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算力芯片專家交流紀要

2025-08-05 20:17

(來源:君實財經)

君實財經主要關注軟件、網絡廣告、服務器、必需/可選消費等領域,每日更新記錄與基本面相關的有價值信息。

算力芯片專家交流紀要

Q:有説法最近英偉達向臺積電下了 21 萬或 30 萬張 H20 的額外訂單?需求來源?

A:根據多方廠商確認,這一消息預計並不屬實。目前英偉達尚未收到國內客户明確的交貨訂單,核心原因是美國政府雖宣佈開放 H20 對華交付,但實際許可證尚未發放。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如字節、阿里仍處於觀望狀態,僅騰訊提供了初步信息,這些企業在獲得出口許可前不會大規模下單,避免申請被拒導致產品無法交付。此外,英偉達現有庫存中約有 30 多萬片未封裝的芯片,短期內無需追加生產。即便未來需調整產能,從調線到最終交付也需 9-10 個月,其中包括 3 個月調線周期和 4 個月以上生產周期,因此短期內不存在緊急追加生產的需求。有業內人士推測,相關傳言可能源於英偉達恢復 CoWoS 封裝訂單被誤解為新增 H20 訂單,而英偉達並未明確指示臺積電調整產能生產額外 H20 產品。

Q:網信辦就 H20 安全漏洞約談英偉達?國內客户怎麼看這個問題?

A:英偉達從 A 系列開始便具備相關功能,並延續至 H 系列。雖然隱私問題可能引發客户一定擔憂,但預計與數據泄露無太大關聯。從行業觀察來看,有關部門此舉更可能是爲了向美方施壓,減少未來類似產品的限制性條件,同時要求英偉達關閉潛在風險功能,而非單純針對已存在的安全漏洞問題。國內客户雖關注隱私安全,但對實際數據泄露風險的擔憂程度有限,更多聚焦於后續產品限制條件的調整。

Q:RTX PRO 6000 今年在海外市場 120-140 萬的交付預期中客户的分佈情況?

A:在海外市場的交付預期中,非 CSP 客户佔比較高,而 CSP 客户主要將其用於推理場景,但未進行大規模部署。這是因為 RTX PRO 6000 在推理任務上性價比突出,但訓練性能有限,難以滿足大規模訓練需求。從用户結構來看,互聯網用户佔比約 30%-40%,其余大部分為零散的小型專業用户,例如從事專業級小規模模型設計或 2B 類業務的用户,這類用户對產品的專業性需求明確,但採購規模相對分散。

Q:國內市場對 RTX PRO 6000 的需求情況如何?二線互聯網廠商需求情況?

A:國內市場中,字節仍是 RTX PRO 6000 的最大客户,佔比最高,其次是騰訊。不過字節和阿里手中仍有大量 H20 或 MI308 尚未上線,因此對 RTX PRO 6000 的需求有所下降,但總體交付比例結構未發生顯著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二線互聯網廠商對 RTX PRO 6000 需求較多,預計每家需求量通常在 2 萬至 4 萬片之間,總體貢獻接近 20 萬片,成為國內市場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Q:RTX PRO 6000 服務器目前有哪些規格?代工份額如何分佈?

A:規格方面,當前主流配置為單機 8 卡,散熱方式以風冷為主,也有部分客户嘗試開發單機 16 卡版本,其中部分採用液冷方案以提升散熱效率。代工份額上,超微在該領域優勢明顯,佔據 40% 的份額;廣達主要服務國外互聯網客户,佔比 20%-30%;與聯想合作緊密的偉創和英業達各佔不到 10%;而華碩、技嘉、微星等其他廠商的佔比則更小,整體代工市場呈現頭部廠商主導的格局。

Q:CoWoP 方案是否具備可行性?傳在 GB100 上測試,在 GR150 上應用?

A:CoWoP 方案的可行性較低,核心問題在於其對 PCB 工藝要求極高。國內主流 PCB 廠商反饋,以現有工藝生產會導致 PCB 良品率下降 30%-40%,短期內難以實現量產。目前僅有日本 PCB 廠商能提供相對可靠的品質,但其產能極其有限,且價格較高,無法支撐大規模量產需求。雖然在 GB100 上進行測試是可能的,但在 GR150 上應用的可行性僅 30%-40%,風險極高。此外,該方案在焊接技術和后期維護上挑戰較大,臺積電等廠商也僅處於早期測試和驗證階段,因此英偉達更可能將其作為技術儲備,而非近期量產方案。

Q:OpenAI 計劃年底上線 100 萬顆 GPU 是否具有可行性?當前其規模及未來發展節奏如何?

A:OpenAI 近期完成 GPT-5 訓練,共使用 17-18 萬張 GPU。GPT-5 上線后用户需求將大幅增長,Copilot 和第三方 CSP 均在積極接洽,因此年底上線 100 萬顆 GPU 具有一定可行性。由於 OpenAI 自研 ASIC 短期內無法滿足需求,其正與 AMD 積極談判,希望未來英偉達與 AMD 各佔 50% 市場份額,最終預計英偉達佔 60%、AMD 佔 40%,若 AMD 實際表現達標,有望實現各佔一半。合作方面,AMD 與微軟、Oracle 合作密切,今年向 Oracle 承諾交付 25 萬片,微軟 2025 年預計採購 40 萬片 MI350 和 MI355X,這使得微軟對 AMD 的採購量將接近對英偉達的採購量。

Q:OpenAI 第一代 Titan ASIC 設計和 TPU 很接近?和 OpenAI 最近開始更多租用 TPU 有關?

A:從技術角度看,OpenAI 第一代 Titan ASIC 與 TPU 設計接近具有合理性。TPU 作為第一代 ASIC 的成功設計,后期許多 ASIC 或多或少參考了其思路,這種架構接近性對未來模型的延續性有輔助作用,能更好地適配現有和未來的模型研發需求。而 OpenAI 近期更多租用 TPU,可能與自研 ASIC 尚未成熟、短期需外部算力支撐有關,兩者雖無直接因果,但架構接近性為租用 TPU 提供了一定的技術適配基礎。

Q:怎麼看 OpenAI 和微軟新達成的合作協議?如何定義 AGI?對后續關係和合作的實質意義?

A:微軟當前迫切需要通過 OpenAI 彌補自身模型研發短板,例如 Copilot 功能優化和 Bing 搜索引擎升級等,由於內部資源和第三方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不得不深化合作。微軟選擇以模糊且靈活的方式定義合作條款,既保障短期技術支持,又避免過度依賴,以便未來快速調整或終止合作。其長期目標是發展獨立能力並打造開放平臺生態。此次合作未明確定義 AGI,更多聚焦於技術互補,實質意義在於微軟短期內藉助 OpenAI 維持競爭力,同時為自身獨立研發爭取時間。

Q:GPT-5 訓練完成后是否有性能等方面的初步信息和發佈時點?

A:GPT-5 預計在 8 月初發布,目前已進入測試階段,在 Copilot 和 ChatGPT 上針對部分客户開放了 reasoning 和 mini 版本測試選項。其最大特點是多模態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了完整的多模態模型,在多個大模型評測指標上表現優異,預計發佈后將佔據多數評測榜單榜首位置,有望給市場帶來 「眼前一亮」 的體驗。這一進展將進一步鞏固 OpenAI 在大模型領域的領先地位,推動相關應用場景的拓展。

Q:最近 AWS 雲計算部門裁員超過百人背后的原因?

A:AWS 雲計算部門裁員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務和項目管理崗位,核心技術人員未受影響。裁員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職能崗位的工作已逐步被人工智能工具取代,通過 AI 工具能更高效地處理客户諮詢和項目協調,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這一調整是 AWS 優化成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的舉措,旨在將資源更多投向底層架構設計等核心技術領域,保障長期競爭力。

Q:Jaguar Shores 目前進展如何?規格、性能預期及目標客户?

A:Jaguar Shores 進展緩慢,預計 2027 年底推出樣品。其規格近一年未更新,仍停留在接近 B200 的水平,例如 HBM4 的 288G 算力等指標。按照這一進度,到 2027 年底該產品可能缺乏競爭力,因為屆時英偉達產品或將領先一代甚至更多。其目標客户確實瞄準訓練場景,但受進展緩慢和性能預期不足影響,能否實現市場突破仍存疑,短期內難以對現有市場格局形成衝擊。

Q:英特爾向蘋果和英偉達提供 14A 製程的 Design Kit 工具包,其意義和后續流程如何?

A:英特爾向蘋果和英偉達提供 14A 製程 PDK(Design Kit)是合作的基礎第一步,保障客户在產品設計后端能使用該工具包進行佈線和仿真,具有重要價值。但后續驗證流程漫長,需經歷至少一代多產品驗證,涉及 2-3 代 PDK 改版,總耗時約 2.5 年,預計 2028 年才能成熟並具備大規模服務能力。這標誌着英特爾在先進製程領域的客户拓展取得進展,但距離實際商用仍有較長周期。

Q:怎麼看陳立武提到如果 14A 沒有實質客户就放棄這個製程?他的考慮?

A:陳立武的這一表態反映了英特爾在先進製程研發上的務實策略,14A 製程研發投入巨大,若沒有實質客户,將面臨高昂成本無法回收的風險。不過,由於 2028 年距離當前尚有數年時間,期間市場需求、技術競爭格局可能發生變化,董事會決策存在調整空間。目前行業對其策略看法尚不清晰,關鍵取決於未來能否吸引蘋果、英偉達等核心客户的實質訂單,以支撐製程的持續研發和量產。

Q:IFS 俄勒岡工廠裁員 2400 人主要涉及哪些團隊?是否會影響 18A 和 14A 項目進展?

A:此次裁員主要集中在與 18A 相關的團隊。俄勒岡工廠原本承擔早期驗證工作,但陳立武要求嚴格控制成本,將產品驗證流程迭代次數從五次縮減至一到兩次,導致工廠工作負荷顯著降低,因此裁撤了大量人員。此外,18A 未來不再為客户提供服務,原承擔早期客户服務支持的崗位也被削減,僅保留必要人員。這一調整是基於業務優化的考量,對 18A 和 14A 項目的核心進展影響不大,更多是成本和資源的重新分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