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07:48
文章來源:吳説
作者 | 吳説區塊鏈
本期播客邀請香港資深合規律師吳文謙,針對香港最新生效的穩定幣法案進行深入解析,澄清市場的多重誤解。他指出 USDT、USDC 等境外穩定幣並不在港發幣,故不受新規約束;香港仍可 OTC 交易主流穩定幣。同時探討了散户參與、KYC 要求、監管審批流程、京東等大型機構入局的背景,以及銀行、傳統企業的戰略反應。此外,分析了穩定幣牌照的申請難點、法案與合規場景的適配挑戰,以及香港與美國在加密政策上的路徑差異,展望香港穩定幣的發展潛力與侷限。
完整音頻,請在小宇宙等海內外主流音頻平臺,搜索吳説關注收聽。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作者觀點不代表吳説,請讀者嚴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規。
誤解澄清:穩定幣條例監管範圍與境外項目關係
Colin:歡迎吳律師加入我們的播客。吳律師此前在 OKX 和火幣擔任過法務和合規主管,對香港的合規政策也非常熟悉。最近,香港的穩定幣法案正式頒佈,引起了巨大關注,同時也伴隨着不少爭議。社會上對這項法案的很多細節有諸多討論,尤其是圍繞境外穩定幣是否將無法在香港流通,以及法案中關於每一個持幣者都必須完成 KYC 的要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因此我們邀請吳律師來為大家解讀。
吳律師此前也跟我溝通過,他認為外界對這份法案有很多誤解。不如我們先請吳律師來介紹一下,他認為最核心的誤解有哪些?
吳律師:感謝 Colin 給我這個機會來和大家解釋這些大家對穩定幣條例的誤解。事情是這樣的,香港的穩定幣條例在 8 月 1 號正式生效,最近我接觸到幣圈和行業內的很多人,他們都對一些問題感到擔憂。第一個就是,USDT 和 USDC 是否在香港將被禁止使用?所以首先我要解釋一下這個條例到底是監管什麼的。這個條例監管的是在香港發行的穩定幣。也就是説,如果你的公司或實體是在香港境內發行穩定幣,那你就屬於監管對象;第二種情況是,如果你是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發行穩定幣,但該穩定幣與港元掛鉤、維持港元穩定價值的,那也屬於受監管範疇;第三種情況是,如果監管機構認定你發行的幣屬於穩定幣範疇,也會納入監管。
需要釐清的重點是:只有在香港發行,或穩定幣以港元計價維持其穩定價值,才屬於監管範圍。以此標準來看,Tether 的 USDT 和 Circle 的 USDC 根本不需要在香港申請牌照。首先他們不是在香港發行的,他們在香港也沒有員工、沒有辦公室,也不是以港元計價,所以他們不屬於監管範圍,不需要拿香港的牌照。
這是第一個誤解。第二個誤解是認為在香港交易 USDT、USDC 已經被禁止,也就是説在香港完全不能交易 USDT 或 USDC。但其實如我剛纔所説,條例監管的是「發行穩定幣」的行為。這里的「發行」是指穩定幣首次在區塊鏈上登記,也就是我們幣圈常説的「鑄造」或「minting」,而不是買賣行為。因此在香港進行 OTC 買賣 USDT、USDC 並不屬於發行行為。
所以,在香港的 OTC 市場中進行 USDT、USDC 的交易並不在這項條例的監管範圍之內。儘管香港未來也許會對 OTC 市場設立牌照制度,比如之前海關也曾探討過這個問題,但目前 OTC 牌照還未出台,現階段穩定幣條例並不覆蓋 OTC 交易。
第三點是關於金管局制定條例的權限。有一種説法是金管局可以任意規定某些行為屬於穩定幣發行,但其實不然。即使金管局認為某些行為構成穩定幣活動,也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在香港完成公告和註冊,經過反對期后才能生效。這説明金管局不能隨意界定哪些行為需要持牌,否則就是越權。
第四點是,在香港是否被認定為「發行穩定幣」要看多個因素,比如:管理團隊是否在香港運營?發行人或公司主體是否在香港註冊?穩定幣的維護、清算或銷燬(burning)行為是否發生在香港?儲備資產是否以港元計價,是否存放在香港銀行?這些都決定了一個項目是否被認定為在香港發行穩定幣。所以我認為目前大家對穩定幣監管存在很多誤解,需要進一步澄清。
監管空白期:OTC 交易監管權未定,散户交易成爭議焦點
Colin:所以吳律師,您是認為在未來 OTC 法案出臺之前,USDT、USDC 仍然可以在香港使用或者被買賣,對嗎?
吳律師:是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們看在 HashKey 平臺上,USDT 目前仍然可以交易。HashKey 是一個已經取得牌照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目前 USDT 在這個平臺上是可以正常交易的,完全沒有問題。
Colin:瞭解。那麼您認為未來的 OTC 法案,有可能會如何監管這兩種最主流的穩定幣?
吳律師:目前還沒有定案。回顧歷史,2023 年海關曾做過一次諮詢,大概過了半年之后出了一個總結報告。但最近幾個月前,監管機構又重新啟動了針對 OTC 的諮詢。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港府內部還沒有確定是由海關還是由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來監管 OTC。
之前我和海關的一些人,以及政府相關人士聊過,有一種可能是兩邊都會監管 OTC 業務。一方面像我們在香港常見的找換店這類零售 OTC 服務,可能由海關監管;另一方面,若是涉及自購型的 OTC 行為,比如線上平臺撮合交易的場景,那就可能由競爭事務委員會(即定價會)監管。但目前這還沒有一個明確結論。
所以到現在我們仍不知道 OTC 交易是否會被允許進行 USDT 和 USDC 的交易。最大的問題在於交易對象是誰 — — 如果是專業投資者或機構交易者,那麼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可以進行這類交易。
但最關鍵的監管焦點是散户投資者。散户是否可以交易 USDT、USDC,目前還是一個問號。此前海關的諮詢方向是禁止散户交易這兩種穩定幣。但在當時我們去參與諮詢時,我們跟幣圈里不同的人以及一些合規專家都表達了擔憂:如果未來 OTC 牌照不允許 USDT 的交易,整個香港的牌照機制就會被邊緣化。因為目前最大的交易量來源還是 USDT、USDC,如果散户在 OTC 下無法交易,就會對香港作為國際加密金融中心的定位和這些牌照制度的成效造成影響。
所以目前為止,散户能否在持牌機制下交易 USDT,確實沒有定案。我個人是希望可以的,因為如果不能交易,那影響確實會非常大。
Colin:對,但從目前來看,形勢似乎不太樂觀。我感覺監管層面對散户的限制還是比較保守的。你看現在只開放了四種幣種可以給散户交易,像 Solana、BNB 這些熱門幣種都沒有批准。如果要想象 USDT、USDC 會被批准給散户交易,好像也有點難度。
吳律師:這個確實是一個問題,也可能是為什麼到現在 OTC 牌照迟迟沒有下發的原因之一。我覺得港府還沒有想好該如何監管散户去接觸 USDT、USDC。回到 2023 年,當時所有人都預計牌照會在年底出臺,也不斷地在推動、諮詢,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結果。所以散户交易問題確實是整個監管中最核心、最敏感的一環。
KYC 爭議焦點:法規未強制寫明,但監管實際操作偏好閉環模式
Colin:還有一個這次的熱點,除了我們一開始討論的 USDT、USDC 未來能否使用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爭議點,就是關於持幣者是否必須進行 KYC 的問題。我相信您肯定也關注到了。因為看起來無論是在美國、新加坡還是歐盟的法規中,都沒有明確強制要求所有持幣者必須完成 KYC。如果香港這邊真的要所有人都完成 KYC,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就等於切斷了 DeFi 相關的生態,因為目前來説,DeFi 很難做到讓每一個用户都完成 KYC。您怎麼看這件事?
吳律師:其實在目前的條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所有的持幣者都必須完成 KYC。條例中並沒有寫明這一點。但在金管局的牌照申請流程中,穩定幣發行商在申請之前,需要先向金管局説明自己的業務內容和運營模式,只有在監管機構理解並認可這些內容后,纔會給出申請表格。
這意味着監管局會根據你提交的業務模型來判斷你是否適合申請牌照。舉個例子,如果京東現在想發穩定幣,用於其內部生態系統的交易或結算,比如在京東平臺上進行商品買賣或者商家之間的清算,每一個參與交易的人都必須在京東平臺上完成實名認證。
所以在這種場景下,每一個使用京東穩定幣的用户本身已經完成了 KYC。在這樣的閉環環境中,我認為金管局是認可這種模型的,認為京東是可以發行穩定幣的。如果有另一種業務模式,比如你提交給金管局的方案是希望在 DeFi 生態中使用穩定幣,強調的是開放式交易、匿名用户可以隨意接入、不做持幣者的身份識別 — —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金管局批准你申請牌照的可能性會非常低。
我想強調的是,這其實是另一個大家容易誤解的地方。雖然法條本身沒有硬性規定所有穩定幣持有者都必須完成 KYC,但在實際操作中,金管局會根據你提交的業務模式進行審批,如果你無法證明你的業務具備足夠的反洗錢和反恐融資能力,就很難獲批。
這其實取決於業務內容,是一個「模式導向」的監管邏輯。所以總結來説,條文上沒有強制寫明 KYC 的要求,但在現實審批流程中,監管機構偏好的是閉環、可控、用户已實名的場景。
大型機構熱情高漲:京東、螞蟻、央企為何紛紛申請穩定幣牌照
Colin:其實法條里面講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説法,包括后來的採訪中也提到 — — 除非持牌者能向金管局證明有能力打擊洗錢、恐怖融資等行為,否則每一個穩定幣持有者的身份都應該由持牌人或第三方機構進行覈實。其實這些內容他后來在採訪中也承認了。所以我理解,這種 KYC 要求在一開始確實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是這樣吧?
吳律師:對,是的。我覺得確實如此,最開始能夠拿到牌照的那一兩家機構肯定需要在一個閉環環境里實現完整的 KYC 流程,這樣才更容易獲得牌照,這一點基本沒有疑問。
Colin:對,其實現在香港的狀態也很有意思,您應該也關注到了。很多銀行,包括一些大型的中資銀行、本地銀行,還有不少央企,都在申請穩定幣相關的牌照。同時像京東、螞蟻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也都加入了。這種熱度為什麼這麼高?但與此同時,監管又顯得很謹慎,發牌數量似乎也不會很多。有一種感覺是大陸非常追捧,而香港的監管方卻相對冷靜謹慎,您怎麼看這種狀態?
吳律師:是的,確實是這樣。從香港目前的環境來看,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是申請者的構成,現在有很多中資機構希望藉由發行穩定幣來獲取這個牌照,爭取一個「正當性」的入口,同時也拿到一個相對正規的市場地位。
我也看到現在很多上市公司,它們不單只是想發行穩定幣,更多的是藉助穩定幣、RWA 等加密概念來炒作股票。這是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正在推動的方向。他們的操作往往是先簽署一些合作備忘錄(MOU),營造出即將展開某項區塊鏈或穩定幣業務的市場想象空間,以此吸引投資者關注和資本炒作,其實都還處於構想階段。
但真正能落地去做穩定幣發行或有實質業務的項目,目前來看非常非常少。比如説,香港去年批出了十多個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牌照,但目前為止最具活躍度的還是 HashKey,其他平臺的用户流量和交易增長都比較緩慢。
我最近也和幾家已經拿到 VATP 牌照的公司交流過,他們普遍有一個擔憂:香港的市場體量太小,如果有十幾家平臺同時開展業務,這塊「市場蛋糕」就顯得不夠分了,那怎麼存活?所以穩定幣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監管局的策略是,在申請初期會進行一輪初步的篩選和了解,不會讓所有人都隨便申請。必須先經過金管局的詳細諮詢,如果他們認同你的業務模式具備可行性,纔會發放正式申請表格。因此目前想申請穩定幣牌照、想爭取這項業務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進入實質申請階段的仍是少數,過程本身就充滿挑戰。
美港監管對比:香港穩定但保守,美國因政治變化反成吸引力
Colin:瞭解,吳律師,其實您之前也負責過一些交易所的全球合規事務。最近這兩天,美國 SEC 那邊也發佈了一份非常重磅的聲明和文章,很多人也把這件事拿來和香港的情況進行對比。從您的角度來看,會不會覺得香港相比美國來説,態度顯得更為保守,也讓這個行業感到有些失望?您怎麼看這件事?
吳律師:我覺得這樣説比較恰當,就是香港對於這個行業的態度,其實從頭到尾都是一致的,沒有太大變化。香港一直以來的風格就是相對務實,我們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急於走在最前面推出各種牌照或政策,而是一步一步地先做諮詢、進行研究,然后才立法、設立牌照制度。
相對而言,美國那邊的政策波動會比較劇烈。比如最近特朗普重新上臺后,美國加密行業的監管環境突然變得寬松了很多。其實在特朗普重新掌權之前,美國整個幣圈的監管氛圍是相當壓抑的,很多人甚至對美國的加密市場感到非常失望。
但特朗普上臺后,這種環境幾乎是 180 度的大轉彎,許多項目和機構又重新對美國市場燃起了信心。這也是為什麼近期很多人又轉向美國,認為那里的環境更加友好一些。
而香港這邊則一直是相對平穩的路線。我們的政策和監管邏輯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不會因為政局或輿論的變化而產生劇烈波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看短期機會的話,現在確實是美國更具吸引力;但如果從長期發展和監管穩定性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香港反而可能更具優勢。
兩年前你回顧下那個時間點,比如 Binance 那時候受到很多壓力,Coinbase 也是,幾乎所有美國的交易所都在考慮退出美國市場。那時的局面對企業是非常不利的,很難讓一個有長遠戰略的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業務。所以我認為短期可能看好美國,但從中長期尤其是政策的穩定性來看,香港仍具備一定優勢。
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港元穩定幣定義不同,暫不衝突
Colin:現在還有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就是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問題。像目前出臺的香港穩定幣法案,並沒有對人民幣穩定幣作出限制,對吧?那麼它和其他的這些穩定幣相比,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吳律師:其實在香港的穩定幣框架里,離岸人民幣並不被視作穩定幣。因為離岸人民幣本質上還是國家法定貨幣,只是存在於境外市場,所以它不能被歸類為我們通常理解的那種以加密資產形式存在、依靠儲備支撐的穩定幣。
比如香港之前也有討論發行 E-HKD,也就是電子港元,這其實屬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它和商業機構發行的穩定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國家主權貨幣數字化,另一個則是依靠資產儲備機制支撐的穩定幣。所以我認為這兩者在定義和功能上是不同的,目前看起來它們之間不會產生直接衝突。
Colin:那您覺得在現行的法案下,比如京東這類企業,將來有沒有可能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離岸穩定幣?
吳律師:這個目前還不好説。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市場和普通穩定幣的市場之間可能會有一些交集,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香港穩定幣的主要發行對象仍然是以港元計價的幣種。
至於未來是否會發展成港元與人民幣之間可以相互交易的場景,這是很有可能出現的,但如果只是單純將離岸人民幣作為穩定幣來設計商業模式,我認為香港的監管機構,尤其是競爭事務委員會,目前還不太可能接受這樣的方案。
這可能屬於下一階段的探索方向,而不是當前穩定幣發行的第一步重點。現在香港的政策仍然是聚焦在港元計價的穩定幣上。港元穩定幣還是當前發展的重點。
銀行積極參與:設立團隊儲備資產管理與業務拓展兩大動因
Colin:有一個最近挺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開始設立專門的團隊來做穩定幣相關的工作。這其實挺特別的,因為在其他地區,比如美國、新加坡,通常都是幣圈機構主導穩定幣的發展。但現在香港這邊很多銀行紛紛入場,而且我瞭解的情況是,確實他們都在建立團隊,不管是為申請牌照做準備,還是探索業務方向。這個現象您有沒有注意到?它背后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吳律師:我覺得銀行開始組建穩定幣相關團隊,背后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為新的穩定幣牌照機制出臺了,其中有一項要求是,如果發行的是港元穩定幣,那麼其儲備資產必須存放在銀行體系中。也就是説,穩定幣發行方必須與銀行建立合作,把儲備資產交由銀行管理。所以銀行必須先接觸這個行業、瞭解這個行業的運作方式,才能做好儲備託管的角色。這是銀行必須要做的準備。
第二個原因是市場機會。我們看到在美國,USDT(Tether)的體量非常龐大。如果香港的穩定幣業務未來也能發展壯大,對於銀行來説,這將是一塊非常穩定且具有長期潛力的業務。對銀行而言,這種有真實資產支持、客户粘性強的金融服務領域,具備極大的商業吸引力。
再加上最近香港銀行本身也面臨不小的壓力,比如房價和地產市場持續走低,傳統業務收入減少,他們自然會希望發展一些新的增長點。在這種背景下,穩定幣業務就顯得特別值得佈局。所以銀行願意主動參與進來,是非常合理且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
競爭力疑問:香港穩定幣面向合規場景,難與 USDT/USDC 競爭
Colin:現在也有一個大家討論的話題,就是像您剛剛説的,USDT 和 USDC 已經非常成功了。一個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流通,一個則在合規場景下也有較強的佔有率。那麼在香港穩定幣牌照體系下誕生的這些穩定幣,它們真的有競爭力嗎?它們到底是隻服務自己生態系統中的用户,還是説也有可能去和 USDT、USDC 這樣的國際主流穩定幣展開競爭?
吳律師: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市場結構來看。現在 USDT 和 USDC 的市場份額是非常龐大的,幾乎所有幣圈用户的交易都基於這兩個穩定幣。如果香港本地推出的穩定幣,比如像 Meego 穩定幣,要想直接去和 USDT、USDC 競爭,是非常困難的,這一點我覺得是毫無疑問的。
但關鍵在於,它們所面向的市場和使用場景可能是不同的。USDT 和 USDC 更多是服務於傳統的幣圈用户,而香港發行的穩定幣,可能更偏向於合規場景的發展。
舉個例子來説,未來如果有一些 ODBA(On-Chain Digital Bond Authorization)項目或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項目,這類項目可能會被限制只能使用香港本地持牌發行的穩定幣進行交易。那麼這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市場生態了。
反過來看,USDT 和 USDC 的交易往往缺乏 KYC 和實名流程,如果用於一些券項交易、證券化代幣發行,或者是和港交所合作的場景,就可能面臨身份識別、合規性等障礙。而港元計價的合規穩定幣則可能不會有這些問題。
因此,從市場分工的角度來看,香港穩定幣也許不會和 USDT、USDC 在開放市場直接競爭,但它們有可能在合規應用場景中開闢出一條新的賽道。這樣的話,香港的穩定幣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定位。
應用前景探索:穩定幣需在特定合規場景中尋找自身定位
Colin:關於受監管的穩定幣,您覺得這種穩定幣相較於傳統的支付方式或者法定貨幣,它到底有什麼優勢?比如像您提到港交所未來可能會採用穩定幣,我其實很難理解他們到底為什麼要用這個,對他們來説真的有必要嗎?這個問題我還沒想太清楚,您怎麼看?
吳律師:對,我認為如果從傳統幣圈用户的角度來看,比如我自己,其實我也肯定會更傾向於使用 USDT,而不是香港本地的穩定幣。這很正常。對於過去幾年一直在使用數字貨幣的人來説,USDT 和 USDC 已經是最熟悉、最常用的選擇。
至於香港的穩定幣,它的發展還是要看未來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應用場景。一開始推出時,監管局設立了「沙盒」機制,組織各種試點,其實就是希望通過一些實踐來探索 — — 如果在香港本地發行穩定幣,會發展出怎樣的業務模式。這些現在都還沒有定論。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認為香港的穩定幣是不太可能與 USDT、USDC 正面對抗、展開競爭的,這一點幾乎可以肯定。就像我之前説的,它可能需要在另一個獨立的賽道里尋找用途和發展空間。
不過,這也要看整個幣圈的發展方向。當前除了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和穩定幣這些概念相對活躍外,相較於 2020 年、2021 年那波 DeFi Summer、NFT 爆發以及后來的 Meme Coin 熱潮,近一兩年市場似乎失去了明確的方向。尤其是越來越多傳統金融(TradFi)機構進場后,市場變得更加保守。
目前來看,穩定幣可能會主要發展於合規場景,比如 LGBA(受監管的鏈上資產發行平臺)、STO(證券型代幣發行)等領域。它們會形成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幣圈的生態系統。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兩種體系應該並行發展。
幣圈應當繼續保持自身獨立性,往更加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而合規場景下的穩定幣則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看不到這兩者能實現融合。反而,我更希望是「兩條腿走路」,各自發展各自的生態和業務方向。
國際反洗錢壓力:FATF 審覈可能影響香港監管趨嚴嗎
Colin:吳律師,還有一個説法我沒有完全確認,就是關於新加坡近期嚴格驅逐無牌幣圈機構這件事。據說是因為 FATF,也就是國際反洗錢組織,目前正在對新加坡進行審覈。這點基本可以確認。但也有另一種説法是,明年 FATF 可能會對香港展開新一輪的評估。如果屬實,不知道這是否會對香港的加密貨幣政策,尤其是本次穩定幣條例中對於反洗錢的嚴格要求產生影響?您怎麼看?
吳律師:這個説法我目前還沒有聽到,但如果確實屬實的話,我認為肯定會帶來一定影響。換個角度來看,其實現在香港的不同監管機構,對於涉及加密領域的公司、項目以及銀行合作方的審查已經明顯變得更為嚴格。
這在現實中也能感受到,比如過去一些在幣圈內比較活躍的公司,在銀行開户或者申請相關牌照時,以前流程可能相對寬松,但最近半年明顯感覺審批難度在上升。這種變化是存在的。
我覺得這種收緊其實也合理。前一階段監管相對寬松,很多公司和機構比較積極地進入這個領域,動作也很激進。但當監管意識到可能過於放松之后,自然會向更嚴格的方向調整。這就像一個周期一樣 — — 寬松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問題,接着進入一個收緊期;等收緊太久、市場被壓制后,又會適度放松。
所以我認為目前香港的監管正處於這個「周期」的收緊階段。而如果 FATF 真的要對香港進行新一輪的評估,那監管層面可能會更加強調反洗錢機制的健全性,包括對穩定幣的實名制、KYC 機制、儲備透明度等要求都會更嚴格,這也就可以解釋目前為何政策在執行層面趨於保守。
市場熱度回暖:Web2 企業入場,香港氛圍逐步升溫但多仍處籌備階段
Colin:最后再問您一個問題。從今年以來,您覺得香港的 Web3 氛圍怎麼樣?外界也有傳言説一些新加坡的機構已經開始向香港轉移,不知道您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吳律師:關於新加坡的項目來香港的情況,我目前接觸得還不算多,有一些,但整體來看還不是很多。反倒是我感覺,最近這兩三個月,香港的整體氛圍比年初的時候好很多。
因為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那段時間,香港市場的氛圍相對是比較冷的,像是處於停滯狀態,整個 Web3 圈子的活躍度也沒有那麼高。但最近幾個月,隨着穩定幣政策的出臺和逐步落地,我覺得市場又變得相對火熱了起來。
特別是現在有很多原本做 Web2 的公司,比如一些甲方企業、品牌方,甚至像香水公司這些傳統領域的企業,也開始籌劃進入 Web3,考慮發幣、做數字資產或者其他鏈上業務。
整體來看,目前香港的確處在一個熱度回暖的階段,大家都在討論,也願意參與。但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多數機構還停留在「想象階段」,就是在規劃、研究、設想,但真正落實、開始執行的項目還不多。
我個人其實更喜歡看到那些低調做事的公司,不聲不響地積累,突然就有了一個成熟的產品或者一個獨立的賽道出現。這個是我更期待看到的場景。只有真正從設想落地到實操,Web3 的熱度才能變成真正的產業推動力。
責任編輯:朱赫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