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9:29
來源:環球零碳
撰文 | 小陸
編輯 | Jimmy
→這是《環球零碳》的1627篇原創
6月11日至12日,歐洲化粧品協會(CE)在布魯塞爾舉辦了年度會議(CEAC)。
CEAC是化粧品行業發展的風向標。2025年CEAC以「保持領先」(Staying Ahead)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行業領袖、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
未來兩年,歐洲美粧行業將面臨一波監管變革。歐盟委員會目前正在評估《歐盟化粧品法規》的現有框架,並將於2026年底公佈評估結果,可能導致法規更新。此外,《歐盟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REACH)的修訂也在進行中,預計將於今年底完成。
在這次年會上,業界將這些即將到來的變化形容為「監管海嘯」。美粧行業必須為監管變化做好準備。
年會有一場分論壇專門討論了「化粧品可持續包裝的挑戰」,揭示了回收材料(PCR)在應用中的瓶頸與創新解決方案。
化粧品的包裝以及回收,與化粧品的原料監管具有同等意義。行業如何在保持創新的同時兼顧可持續,還要保持競爭力,我們看看歐洲化粧品行業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01
化粧品包裝:不止於美觀,更是安全的守護者
化粧品包裝的核心作用遠非「容器」那麼簡單,它還要兼顧以下功能:
一是保護功能成分:防止活性成分氧化、分解(如維生素C遇光降解);
二是隔絕污染:避免微生物侵入或水分流失(如面霜的密封設計);
三是用户體驗:精準控制用量(如泵頭設計)。
然而,隨着歐盟《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法規》(PPWR)強制要求2030年前化粧品包裝中再生塑料比例需達10%-50%(視材料類型而定),行業面臨一場「可持續」與「安全」的平衡之戰。
02
回收材料的五大結構性瓶頸
根據Quantis專家Victor Frontere的分析,化粧品行業面臨以下挑戰:
1.收集與分揀缺口:歐盟2022年僅回收11.4%的塑料廢物,高品質再生料供不應求;
2.安全與質量門檻:化粧品直接接觸皮膚,需通過遷移測試(如重金屬、塑化劑殘留);
3.跨行業競爭:食品與飲料行業搶佔高純度rPET(如德國押金制回收98%飲料瓶);
4.成本劣勢:再生塑料價格波動大,部分品類成本比原生塑料高30%;
5.品牌美學需求:再生材料色澤不均、透明度低,可能影響消費者觀感。
而且,不同材料的回收難度差異顯著。通過分論壇數據顯示,我們可看到哪些回收料最「搶手」。
●塑料(PET/PP/PE):食品級與化粧品級rPET、rPP極度短缺;
●玻璃:高透明度再生玻璃因顏色分揀技術不足受限;
●金屬(鋁):閉環回收較成熟,但價格波動大;
●生物基材料:雖創新活躍,但不符合PPWR配額要求。
03
安全評估:從食品合規到「自建標準」
作為ESG中環境(S)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安全一直是化粧品生產商所考慮的首要問題,它不僅僅包括化粧品功能性原料,輔料等化粧品產品,包裝物材質和與被包裝物/化粧品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各大廠商、消費者及監管機構的重視,各利益相關方對此進行了不懈努力。
1.食品級標準的侷限性及化粧品行業自主開發安全評估體系的必要性。
化粧品包裝的安全評估首先需要從法律框架談起。根據歐盟《化粧品法規》(EC 1223/2009)第3條規定,化粧品在正常或可預見的使用條件下必須保證人體健康安全。
第17條進一步明確,允許包裝中"技術上不可避免"的微量禁用物質遷移,但必須符合安全標準。這一法律基礎為化粧品包裝的安全性評估設定了明確要求,同時也為使用回收材料帶來了挑戰。
在安全評估實踐中,化粧品行業長期借鑑食品接觸材料(FCM)的監管框架,這主要基於兩個重要前提:
首先,化粧品與食品在理化性質上具有相似性(如pH值、脂溶性等);
其次,兩者在包裝-內容物接觸比例上也存在可比性。
歐盟食品接觸材料法規(EU 10/2011)為此提供了成熟的安全評估方法,包括遷移測試、允許物質清單和特定溶劑的模擬測試等。這種交叉借鑑的做法,在傳統包裝材料評估中已被證明行之有效。
然而,當涉及回收材料(PCR)時,食品級標準的侷限性就變得尤為明顯。科顏氏(Kao)毒理學專家Anne Fuchs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僅有rPET獲得了相對完善的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認證,而rPE和rPP的認證案例屈指可數。這種差異主要源於材料特性和回收工藝的複雜性:
1.材料結構差異:PET的化學結構更穩定,在機械回收過程中降解較少,且更容易通過高温清洗等工藝去除污染物。相比之下,PE和PP(尤其是LDPE和柔性PP薄膜)在回收過程中更容易保留污染物,且缺乏有效的淨化技術。
2.原料來源控制:獲得EFSA認證的rPE和rPP幾乎全部來自"閉環系統"(如工業廢料流)或高度控制的原料(如醫療包裝回收),而化粧品行業需要的大量包裝材料主要來自消費后回收的"黃袋"(德國生活垃圾回收系統),其原料複雜性和污染風險顯著提高。
3.認證流程障礙:EFSA對非PET材料的認證要求更為嚴格。例如,對於rHDPE和rPP,目前僅批准了少數用於剛性包裝的應用,而柔性包裝(如軟管、薄膜)則完全沒有獲得認證。這種限制直接影響了化粧品包裝的選擇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接觸材料的合規性雖然為化粧品包裝安全評估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但並非強制性要求。報告強調:"食品合規非常有幫助,但不是必須的"。這一認知促使化粧品行業必須開發專門的安全評估體系,特別是針對那些無法獲得食品級認證的回收材料。
這種必要性催生了CosPaTox聯盟的成立及其技術指南的制定。該聯盟匯集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品牌商的整個價值鏈,旨在建立一套專門針對化粧品和家居用品包裝的回收材料安全評估標準。其核心創新在於突破了食品級標準的侷限,通過材料表徵、毒理學評估、暴露模擬和風險量化等步驟,為各類回收材料建立了科學且實用的安全評估框架。
2. CosPaTox聯盟的解決方案 。
由歐萊雅、寶潔、Beiersdorf等30余家機構組成的CosPaTox聯盟(Cosmetic Packaging Toxicology)於2024年發佈了全球首份《化粧品再生塑料安全評估指南》。該指南的核心是通過非靶向篩查(如GC-MS檢測)和暴露模擬(假設100%物質遷移至產品)來評估風險,並根據成人或兒童的使用場景設定安全閾值。例如,一個250ml的rHDPE沐浴露瓶,若檢測到某物質超過15.5mg/kg,就需要進一步評估其致癌性。
在測試方面,CosPaTox聯盟制定了一套詳細的程序。
首先是材料表徵,包括非靶向測試(如GC-MS提取模型模擬物)和靶向測試(補充檢測重金屬、多環芳烴等特定物質)。所有色譜峰都會被量化,並歸類為特定物質或「未識別」部分。
其次是毒理學表徵,未識別的物質默認具有遺傳毒性,而已識別的物質則根據其Cramer類別(TTC方法)或實際毒理學數據(如NOAEL、ADI)進行評估。
接着是暴露表徵,假設所有物質完全遷移到化粧品中,並根據產品類型(如駐留型或沖洗型)計算每日暴露量。最后是風險表徵,通過比較暴露值與安全閾值(如TTC或MACE值)得出結論。
爲了驗證測試方法的可靠性,CosPaTox聯盟還進行了環形研究,對31種PCR材料(rHDPE、rPP、rLDPE)進行了4種提取程序和7個實驗室的比對。結果顯示,提取總量的標準偏差小於10%,證明了方法的可重複性。
此外,聯盟還開發了「最壞情況計算工具」,幫助品牌所有者快速評估材料的適用性。例如,對於駐留型化粧品(如乳液),每公斤PCR材料中特定物質的限值為0.37mg,而家用產品(如洗衣液)的限值則放寬至1923mg。
04
行業行動:從「被動合規」到「主動破局」
分論壇提出以下策略:
●鎖定長期供應:與回收商簽訂多年協議,或合資建設專屬生產線;
●設計減量:推廣輕量化單材質包裝(如取消泵頭的替換裝);
●美學革新:將再生材料的「瑕疵」轉化為設計語言(如磨砂質感);
●生態共建:支持押金制回收系統,資助小型包裝回收技術。
合作案例包括,歐萊雅和L’Occitane已與Carbios合作,推動化學回收技術的商業化;聯合利華則在2021年投資了Closed Loop Partners,並於2025年發起行業聯盟,專注於小規格包裝的回收。
儘管PPWR設置了「豁免條款」(如2028年評估技術可行性),但化粧品行業已意識到:依賴政策寬限不如主動創新。正如Beiersdorf分析師Heiner Gers-Barlag所説:「回收材料的安全問題不是終點,而是行業升級的催化劑。」
未來,化粧品包裝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環保,更是一場技術、安全和創新的綜合考驗。行業需要繼續推動跨領域合作,完善回收體系,同時通過科學評估確保產品安全。只有這樣,才能在滿足法規要求的同時,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市場的認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