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西方礦企不以為然:特朗普加徵銅關税,只會鞏固中國主導地位

2025-08-05 21:38

【文/觀察者網 柳白】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8月1日起對進口銅加徵50%的關税。儘管美方信誓旦旦吹噓這將推動美國金屬加工行業發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英國《金融時報》8月5日引述多位西方礦業高管和分析人士的話警告,這一政策可能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刺激美國本土冶煉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全球銅冶煉領域的主導地位。

白宮7月30日宣佈,將對銅管、銅線和銅纜等半成品銅產品徵收50%的關税,但精煉銅金屬不在徵稅之列,這一舉措令市場大為震驚。

據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Copper Study Group)2023年數據,中國佔全球銅冶煉產量的50%以上。

美國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銅消費國,但其產量僅佔全球供應量的5%,加工量僅佔3%。大約45%的美國需求由淨進口(一定時期內,如果進口數大於出口數為淨進口)滿足,這些進口主要以銅礦加工物為主。

特朗普上周發佈的行政命令指出,徵收關税是因為「美國銅生產設施持續面臨進一步關閉的威脅」,加之所謂「國外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掏空了美國的精煉與冶煉產業。

美國新墨西哥州聖特雷莎市的一座銅加工廠 美國新墨西哥州聖特雷莎市的一座銅加工廠

礦業高管和分析人士指出,僅靠銅關税不足以激勵在美國新建銅冶煉廠。銅冶煉屬於高耗能行業,中國已在該領域投入巨資,美國目前僅有兩座尚在運營的冶煉廠,而中國擁有數十座。

關税細節公佈后,全球礦業巨頭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的首席執行官鄧肯·萬布拉德(Duncan Wanblad)表示,在美國建造銅冶煉廠的成本「遠高於平均水平」。

「最終我們只會在全球範圍內加劇了通脹。」他説。

「關税是一種自殘行為。」澳大利亞礦業公司FMG董事長、億萬富翁安德魯·福雷斯特(Andrew Forrest)同樣表示,這些關税將「阻礙北美製造業的發展」,並導致「就業和產業的外流」。

儘管美國生產部分銅礦石,但精煉能力遠遠無法滿足本土的銅需求。

美國銅企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Freeport-McMoRa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瑟琳·奎克(Kathleen Quirk)在7月的一次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別指望美國很快就能增加精煉銅產能」。她指出,在美國新建冶煉廠「非常困難」,這是一項長期投資。

歐洲鋁業公司挪威海德魯(Norsk Hydro)也表達了相同擔憂,稱「關税可能來得快、去得更快」,企業無法僅依據關税就做出新建冶煉廠的投資決策。

報道稱,在中國冶煉廠的強大競爭力面前,一些冶煉廠已經被迫關閉,還有一些廠甚至願意出錢處理礦石以維持運轉,因為相關設施一旦關停便很難重啟。

一位高管表示,如果中國以外的冶煉廠還要額外支付礦石費用,「將更難以生存」。

市場分析機構CRU的基礎金屬供應負責人埃里克·海姆利希(Erik Heimlich)説,中國的產能將繼續增長,而其他國家的產能可能進一步萎縮。「中國的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能夠在艱難的市場條件下長期堅持下去。」

數據公司Earth-i統計,2025年6月,中國的銅冶煉活動環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而其他地區下降了2個百分點以上。

一位銅貿易商稱,如果美國想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本土銅產業,特朗普政府必須加快新設施的審批流程,推動冶煉廠建設並提供税收激勵等長期支持,還應禁止出口廢銅,目前有大量廢銅被運往中國,「僅靠關税沒有用」。

在本周的關税公告中,美國政府表示,將要求美國生產的高質量銅廢料中,有四分之一需在國內銷售。

澳新銀行(ANZ)高級大宗商品策略師丹尼爾·海恩斯(Daniel Hynes)稱:「特朗普為美國市場設置的這些障礙,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讓中國更容易擴大在許多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他補充道,美國若要提高銅自給能力,近期需有「兩到三座規模可觀的冶煉廠」投產,但「目前尚無任何進展」。

《經濟學人》早前分析指出,目前雖然美國有部分銅礦開採,但其國內冶煉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滿足消費需求。業內人士指出,建設新的冶煉廠通常需要數年時間,因此短期內美國難以用國產精煉銅取代進口。

「美國銅價大幅上漲可能令企業望而卻步,推迟或取消在美國建設工廠和數據中心的計劃,這將粉碎特朗普打造美國經濟偉業的宏圖。」《經濟學人》直言。

全球最大銅生產商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董事長馬克西莫·帕切科(Máximo Pacheco)上月抱怨,特朗普宣佈了銅關税卻沒有提供更多細節,這種不確定性很難管理,「我們並不完全理解美國試圖藉此達到什麼目的」。

對於美國政府加徵銅關税之舉,中方已作出迴應。「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立場非常明確。」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我們一貫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我們也始終認為關税戰、貿易戰沒有贏家,濫施關税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