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6 05:06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一位金發碧眼的意大利姑娘,隻身來到中國,只為尋找一位素未謀面的天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探尋一門中國非遺技藝。這看似電影情節般的故事,真實發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春林身上。日前,記者跟隨張春林一起到天津西站迎接第三次從北京來天津的意大利姑娘,聽他們講述這段跨越國界的藝術佳話。
「三顧茅廬」來津探訪天津玻璃畫技藝
「7月13日,我接到紅橋分局西沽派出所民警電話,説有個外國姑娘找我,當時我嚇了一跳。」張春林告訴記者。經過簡單溝通,他才搞清楚,這位來自意大利的姑娘克服重重困難,漂洋過海來找他,是想了解中國玻璃畫藝術。
這位姑娘叫蘿拉,是都靈大學世界史專業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從在博洛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就研究、關注中國玻璃畫。此前她從網上看到一篇介紹張春林的文章后,試了很多辦法都找不到他的聯繫方式,決定親自來中國尋找。恰巧中國人民大學有個與意大利交流的暑期課程班,她就報名來到北京。6月28日到京后,蘿拉一邊學習一邊打聽,7月13日,她從北京南站到天津西站,向出租車司機表達找人訴求后,被送到公安紅橋分局西沽派出所。在值班民警幫助下,最終通過紅橋區文化和旅遊局找到了張春林。
「跨越半個地球來找我,聽了她的講述我很感動,也敬佩她好學、執着的精神。」張春林説,當時他在外地,無法趕回天津,只能約定一周后請她再來天津。
7月19日,蘿拉第二次來津,張春林去車站接她。在張春林的工作室,蘿拉看到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張春林的父親創作收藏的玻璃畫作品,非常激動。「玻璃畫最早源自西方,后來卻在我們這里紮根。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中國玻璃畫,是東西方文化藝術相互交流、影響的產物。」張春林説。
蘿拉告訴張春林,他是自己遇到的第一個會製作中國玻璃畫的人。「這幾年她查閲資料、拜訪中國玻璃畫的收藏家,為她的研究蒐集資料,但一直沒遇到會做玻璃畫的人,這也是她想盡一切辦法找我的原因。她希望通過我的介紹,瞭解玻璃畫在中國的傳承與發展情況。」張春林説。
經過這次交流,蘿拉對中國玻璃畫有了更多瞭解。她告訴張春林,她要把了解到的天津玻璃畫傳承與發展的情況進行梳理,再根據研究需要寫一份採訪提綱請他解答。兩人相約兩周后再見面。
8月2日,帶着一堆問題的蘿拉,頂着36攝氏度的高温第三次從北京來到天津。一下高鐵,張春林就帶着蘿拉前往楊柳青鎮的安家大院,欣賞一位天津收藏家的玻璃畫作品。現場,從傳統工筆花鳥的細膩線條,到山水畫作的深遠意境,再到仕女人物畫在玻璃介質中的靈動,這些浸潤了中國水墨寫意、工筆的嚴謹以及民間藝術鮮活色彩的玻璃畫作品,深深吸引了蘿拉。她一邊拍照記錄,一邊向張春林請教,還自制了與玻璃畫有關的問卷,請工作人員幫忙填寫。
當天下午,一場四個多小時的有關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對話,在張春林的工作室展開。作為這項非遺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張春林自幼受家庭薰陶,六七歲就跟隨父親學習玻璃畫繪製。初中畢業后進入天津市工藝美術公司制鏡二廠,跟着老師傅繼續學習玻璃畫技藝。五十多年來,他始終沒有間斷天津玻璃畫創作,併成為如今為數不多的同時掌握染、蝕、磨三種技法,並能實現三種技法融合創作的匠人。從技藝的傳承,到當年學習的情況,蘿拉問得仔細,張春林答得認真。
張春林還為蘿拉演示天津玻璃畫創作中「染」的過程。「與在紙上作畫的最大不同,在玻璃上作畫是反着畫。如何讓畫在玻璃上附着並長時間保持,這里的用色技巧是父親傳授給我的。」説話之間,一朵色彩艷麗、婀娜多姿的牡丹呈現在玻璃上。蘿拉一邊用手機記錄下創作過程,一邊驚歎張春林繪畫技藝的高超。
首次中國行收穫滿滿
玻璃製造技術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時期,后經羅馬帝國傳至意大利。在玻璃畫史上,意大利扮演了重要角色。后來玻璃畫經傳教士傳入中國后,運用中國畫技法創作的中國玻璃畫大放異彩。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玻璃畫在百姓家很常見,一度成為婚嫁、開業時的首選禮品。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玻璃畫在天津依然興盛,一度成為中國外銷畫的重要支柱。而同時期歐洲的玻璃畫行業卻日漸衰落。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在藝術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蘿拉告訴記者,這就是她決定研究中國玻璃畫的原因之一。
蘿拉介紹,她在博洛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德國漢諾威州立博物館實習,參與組織了由一對德國夫婦收藏的中國玻璃畫私人收藏展,首次接觸到中國玻璃畫。當時她就被深深吸引,開始了中國玻璃畫研究之路。她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也與此主題相關。進入博士研究生階段,她的研究方向依舊與中國玻璃畫有關。
此次中國之行,讓她收穫巨大。她到秦皇島、青島、南京看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中國玻璃畫;她在天津看到玻璃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實地考察,與傳承人交流,深入瞭解了中國玻璃畫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內涵,為她接下來的研究找到了可靠的素材與數據。
在這個過程中,她對中國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剛開始學習漢語,還不能很好地進行表達。最初決定來中國時,我心里是忐忑的。但我來到北京后發現中國人非常熱情、友好,每當我遇到問題總會有人來幫我。這里的食物也非常好吃,我發現我已經愛上了這個國家。我今年是博士一年級,用於研究的時間還很充裕。中國玻璃畫可挖掘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會多來中國尋找。中國文化中有很多有趣的內容,我也要慢慢學習。」蘿拉説。
臨行前,蘿拉對張春林説:「我8月4日就要返回意大利,希望我們之間的交流不會停止。我特別感謝您為我的研究提供的幫助。后面我會把研究成果出版,把天津玻璃畫介紹到歐洲,讓更多人看到這項獨具魅力的非遺。」
張春林表示,今后會加強與蘿拉的交流。「玻璃畫是一項具有特殊性與代表性的非遺技藝,從早期意大利玻璃藝術對中國的影響,到中國玻璃畫與傳統美術結合產生的獨特風格,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的融合與創新。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藝術形式,也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非遺技藝不僅需要本土的保護與傳承,也要有更多機會走上國際舞臺。這不僅是對外展示中國文化,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一位意大利學子的執着與一位天津非遺人的堅守,讓穿越時空的透明玻璃畫板,映照着歷史的倒影,折射出未來文化交流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