一場獨特又難得的日出沉浸式音樂表演。

「我們融合了音樂、旅行、藝術、集市等多種生活方式元素,將樂迷關注的儀式感、記憶點、地標建築全部搬到一個場景,可以説既是一場別具特色的音樂節演出,又是一種年輕人渴望的、能夠觸及到的理想生活方式。」李捷進一步表示,這種全新的內容組織形態,代表了蝦米音樂娛樂「新情緒、新表達、新體驗」的音樂創作主張,目的是希望給現場娛樂消費者帶去多元的消費體驗。

除打造豐盛的音樂演出外,2024年阿那亞·蝦米音樂節還設計了「藝術單元」「社區單元」,併發起了環保倡議,力求在音樂之外,給用户帶去藝術、環保、社區文化等多元生活方式體驗。

演出期間,阿那亞·蝦米音樂節聯合阿里巴巴公益、諾路環保發起了「環保音樂節」倡議,鼓勵、引導觀眾固定點位投擲垃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保持音樂節現場乾淨有序,避免給海洋造成污染。現場共設置了150個垃圾分類點,3天回收塑料瓶數十萬個,累計吸引約14萬人次響應倡議行動。環保倡議儼然已成為樂迷的切身行動。

2025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將於8月27日—31日在阿那亞舉行,經歷三年的累積和沉澱,今年將以「生命就是一次奇遇」為主題,在蝦米、尋光兩個沙灘舞臺的基礎上,北岸大草坪新增outing舞臺,40余組國際化、稀缺性的品質音樂人將在現場呈現多個單元、3個舞臺、5天的音樂盛宴。

這一次奇遇既是一次冒險,也是蝦米音樂節的進化。從限定樂團、經典搖滾樂隊,到特別增加的outing舞臺、七夕派對,今年的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始終力求呈現風格多元、審美統一、有策劃性的陣容與演出內容,稀缺性、音樂性、國際化的共性與多元的特質將阿那亞·蝦米音樂節的節日屬性和音樂屬性擴容到新的領域和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碳中和、垃圾分類、乾淨海灘等行動將持續進行,對音樂節期間的廢棄物細化分類,還將開展蝦米音樂節的公益之旅——海洋之歌環保活動,用「海洋動物之歌連載海報」等創意,呈現本屆音樂節現場的環保理念,並掀起一次全場玩環保的公益遊戲。

「相比於演唱會更低的票價,一次性見到眾多樂隊或歌手,聽到不同風格的歌,在拼盤演唱會中等待着自己喜歡的那支小眾樂隊登場的期待與激動,是我喜歡來音樂節的原因。」樂迷李然進一步直言,「但隨着看得越來越多,頭部陣容又十分有限,同質化過於明顯。如果在演出之余還能獲得更多的體驗,將是決定我是否用腳投票的關鍵原因。」

辦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當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在從購買消費品轉向經歷體驗,用户不再執着於看過多少演出,而是更加看重經歷了怎樣的難忘體驗。明星、創意、社交、環境、服務等因素都在影響着大型户外音樂演出的市場口碑,能否提供稀缺資源、創造差異化服務正在成為國內音樂節追趕的新競爭優勢。

基於這樣的市場預判,阿那亞·蝦米音樂節以現場音樂建構為紐帶,創新連接當下的青年生活方式,呈現了地標度假音樂節嶄新的樣本。

阿那亞·蝦米音樂節這種獨特的音樂表達和呈現形式也獲得了年輕用户的偏愛。2023年的一組數據顯示,阿那亞·蝦米音樂節18—29歲的購票用户佔比達55%,跨城觀演比例達94%。年輕樂迷對阿那亞·蝦米音樂節的品牌認知已經初步形成。

「蝦米音樂節內容結構跟寫文章一樣,要有一個開頭,也要有中間的起承轉合,還要有個結尾。」尹亮認為,音樂節品牌打造中最重要的是輸出獨特的理念,形成差異化的用户體驗,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2023年,阿那亞·蝦米音樂節也與人文社區深度連接,帶來了豐富、有創造性的文學藝術內容。例如,蝦米音樂娛樂與naive理想國在naive理想國書報亭推出了《不被定義的人生清單——音樂人綜合展》,呈現了音樂人作品和演出之外的多彩的藝術樣貌。

此外,阿那亞社區孤獨圖書館、阿那亞禮堂這些地標式藝術建築,A劇場、海邊驛站、酒吧、咖啡館等人文生活空間也成爲了樂迷在音樂節期間重要的生活方式選擇。

阿那亞·蝦米音樂節也做了諸多創新,例如,音樂節現場設置了獨立的女性衞生間,關照女性需求温暖貼心,獲得眾多女性樂迷讚許。

如今,流行音樂演出正在以更加親民的方式向三四線城市下沉。《2023年中國音樂節行業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音樂節從最初的經濟發達城市和省會城市,逐漸擴展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地方景區、縣城和文旅鄉鎮。

作為虎鯨文娛旗下的重要平臺,大麥娛樂正以「娛樂+AI」的方式向「現實娛樂」世界邁進,蝦米音樂節正是其典型代表。

在業內看來,音樂節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除了比拼IP影響力和陣容,更需要拿出差異化內容,優化現場服務。儘管音樂節已經成為消費新潮流,但其核心用户依然是追求音樂現場體驗感的觀眾。阿那亞·蝦米音樂節不僅是幾場音樂演出,也不單單是一次海邊旅行,而更像是一個一年一度的樂迷的聚會,在這里大家可以實現多重不被定義的人生。

北京國際流行音樂周主理人王毅對此表示,目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養成了觀看演出的習慣,未來演出市場會更加親民化。此外,如今越來越多的演出開始向三四線城市下沉。越來越多的觀眾,也有機會看到更多精彩的、國際化的演出。與此同時,流行音樂演出的票價整體也在向下調整,不斷迴歸理性。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