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5:14
來源:民銀研究
作者:温彬 張麗雲 楊剛
2025年8月1日,財政部、税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國債等債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新政),宣佈自2025年8月8日起,對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徵收增值税,同時對存量債券採取「新老劃斷」原則——在該日期之前已發行的相關債券(含8月8日后續發的部分)繼續免徵增值税直至債券到期。
一、政策背景與調整動因
從歷史沿革看,我國債券市場税收優惠政策始於市場發展初期。2016年《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的通知》(財税〔2016〕36號)明確規定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税;同年后續發佈的46號、70號文又將政策性金融債和其他金融債券納入免税範圍。這些政策在債券市場培育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税收優惠增強了政府債券的吸引力,促進了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
2024年7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發,文件指出,「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税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實税收法定原則,規範税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目前,隨着我國債券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債券市場規模、深度和流動性已今非昔比,免税優惠政策迎來優化升級窗口期。
在政策調整動因上,一方面,不同券種間的税負差異影響了市場定價效率。央行在《2025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指出,國債等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價差又有税收減免優勢,短期交易意願也會更強,一些不免税的公司債等還可能對標免税的國債利率水平,進一步加大債券市場收益率的短期波動,統一税收制度有利於提升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基準性。另一方面,從財政收支來看,2025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0.3%,財政壓力凸顯,新政下年內預計增加税收約50億元,后續年均增收約240億元,雖然絕對規模不大,在當前財政形勢下,適度調整税收政策有助於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新政採用「新老劃斷」的漸進式調整,體現了政策對市場平穩過渡的重視。這種安排既給了市場充分消化時間,也避免了存量資產價值劇烈波動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二、税收政策的具體變化與機構差異
本次增值税調整的核心變化在於,不同類型機構、不同券種的税負變化存在顯著差異。對2025年8月8日及以后新發行的國債、地方債、金融債利息收入恢復徵稅,其中銀行、保險、券商等自營機構適用6%標準税率,公募基金及其他資管產品適用3%簡易徵收率。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明確同業存單不屬於本次調整範圍,繼續享受免税優惠。
第一,對銀行自營部門而言,持有新發利率債的綜合税率從0上升至6.34%(含附加税),以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1.7%計算,稅后收益將下降約10BP(1.7%×6%/(1+6%))。考慮到銀行是國債最主要持有者(佔比約45%左右),這一變化對銀行資產配置產生影響。第二,公募基金雖然利息收入增值税率從0升至3%,但其仍保留兩項關鍵優勢,一是資本利得免徵增值税和所得税;二是資本利得和利息收入均免徵25%的企業所得税,這使得公募基金相對於自營機構的税收優勢進一步擴大。第三,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類似,適用3%税率,但需考慮負債端成本匹配問題。當前10年期以上地方債稅后收益約1.9%,已低於大中型險企2.65%的平均負債成本,可能迫使保險資管調整策略。
不同券種的税收處理也呈現分化,國債和地方債雖恢復增值税,但利息收入仍免徵企業所得税,保留了部分優勢。且由於存在續發機制,8月8日前發行的債券(含后續續發部分)繼續免税,會緩衝新政衝擊。除政策性金融債可續發外,其他金融債無續發機制,8月8日后新發債券將全面徵稅,影響更為直接。對於信用債和同業存單,税收政策保持不變,信用債利息按25%徵所得税但增值税早已徵收,同業存單則維持利息收入全免,存單相對性價比提升。
三、對債券品種與市場結構的影響
增值税恢復徵收將從多個維度重塑債券市場格局,不同品種、不同期限債券的相對價值面臨重估。
第一,新老券利差分化。「新老劃斷」模式直接催生了新老券的税收利差。理論上,對於自營來説增值税率為6.34%,自營機構持有新券需承擔約10BP税收成本(以10年期國債1.7%收益率計),資管產品約5BP,因此新老券理論利差應在5-10BP之間。但這種利差變動並非新券與老券「均分」影響,由於新券面臨實質性成本增加,其收益率上行幅度(預計3-6BP)將大於老券下行幅度(預計1-3BP)。實際上,考慮到資管機構的定價權較強,真實利差可能接近理論下限(約5BP)。尤其對於公募基金參與較多的關鍵期限品種(如10年、30年國債),因基金免税優勢可部分抵消税收影響,利差可能進一步壓縮至4BP附近。
第二,國債流動性分層。整個國債市場會進行分層,分為新券和老券兩個市場,老券因免税優勢將被配置盤大量持有,導致非活躍的老券二級市場流動性下降;新券則因税收溢價流動性相對較好。市場可能分化為「老券市場」和「新券市場」,各自形成活躍券市場。對於老券市場的活躍券,未來會越來越稀缺,類似於25特2這樣的債券,可能會活躍很多年。現在對於TL(30年期國債期貨)的最廉可交割券(CTD)是23附息國債23,與其類似的本來逐步將退出的活躍券,未來也會保持很長時間的活躍度。整體老券市場的活躍度會上升,新券市場的活躍性短期內可能無法和老券相比,考慮到流動性后,新老券之間的利差或不止税收利差差距。新發債的定價,短期內可能會缺錨,特別是10年、30年期品種。對於2年、5年期等本來流動性弱一些的品種,影響會相對偏小。
四、信用利差與品種比價關係發生變化
税收政策差異將改變各類債券的相對吸引力:第一,信用債預計受益明顯。由於信用債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不變,其與利率債的稅后收益差縮小,預計普通信用債信用利差可能壓縮5-10BP,AA+級中票相對國債的優勢將擴大。第二,金融債或短期承壓。國開債與國債的隱含税率可能小幅回升,此前二者利差主要反映25%的所得税差異(理論差異約44BP,實際僅6BP附近),增值税新政開徵后,由於金融債非法人產品持倉比例更高(約60%),加權税負上升幅度略小於國債,二者利差或微幅收窄1BP以內。第三,同業存單優勢凸顯。作為本次未被納入徵稅範圍的品種,1年期AAA存單相對於1年期金融債的稅后收益優勢可能擴大15-20BP,對於貨幣基金來説,同業存單相對於金融債及國債,會有比較優勢。第四,信用利差中樞可能會受影響小幅下移。信用債利息收入需繳納增值税而利率債免税,信用利差包含了税收溢價,本次新政對利率債恢復徵稅,利率債與信用債利息收入所繳增值税持平,根據税收中性原則,這部分税收溢價理論上應該會大幅下降甚至抹平,進而帶動信用利差中樞小幅下移。
五、對長短期國債期限結構影響
長期債券受税收影響更為顯著,30年期國債因票息更高,税收成本達12BP(自營)和7BP(資管),高於10年期的10BP和5BP。相對影響上,由於保險等配置盤對長期限債券的税收敏感性更高,超長端利率可能面臨更大上行壓力。目前30Y-10Y國債利差處於近一年90%分位數(24BP),政策可能加速曲線走陡。
此外,8月將有4只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在預定利率調降政策下,保險機構可能搶配免税老券,加劇長期債券的分化。關注8月14日的3年期國債和8月22日的10年、30年期國債的首發結果,若無窗口指導,考慮到5-10BP税收溢價和3BP流動性溢價,10年期新發國債可能較老券高出8BP以上。
為強化政策協同,保障政府債順利發行,央行可能會通過提高流動性支持等方式來壓低利率。可續發國債(如「25特國05」)因繼續免税,將成為稀缺品種,其與不可續發債券的利差可能擴大,后續密切跟蹤政策實施后的動態調整過程。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央行下半年工作會議提到,要降低金融市場利率,因此大概率也會支持避免新債利率大幅上行。
六、對銀行配置行為影響
第一,增值税加大銀行配置盤的收益壓力,可能增加交易盤比重。2025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平均負債成本約1.78%-1.85%,考慮到存量債券收益較高,當前配置10年期國債需1.7%-1.75%的收益率才能覆蓋成本,税收增加10BP后,淨息差進一步承壓,持有至到期(HTM)策略的性價比下降。為此,銀行可能減少計入「持有至到期」(HTM)和「其他綜合收益」(FVOCI)賬户的債券比例,增加「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FVTPL)賬户佔比。
第二,免税老券將成為銀行的戰略性資產,或轉為長期持有。老券供給固定且逐漸到期,銀行提前賣出的機會成本高昂,2024年以來銀行加速釋放FVOCI賬户浮盈的行為可能放緩,轉為長期持有優質免税資產。面對明年新發債券徵收增值税,可能會導致部分銀行的資金配置節奏提前。由於老劵和續發的國債將來會成為稀缺品,且一級市場更容易拿到量,續發國債的投標倍率可能會上升。大行可能利用一級市場優勢搶購續發國債(如「25特國05),中小銀行則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流動性較好的老券活躍券(如「25特國02」),免税老券在回購融資中的抵押品價值可能提升,進一步增加銀行持有意願。
第三,預計銀行將通過多種方式優化税負。一方面,通過投資公募債基,銀行可將利率債投資的綜合税率從30%左右(6%增值税+25%所得税+增值税附加税)降至3%,節省約27BP成本。預計國有大行和城商行將增加定製債基規模。另一方面,除傳統利率債基外,主打「信用債+存單」策略的短債基金可能更受歡迎,因其不受新政影響且收益穩健。
第四,銀行資產負債策略或相應調整,更多轉向信貸資產和同業存單。5年期國債稅后收益降至1.47%,與一般貸款稅后收益(測算約1.23%)的差距縮小,銀行可能增加優質信貸投放。目前商業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多掛鉤國開債收益率,隨着國債流動性總體改善,部分銀行可能改以國債為基準,FTP曲線相應切換。LCR和NSFR考覈下,銀行對免税老券的偏好可能強化,因其同時滿足高流動性資產和穩定資金收益的要求。前述作為免税品種,存單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吸引力提升,新政不會加大銀行的負債成本,負債成本較高的農商行可能進一步減少利率債配置,轉向同業存單和信貸資產。
綜合而言,作為債券市場最重要的配置力量,商業銀行的投資策略將因增值税調整發生顯著變化。銀行需要全面審視投資組合,在税負管理、資本節約、風險控制和收益目標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七、對國債期貨會產生何種影響
從期貨市場角度觀察,政策影響既體現在合約定價上,也反映在各類交易策略的適應性調整中。新政對CTD的影響較為複雜,由於轉換因子緩衝機制,國債期貨可能並不會因為新發券票面收益更高而出現CTD的切換,因為票面收益高,折算因子也會影響調整。國債期貨的轉換因子已隱含債券票息因素,高票息新券的較高轉換因子會部分抵消税收溢價,只有收益率大幅上行時纔可能導致CTD切換。
當前主力合約(如TL2509合約)的可交割券均為免税老券,政策不改變其相對價值,因此短期影響有限。但遠期合約面臨壓力,TS2603合約及以后合約可能面臨CTD券切換。以TS(2年期國債期貨)為例,2年期、7年期新發債券發行利率僅需要高於活躍券約3-6bp 就可以成為TS2603合約或T2512 合約CTD 券。對於TS遠月合約,由於8月末新發的2年期國債也已經是滿足其可交割券範圍要求的久期最短的個券,也很容易成為CTD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