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賺錢效應激發入市熱情,A股入金調查:六類資金擔當主力

2025-08-05 17:56

財聯社8月5日訊(記者 閆軍 王晨)滬指上攻3600點,賺錢效應激發入市熱情,談論股票的人越來越多。很顯然,新增資金的不斷入市推動成交保持放量,不斷推動市場向好。

財聯社記者一線調研發現,2月、4月、7月是資金入場的高峰期。整體來看,這其中包括六類資金:

一是國家隊。整體來看,國家隊斥資超2100億增持ETF,穩守A股。4月以來中央匯金以及中央匯金旗下資管公司等國家隊大舉買入至少8只寬基ETF,合計增持金額或高達2100億元。

二是公募與私募權益類基金新發規模顯著提升。從今年前7月來看,全市場公募新發903只,發行份額6007.15億份,新發規模保持上漲的同時,結構上權益基金佔比提高。

三是險資。險資大舉加倉A股,年內險資舉牌21次創五年新高,偏好高股息板塊。一季度股票投資淨買入近4000億元,二季度繼續加大權益配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已進行三批,合計2220億元,6只相關基金進入運作。

四是散户資金。資金淨流入超3.2萬億,成為入市中堅力量。以小單(掛單額小於4萬)衡量的A股散户資金淨流入規模數據顯示,今年1-7月A股小單資金均為淨流入狀態,同樣2月、3月、4月、7月淨流入明顯增多。

五是槓桿資金。截至8月4日,A股融資余額達到1.98萬億元,這是自4月3日以來的第11個交易日突破,7月單日融資買入額也2次突破2000億。

六是外資。外匯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淨減持態勢。尤其是五六月份,淨增持規模增加至188億美元。

儘管市場當前有一定程度的「畏高」情緒,比如寬基ETF資金有減倉跡象,但是在市場情緒扭轉,增量資金源源不斷流入,賺錢效應持續,減倉資金又會重回A股。

今年尤其是4月以來,市場各參與主體資金入市情況如何?財聯社記者進行了全面調研 :

第一類:國家隊

財聯社記者統計顯示,中央匯金以及中央匯金旗下資管公司等國家隊大舉買入4只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中證500ETF、2只中證1000ETF等至少8只寬基ETF,合計增持金額或高達2100億元。

「國家隊」增持呈現兩大明顯特徵,一是範圍覆蓋度足夠廣,除了滬深300ETF「傳統」增持標的,而是全面覆蓋至上證50ETF、中證500ETF、中證1000ETF等藍籌、中小盤等領域,而中國誠通也通過指數定製的方式參與央企主題ETF的首發中;二是購買金額足夠多,僅以今年二季度披露的數據來看,匯金系護盤增持或超2100億元。

匯金系不僅耗資千億資金增持,用真金白銀表達對資本市場的支持,而且季報也同時披露了「國家隊」作為長線資金,截至二季度末持倉未減一股,穩守A股。

第二類:公募與私募

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快速增長,截至7月31日,公募基金淨值已達34.0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34%。

新發是市場熱度的直觀反映,從今年前7月來看,全市場公募新發903只,發行份額6007.15億份,新發規模保持上漲的同時,結構上,權益基金佔比提高。

股票型基金新發方面,今年前7月新發份額2128.86億份,佔比35.44%,較去年21.85%的佔比有了顯著提升;混合型基金同樣如此,今年新發590億份,佔比9.82%,高於去年的5.7%。

此外,國金研報指出,主動偏股基金倉位有所回升,剔除漲跌幅因素后,主動偏股基金主要加倉通信、軍工、鋼鐵等板塊,主要減倉傳媒、銀行、家電等板塊。

在大力發展權益基金的目標上,監管要求公募基金改革助力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明確基金公司將每年利潤的一定比例自購旗下的權益類基金。當前基金公司踴躍自購,正是響應監管號召,同時體現與持有人風險與共的擔當。

截至8月5日,基金公司自購股票基金與混合型基金合計金額超24億元,其中,安信基金、富國基金、東方紅資管、博時基金、天弘基金、新華基金、建信基金、摩根資產管理、興證全球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公告自購旗下權益基金。

私募基金發行在今年同樣火熱,年內已有兩家俬募機構備案基金超百隻,上海寬德、黑翼資產備案基金數量分別達到110只、107只;此外,明汯投資、世紀前沿、量派投資等公司新基金備案也超過70只。

ETF資金流向是市場板塊熱度的重要風向標,今年1月-4月,整體ETF資金淨流入2668.13億元,4月關税摩擦導致的市場深幅調整過程中,不僅是國家隊護盤買入,個人投資者也秉持着ETF「越跌越買」的屬性,持續買入。數據顯示,今年4月當月,ETF資金淨流入3362億元,資金涌向寬基ETF。

隨后,隨着市場上行,5月-7月期間,股票ETF資金風格發生了變化,從寬基ETF、行業ETF等小幅流出,流向更有鋭度的主題ETF。

第三類:險資

險資頻頻舉牌上市公司也是今年市場的看點,年內險資舉牌已經達21次,舉牌次數更是創下五年新高,偏好加倉高股息板塊。

金融監管總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34.93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超5%。其中,投向股票的資金為2.82萬億元,環比增長超16%,三個月股票投資淨買入近4000億元。

到了二季度,保險公司加大權益配置的力度仍未減少,新華保險在近期發佈的關於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的公告中表示,在前期舉牌多家優質上市公司的基礎上,將繼續積極增配能夠抵禦低利率挑戰的優質底倉資產,優化權益資產的內部結構。

多項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利好政策出臺,有力提振了險資舉牌積極性,比如險企全面實施「當年+三年+五年」周期考覈,確保長錢敢投A股。

與此同時,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進行如火如荼。險資出資設立私募證券基金,投向A股與港股市場,截至目前,該試點已進行三批,合計金額2220億元。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平安人壽、中郵保險頭部、中小險企均有參與。

第四類:中國散户

記者還從券商處瞭解到,今年入市資金呈現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入金年輕人佔比提升,尤其是90后羣體;二是互聯網渠道成新開户主力軍;三是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入金規模更大、更積極。

以小單(掛單額小於4萬)衡量的A股散户資金淨流入規模數據顯示,今年1-7月A股小單資金均為淨流入狀態。

以小單(掛單額小於4萬)衡量的A股散户資金淨流入規模,可以清晰地看出,3月的散户資金淨流入規模最大,達到6250.4億元,2月以6191.53億元緊隨其后,7月已實現4893.32億元的淨流入。1-7月累計散户資金淨流入規模已超過3.2萬億元,散户投資者的積極參與為市場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證券公司的客户保證金計入非銀金融機構存款,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數據主要反映了居民資金流入證券交易賬户的情況,可作為股民入金情況的重要參考。

2月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8300億元,與當月市場的火熱行情和大量資金入場相吻合;4月增加15710億元,也印證了穩市組合拳推出后資金的快速回流;5月繼續保持11900億元的增長,顯示市場資金面的穩定;而3月和6月出現的負增長,則可能與當月市場的短期調整以及部分資金的獲利了結有關。

新開户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民的入場意願,進而反映入金情況。2025年A股新開户數據顯示,1-7月合計開户1456萬戶,同比增長37%,其中個人開户1450萬戶,機構開户5.5萬戶。從各月數據來看,3月開户數量最多,達到307萬戶,2月次之,為284萬戶,7月為第三,達196萬,同比增長71%。這一數據與資金流入的高峰月份基本一致,表明新增投資者的不斷入場為市場帶來了持續的新鮮血液。

第五類:槓桿資金

槓桿資金的動向往往是市場情緒的「晴雨表」。截至8月4日,A股融資余額達到1.98萬億元,這是自4月3日以來的第11個交易日突破,標誌着槓桿資金對市場的熱情正在快速升溫。

從全年數據看,融資余額突破1.9萬億元的交易日共有32個,其中3月份多達17個,2月和4月各2個,7月有9個,8月2個。這一變化反映出槓桿資金正在逐步轉變:3月份的高融資余額更多是對年初市場行情的慣性延續,而7月的突破則是在經歷了二季度調整后的主動加倉,背后是對市場前景的重新評估。

從單日融資買入額這一數據來看,7月以來已有2個交易日單日融資買入額突破2000億,這意味着「槓桿資金」單日買入A股超2000億,而2025年全年僅有9個交易日單日融資買入額突破2000億,其中2月份有6個,3月份1個,槓桿資金的買入熱情高漲。

第六類:外資

高盛指出,中國重回國際投資者的視野。高盛6月和7月全球行程獲得的客户反饋表明,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已攀升至近年來的高點。

外匯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淨減持態勢。尤其是五六月份,淨增持規模增加至188億美元,顯示全球資本配置境內股市的意願增強。

Wind數據顯示,外資在A股的交易活躍度有所提升。截至6月30日,北向資金持股總市值達2.29萬億元,較一季度末增加超2%;持股數量突破1235億股,較一季度末增長超3%,與2024年末相比,上半年北向資金持倉市值累計增加超800億元。

進入下半年以來,外資態度持續改善。EPFR口徑下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三(7月30日),主動外資時隔41周首度流入港股與ADR,規模約429萬美元,A股方面雖然是流出,但規模已經從前一周的-2億元縮小至-930萬美元;被動外資流入A股2.3億美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