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8:50
經過短期調整后,港股券商板塊回勇。
香港證券ETF(513090)連續兩日上漲,年內漲幅50.88%,大幅跑贏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
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證券ETF(513090)上周吸金38.56億元,成為全市場股票型ETF資金流入榜首。
這一數據表明,資金對券商板塊的信心仍在不斷增強中。
不止中資,近期外資也在搶籌港股券商。
7月22日,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買入126.24萬股中金公司H股,耗資2552萬港元,持股比例升至5.01%。
另外一個外資大行巴克萊銀行,更以12.46%持股比例躍居中州證券第二大股東。
如何理解資金的行為,以及背后的邏輯?未來券商板塊又會走向何方?
01
緣何資金湧入?
資金之所以湧入券商板塊,是因為該板塊疊加了有多重利好,有短期的業績利好,也有中長期的政策面、資金面、行業面、基本面等等。
需要重點提及的,是近期持續釋放的利好因素——半年業績。
Wind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包含A+H股50家上市券商,板塊總營收同比增長32.5%,歸母淨利潤總額同比大增48.7%。
其中,增速超過100%的有6家,50%-100%的有18家,合計佔比約一半,頭部券商,如中金、中信、華泰等表現出色,利潤增速都遠超營收增長,部分基數較低的券商,如華西證券淨利增超10倍。
細分業務方面,自營投資同比增長58.9%,投行業務增長41.2%,信用業務增長33.5%,資管業務增長18.7%。
可以説,券商板塊今年上演了王者歸來的戲碼。
而能夠有如此強勁的表現,很大原因是過去數年的市場低迷,估值回撤幅度過大,加上行業積極變革,券商的基本面有了很大的反轉。同時,股市回暖,交易量回升,IPO活躍,給券商的業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增長動力。
以A股為例,2025年1-7月,日均成交額約1.58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約32%;2025年初至8月初,A股已累計超100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遠超2024年同期水平。
同期的港股表現,也相當活躍,日均成交額1580億港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32%,7月單月日均成交突破1820億港元,創2023年3月以來新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的IPO市場。
2025年1-7月,港股市場共有51只新股上市,累計募資1286億港元,同比增長616%,接近2023-2024年兩年募資總額,繼續穩居全球IPO融資榜首。
A股再融資方面,表現也不錯。
截至7月31日,A股上市公司通過多種再融資方式募集的資金總額達7632.4億元,同比增長580.21%,規模大幅攀升,遠超去年同期。共有39家券商參與年內再融資(定增和可轉債)項目保薦,從再融資承銷規模來看,募資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包括中信證券、國泰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中銀證券。
從主力資金動向中,也可以有驗證。
其中,公募基金對於券商板塊的持倉佔比,從Q1的3.2%升至Q2的4.8%;北向資金7月單月淨買入券商股186億元;券商板塊的融資買入額,佔比升至9.3%。
如前文開頭所述,外資機構也在搶購港股券商。
02
未來增長點有哪些?
當然,半年報業績增長也好,主力配置比例增加也好,都已經成為「過去式」,投資更注重的,是「未來式」,那究竟券商板塊的「未來式」,會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説一個最接地氣的數據——開户人數。
從月度對比來看,2025年1月A股新開户總數為157萬戶,2月的284萬戶實現了近翻倍增長,3月突破了300萬戶,4月因關税摩擦市場震盪環比下降37.22%,5月受假期影響進一步回落,6月有所回升,7月環比增長19.27%。
與2024年7月新增115萬戶開户數相比,2025年7月新開户同比增長71%,遠超去年同期開户水平。結合2024年全年開户數據來看,196萬戶高於去年的8個月份。
開户人數的高增長,反映了股市回暖,股民參與熱情高,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增開户數所帶來的新的資金量、新增的交易額,是券商未來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開户數主要反映的是2C,那2B層面又有什麼新增業務量呢?
以港股為例,目前市場比較關注的,有加大支持A+H上市和中概股迴流。
不妨簡單地算一筆賬:
若未來3年新增50-80家A+H上市公司,按IPO承銷1.5-2.5億港元/單,再融資0.8-1.2億港元/單,跨境顧問0.3-0.6億港元/單,香港券商板塊新增投行收入區間在100-300億港元,約佔2024年港股券商總收入的15-40%。
另外,每新增1家A+H公司年均帶來港股側交易佣金800-1200萬港元,A股側協同收入500-800萬港元,按50家新增計算,年化新增佣金6.5-10億港元;
做市利差收入預計新增3-5億港元/年,衍生品業務掛鉤A+H股的權證/牛熊證發行量或增30%,託管與財富管理新增機構客户預計200-300家,新增800-1200億港元的資產託管規模,等等。
中概股迴流方面,截至2025年8月,在美上市中概股總市值約1.2萬億美元,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條件的中概股約80-100家,總市值超8000億美元。
即使保守估計,未來3年可能有20-30家中概股選擇回港上市,二次上市帶來300-500億美元的融資需求,也會給行業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新增收益。
迴歸后日均交易量預計增加30-50%,按當前港股日均成交額1500億港元計算,年化新增佣金約18-30億港元;每隻迴歸股票年化做市收入約500-1000萬港元,30只回歸股票可帶來1.5-3億港元新增收入。
如果用歷史數據回測,每100億港元新增IPO規模,可提升行業整體估值0.5-1倍PE,頭部券商PB有望提升20-30%。
目前,超200家企業排隊,包括45家A股公司,項目儲備量相當可觀。瑞銀就預計,2025年港股IPO募資總額將突破2000億港元。
當然,這些項目不會單獨判給某一方券商,而是國內外券商相互競爭,但隨着中資券商競爭力提升,市場份額也有機會提升。
03
增量資金在哪?
除了基本面,流動性也是決定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屬於更為直接的因素。
可喜的是,隨着市場回暖,不管是A股還是港股,流動性都已經大為改善,新增資金量也相對充足。
A股方面,國家正引導各類政策性資金入市,如社保資金2025年新增配置規模約30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新增入市規模1800億元,證金公司通過轉融資向市場新增投放1500億元,等等。
公募基金1-7月新發規模累計1.2萬億元,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升至89.3%;保險資金權益投資余額達3.8萬億元,佔總投資比例上升至22.3%,險資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實際運用率提升至18%。
截止7月末,私募基金總規模達24.8萬億元,較2024年底增長12.3%,其中證券類私募規模首次突破6.2萬億元,7月單月新增備案規模4200億元,證券類私募單月增長1100億元,創年內第二高。
北向資金1-7月淨流入2865億元,已達2024年全年的1.8倍;QFII/RQFII新增額度累計獲批額度突破3000億美元。
融資余額1.98萬億元,創10年來新高。
如果再加回購、員工持股、散户資金等,新增資金量還會更大。
港股方面,互聯互通機制深化,如ETF納入互聯互通、人民幣櫃檯交易等舉措,也將持續提升港股市場流動性和國際吸引力。
與中外大型機構搶籌方式不同,內地投資者則通過ETF掃貨港股券商,香港證券ETF(513090)連續獲資金淨流入,近20日吸金超112億元,吸金額位居全市場股票型ETF第一。
香港證券ETF(513090)是全市場唯一跟蹤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指數的ETF,成份股僅16只,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包括中信證券、香港交易所、國泰海通、中國銀河、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國際等龍頭股,前十大權重股合計權重佔比超89%,彈性大。
香港證券ETF(513090)最新基金規模達226.07億元,近一月日均成交額超174億,近一月日均換手率達111%,市場交投活躍,支持T+0交易,綜合費率0.2%/年,費率屬於市場最低一檔,持有成本低。
當然了,更大的流動性利好還在后面,美聯儲降息步伐越來越近,國際資本預計將持續流入新興市場,港股作為離岸市場直接受益。
估值方面,以頭部券商為例,雖然今年經歷了大幅上漲,但仍有部分港股上市券商PB(市淨率)低於1倍,具備安全邊際和修復空間。
04
結語
綜合來看,在政策支持、流動性改善、業績增長和估值修復的驅動下,港股券商板塊已進入新一輪「雙擊」上升期。
短期看,市場交易量持續走高,中報預告超預期,仍然是當前券商板塊的催化劑,后續還可以期待美聯儲降息、新增IPO等帶來的新催化。
中長期看,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自營與兩融業務的穩健表現,財富管理的轉型成效,以及新興業務如穩定幣帶來增長點,券商未來的增長動力並不低。
當然,不同的券商公司,表現會有差異,例如頭部券商傾向於強調穩健增長,中小券商則傾向於強調彈性大。
投資者可以保持關注,也可以做一些簡單劃分,以適應不同的策略要求。(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