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信和置業「新掌門」黃永光上任 營收利潤「三連降」待破局

2025-08-06 10:40

香港地產界又一知名企業完成接班人交棒。近日,信和置業有限公司(簡稱「信和置業」)宣佈,黃志祥退任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以及公司董事會提名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執行董事兼副主席黃永光繼任公司主席及董事會提名委員會主席,生效日期為2025年8月31日。

黃永光為黃志祥長子、信和置業非執行董事黃敏華的胞兄及該公司前主要股東、已故的黃廷方的長孫。

此次主席更替,意味着這家由黃廷方創立的港資地產巨頭,正式進入第三代掌舵時代。

黃永光的二十年接班路

時間倒回上世紀50年代,祖籍福建莆田的新加坡華商黃廷方白手起家,先后打造了新加坡遠東機構與香港信和集團兩大商業版圖。

1972年,信和集團旗下尖沙咀置業在香港上市,1981年信和置業正式登陸港交所,逐步發展成為香港主要地產開發商之一。

1991年,黃廷方長子黃志祥接棒,開啟了信和置業的「黃志祥時代」。在其執掌的三十余年間,公司開發了諸多標誌性項目,奠定了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的地位。

據瞭解,信和置業的核心業務為發展物業作銷售及投資,物業種類包括住宅、寫字樓、工業大廈及商場,業務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及悉尼。

黃永光乃黃志祥長子,今年47歲。黃永光的接棒並非臨危受命,而是黃氏家族早已鋪就的交班之路。

早在2003年,黃永光便加入信和置業,2005年出任執行董事,2017年晉升副主席,同時還兼任尖沙咀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及信和酒店(集團)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及副主席,以及東亞銀行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黃永光還曾出任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楊協成有限公司主席及非獨立非執行董事。

在任期間,黃永光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融入集團業務營運各層面,其於2010年成立集團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經改組為環境、社會及管治委員會,積極推行減碳、碳中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及多元共融。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和置業由黃氏家族創立,此次交接是典型的家族企業代際傳承。黃永光此前已參與集團管理多年,擔任副主席及多家子公司董事,顯示家族早有培養計劃。這種平穩過渡有助於維持公司戰略連貫性,減少管理層動盪對業務的影響。

信和置業的代際交接,並非孤例。近年來,香港老牌地產商紛紛完成權力過渡:2019年,恆基兆業李兆基退任,李家傑、李家誠兄弟接任;2024年初,恆隆集團陳啟宗卸任,其子陳文博接棒,成為第三代掌舵人。

這些交接背后,折射出香港地產行業的鮮明特質——家族主導的治理結構下,「守成」始終是傳承的核心關鍵詞,注重穩健經營而非激進變革。

信和置業過去幾年營收盈利表現。圖/企業年報截圖

營收利潤「三連降」背后

與大部分港資地產商一樣,過去幾年信和置業的經營也遭遇調整。黃永光接手的信和置業,正處在行業周期的關鍵節點。

數據顯示,2024年財年,信和置業的營業額為87.65億港元,相比2023年的118.81億港元下降約26.2%,這也是其連續第三年下滑。2021年、2022年其營業額分別為245.45億港元、155.54億港元。

與此同時,信和置業的基礎營運純利也是連續三年下滑。2021年-2024年分別是103.16億港元、65.31億港元、60.88億港元、51.71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幾乎同樣的走勢,2024年是44.02億港元,相比2023年的58.49億港元下降約24.7%。

進入2024-2025財年,下滑趨勢仍在延續,信和置業中期收入為38.54億港元,同比下降約21.7%;期內溢利18.17億港元,同比下降約30.9%。

業績承壓背后,是香港樓市的整體下行。近幾年,香港樓市受經濟增長放緩、利率上升及政策調控影響,信和置業同樣面臨銷售放緩、營收盈利下滑等挑戰。

而信和置業2024年的毛利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較高水平。根據東方財富網統計,2021年-2024年,信和置業的毛利率分別為55.14%、53.06%、45.35%、39.03%;淨利率分別為42.67%、38.35%、49.49%、48.50%。

不過,信和置業還握有一張「王牌」,即財務非常健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476.79億港元,扣除借貸總額17.99億港元,擁有淨現金458.80億港元。

這種零負債率+大量現金的財務結構,在行業下行周期中顯得尤為珍貴。在業內人士看來,信和置業淨現金充裕,為其提供了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和戰略靈活性。對於第三任接棒人來説,如何充分利用財務優勢推動企業長期增長尤為關鍵。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段文平

校對 柳寶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