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羣智諮詢:預計2026年全球HV新增產能約8% 產能利用率降至約70%

2025-08-05 19:39

智通財經APP獲悉,8月5日,羣智諮詢發文稱,2025年全球HV產能供應約38萬片/月,投片量約29萬片/月,HV產能利用率約75%。由於主流代工廠HV產能的釋放,以及二線代工廠在持續進入HV製程,預計2026年全球HV產能供應將增加到約41萬片/月。二線代工廠在HV製程的佈局,受需求驅動因素影響較小,一方面是爲了開拓供應鏈份額,另一方面則是爲了填補初期產能,保證工廠稼動。羣智諮詢(Sigmaintell)預計,2026年全球HV產能利用率將降至70%左右。

回顧2025年上半年,受到中美關税風險、中國大陸國補政策等因素影響,下游拉貨動力增加,使得DDIC出貨量有較為顯著增長,特別是25Q1。但2025年下半年起,由於國補政策節奏調整、面板廠控產策略以及關税風險緩解,預計下游備貨節奏將放緩。

得益於手機、平板、筆電、穿戴等應用的需求,OLED DDIC市場規模仍將繼續呈現增長趨勢。而供應方面,由於40/28HV製程門檻較高,二線代工廠新佈局的產能集中在55/90HV製程。因此,相對而言OLED DDIC市場供需情況較為積極。預計2025年OLED DDIC晶圓(僅28/40HV,不含55HV)供應量約為10.8萬片/月,需求量預計為8.7萬片/月,供需整體偏好。

image.png

DDIC價格跌幅收窄,大尺寸驅動芯片有望2026年止跌

小尺寸LCD TDDI(觸控與顯示驅動集成)方面,HD分辨率上,中國大陸Fabless引領了基於Fan Out設計的低成本方案,台系Fabless積極跟進,使得HD TDDI價格持續小幅走低。FHD TDDI方面,終端新開項目較少,需求持續低温,預計下半年價格持續微跌。

小尺寸OLED 驅動IC方面,「以價換量」策略持續,根據羣智諮詢(Sigmaintell)數據,整體價格仍然在Fabless對市場份額的追逐中呈下降趨勢。儘管2025年終端廠商均在推動40HV轉28HV的進程,但由於使用28HV工藝的頭部Fabless在代工成本方面有一定優勢,使得28/40HV在DDIC成本差異體現並不顯著。

大中尺寸驅動IC方面,Fabless正在爭取穩定價格,預計價格降幅在2025年下半年有望放緩,2026年則有可能止跌。

image.png

需求驅動技術創新,Dual Gate、TDDI、TED,RAMless+MUX1:1等技術迭代加快

大尺寸方面,2025年技術趨勢仍以Dual/Triple Gate為主要技術演進方向,電視應用是該技術方案的主力陣地,根據羣智諮詢(Sigmaintell)數據,2025年四季度全球電視應用Dual/Triple gate方案滲透率預計將達到65-67%,預計2026年有望達到70-72%。

中尺寸方面,2025年技術趨勢較為豐富,包括Dual Gate、TDDI、TED(TCON Embedded Driver)、可變刷新率(VRR)、高分高刷等多個方向。

1)Dual Gate作為降本方案受到面板廠商關注較多,尤其在a-Si+16:10+45%NTSC產品上使用率增長迅速。

2)TDDI和TED作為整合方案也逐步開始滲透,TDDI路線在2024年初量產,平板應用使用較多,24Q3起在筆電高端型號也已搭載。

3)TED方案由於其MUX電路技術對不同面板的適配度和開發進程存在差異,2019年在LTPS面板量產,2025年開始在a-Si面板量產,而目前其在Oxide面板上應用的成本效益仍較低。

4)VRR、高分高刷等技術則集中在高端應用需求,Fabless均在開發以兼容a-Si/LTPS/Oxide面板類型、支持1-144Hz/1-165Hz可變刷新率為特點的第三代IC。

小尺寸方面,2025年技術趨勢以OLED TDDI、RAMless+MUX1:1為主。

RAMless OLED DDIC在2025年之前的主流技術方案為極致性價比路線的MUX1:2,由於充電時間不足,顯示效果受到一定影響。2025年上半年起,各主要設計廠商均在RAMless OLED DDIC上以MUX1:1技術路線開案。MUX1:1相比MUX1:2方案,所支持的最高刷新率從120Hz提升到165Hz,在終端接受度較高,尤其適配電競手機需求。

OLED TDDI在25Q2上市后實際表現效果有待改進,羣智諮詢(Sigmaintell)預計,2025年下半年起各Fabless的TDDI產品將集中面市,加快技術迭代和成本降低進程,從而推動終端對OLED TDDI的接受度在未來2-3年內逐步提高。除在終端佔有主要份額的Fabless外,一些目前尚未在終端大量搭載OLED DDIC的Fabless也已佈局TDDI,體現出業界對這一技術路線的長期滲透具備足夠信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