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一粒紅粱看茅臺千億產業鏈背后的ESG密碼

2025-08-05 19:21

文 | 羅玉婷

「倉盈庚億,年歲有息。赤水含章,紅粱獻瑞……」

8月4日下午,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的田野間響起着莊嚴的吟誦聲。「豐收敬糧農 質量承千秋」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仁懷特色會場暨乙巳年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歸倉儀式,正以一場穿越千年的農耕禮樂拉開帷幕。

在象徵着豐收的糧倉背后,紅纓子高粱低垂如浪,穗穗沉澱着寶石般的光澤。這片土地的年產量支撐着茅臺酒「五年一出」的品質根基,更牽動着20余萬農户的生計。當三位糧農肩扛升斗登頂糧倉,將新糧傾倒入倉時,《茅臺紅纓子高粱賦》的吟誦與封倉的莊嚴一刻,不僅定格了紅纓子高粱的豐收時刻,更傳遞着茅臺人對天地自然的永恆敬畏。

寫時代新篇

禮樂農耕中的時代交響

盛夏驕陽,高粱滿倉。

在司儀厚重悠長的吟誦聲中,茅臺酒釀造技藝傳承人王剛與糧農代表王宗龍手持柏枝,緩步繞倉,在青煙嫋嫋中完成「澄境驅穢」的薰倉古禮;糧農敖正清以茅臺酒祭天,茅臺紅纓子科研員陳玉彬奉紅高粱湯圓敬地,茅臺首席釀造師彭朝將飽滿的高粱穗插入祭壇甕罐向先賢禮敬。在敬天、祭地、禮賢,三重儀式中,茅臺「順天敬人」的理念在眼前生動鋪陳開來。

高粱歸倉儀式,其淵源可追溯至北宋大觀年間。歲月更迭,古人朴素的感恩逐漸演變為慶祝豐收的系列民俗。隨着紅纓子高粱成為仁懷醬香酒的靈魂原料並廣泛種植,歸倉儀式成為展現仁懷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和民俗文化繁榮昌盛的重要窗口。

當三位糧農代表分別將升斗中的高粱倒入倉中,再緩緩蓋上倉蓋,歸倉儀式禮成。這場融合農耕文明與匠心神韻的儀式,不僅定格了紅纓子高粱的豐收時刻,更傳遞着茅臺人對天地自然的永恆敬畏。

在歸倉儀式后,精心籌備的紅纓市集向敞開大門,向所有來賓呈現一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農耕史詩:「耕·贊豐歌」展區內,農具與宣紙共舞,犁鏵翻起的泥土旁,書法家正以遒勁筆觸書寫豐收詩行;「紅·脈溯源」展區通過全息投影展現高粱從育種到收穫的生命周期,參觀者可以親手研磨高粱粉,製作寓意吉祥的湯圓。「匠·承玖章」展區,通過互動問答裝置,遊客能深入瞭解《茅臺玖章》文化中「共生、共享、共贏」的ESG理念,而「共·合時藴」展區則匯聚了茅臺旗下21個子品牌產品,展現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成果。

活動上,茅臺向這在田間地頭書寫人生故事的糧農頒發了勳章,這些常年沉默勞作的糧農,站在了舞臺中心,獲得了他們的人生高光。徐付生、馮弟進等16位糧農獲頒「匠心粱農」勳章時,粗糙的雙手與鋥亮的獎章形成強烈對比。榮獲「紅纓之星」的王滿分享道:「茅臺的訂單保障讓我們敢投入、有奔頭,去年我家18畝高粱收入超8萬元,還帶動村里12户一起脱貧。」

數據顯示,茅臺紅纓子高粱已在全國10多個省(區、市)推廣種植3000萬畝,創造農業產值750億元,帶動850萬人次增收100億元。真正實現了「種下一片紅纓子,收穫一條致富路」。

2024年,茅臺首次啟動了「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特色文化活動IP,以最質朴的方式,感恩天地自然饋贈,表達崇農、敬農、愛農情懷。今年,茅臺得到了國家級平臺的認可,把活動升級為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仁懷特色會場,以禮儀之厚重、市集之新穎、糧農之光榮,讓嘉賓們觸摸到「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文明血脈,觸摸到「茅臺玖章」精神的鮮活躍動,更感知到一粒紅粱背后寄託的美好希望。在温情中彰顯茅臺「順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價值主張。

種子「芯片」 科技賦能下的鄉村振興密碼

「九山半水半分田」,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制約使貴州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在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目標下,貴州省集結農業相關的各方力量,以良田築基,良種破題,探索出山地農業的「貴州方案」。而茅臺是其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紅纓子高粱是茅臺酒品質的第一重保障。正如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莉所言,「每一滴茅臺酒,都是紅纓子高粱的自然調製。」

企業自身需求疊加社會責任,茅臺把推動農民豐收作為自身發展的應有之義。多年來,茅臺通過積極佈局釀造原料研究,為農户增收提供優質的種子資源。充分發揮貴州醬酒產業龍頭的作用,推動原料種子的標準化、規範化,在仁懷、習水等地建成100萬畝有機認證基地,常年種植面積超60萬畝。

良田是基礎,要種出符合釀造高品質茅臺酒需求的優質高粱,還需要優質良種。在活動晚會上,由茅臺控股的紅纓子公司研發的新品種——紅纓子「519」第七代新品種正式發佈,它具有更強的抗逆性和澱粉含量,是近三年20項研發成果中的重要突破。紅纓子公司是茅臺重視農業發展的着力點。在茅臺的資源和資金支持下,該公司已獲得「紅纓子1619」「台糯9號」兩項植物新品種權,正在為11個新品種申請保護,真正激活了農業「種子芯片」的潛能。

中國白酒是根植於農業的輕工業門類,種好原糧才能釀好酒。但在白酒發展的歷程中,產業紅利很少惠及農業種植。茅臺秉持着「國之大者」的胸懷,大力推動「反哺農業」行動。先將紅纓子高粱的收購保護價從2002年2元/公斤提升至如今遠超市場價的11.2元/公斤,保護糧農們的基礎利益;其次,累計投入18億元用於種子、有機肥等物資扶持,減輕糧農的種植成本,提高增收效益;創新推出「高粱+保險+期貨」模式,讓糧農不必再看天吃飯。種種普惠措施,讓糧農們也能分享到企業發展的紅利。

從一粒紅粱看茅臺ESG實踐

在茅坡村,連片的高粱地盡頭矗立着不少嶄新的農家小樓。有村民指着一棟正在裝修的三層樓房告訴糖酒快訊:「那是給我兒子準備的婚房,過去我們想都不敢想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在茅臺的幫扶下,這樣的變化比比皆是。在仁懷市后山鄉,户羅啟勇通過種植高粱,從貧困邁入小康生活。同時,他在紅纓子公司專家的培訓授課下,已經成了鄉里有名的「種植專家」。在生活得到了改善后,個人價值也得以實現。

茅臺對糧農的幫助,不僅要讓他們生活富裕,更要掌握知識,在專家的教授下,越來越多的糧農掌握無人機播種、物聯網墒情監測、綠色防控技術等新農人的「標配」,讓高質量農業在茅臺的多個種植基地里落地生根。

這正是茅臺ESG(環境、社會、治理)實踐的縮影。2025年,茅臺MSCI ESG評級升至A級,為中國白酒行業最高。在殊榮背后,是茅臺持之以恆地踐行社會責任。茅臺從核心的酒產業鏈出發,搭建全產業鏈條體系,不僅建設高質量「第一車間」,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2013年,茅臺集團成立茅臺循環產投公司,圍繞「酒糟資源化利用」,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取得了2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形成年產12萬噸有機肥、2萬噸發酵飼料、1.5萬噸醬香基酒和1000萬方生物質沼氣,實現對茅臺酒糟、窖泥、曲草等副產物的100%資源化利用。也以實際行動踐行種子從土里來到土里去的全生命周期使用,實現最大化的產業價值創造。

今年7月,茅臺集團投資10億元成立茅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重點攻關種業振興、綠色釀造、碳足跡管理等課題,持續用科技探尋產業綠色發展的無限可能。

一粒小小的紅粱看起來微不足道,卻串起了千年農耕文明與現代化產業發展的世紀命題。當各行各業都在藉助AI創造更高的效率,實現無人化工廠時,生在大山中的茅臺沒有忘記自己的來時路,它將品牌的根脈深深扎進腳下大地,用更實際的幫助,更合理的分配,讓田地里的糧農、車間里的釀酒工人、市場一線的銷售人員,都能分享到品牌的紅利。

「茅臺生在大山,就有山一樣的擔當。」茅臺高粱豐收節,映照出茅臺與糧農們「共生」的新型關係,構建出一個根植鄉土、利益共享、價值共鳴的命運共同體。而那一粒粒飽滿的紅纓子高粱承載的,不僅是茅臺酒的品質基因,更是一個民族品牌反哺農業、振興鄉村的責任擔當。

夜幕降臨,糧農們在舞臺上載歌載舞,表達着豐收的喜悦。從這場盛大儀式中,我們似乎看到科技賦能與人文精神的雙翼齊飛,看到產業繁榮與鄉土振興的和諧共鳴。而這正是茅臺為中國式現代化書寫的飽含敬畏、充滿温度的註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