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易方達「掃貨」券商H股?背后是證券ETF規模暴增超百億

2025-08-05 17:25

港股市場上近期一個現象特別吸睛——易方達基金頻頻出手,集中買入多隻券商H股,銀河證券、中州證券、中金公司等名字輪番出現在港交所的權益披露中。尤其是銀河證券,一個月就被買入2529.05萬股,中州證券更是在7月被買入4次,累計增持1466.70萬股。

財聯社記者發現,這些券商H股的持股比例被整齊地推高至5%-9%之間,如銀河證券持股比例達到7.02%,廣發證券則為5.12%,國聯民生、東方證券和中州證券都均過9%,分別是9.39%、9.39%、9%。表面上看,這像是一場公募資金的「掃貨行動」,甚至有猜想認為這是易方達在押注港股券商。

image

「這其實不是主動買入,而是ETF規模暴增后的被動配置。」有行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給出分析。隨着易方達香港證券ETF(代碼:513090)在7月單月規模的超百億元飆升,使得持股比例被動突破5%,因而觸發了港交所的自動披露機制。而ETF申購過程中的補券操作要在短時間內集中完成,這也是公告頻發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針對H股部分的披露,並未達到總股本5%的舉牌線。」該人士分析。

這背后不僅是ETF申購和披露機制的聯合作用,也折射出港股券商的投資價值正在被資金重新定價。低估值、業績高增和創新業務的催化疊加,吸引大量資金湧入。

香港證券ETF(代碼513090)成立於2020年3月13日,是唯一追蹤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指數的ETF基金,成分股為在香港上市的15家內地證券公司,前十大權重股包括中信證券、香港交易所、中金公司、中國銀河、華泰證券、國泰君安國際、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海通,合計佔比超80%。香港證券ETF最新規模已超過220億,規模的飆升背后,是投資者對內地券商H股表現的看好。

「掃貨」真相:ETF擴容推高持股比例

根據聯交所披露權益信息顯示,易方達的增持節奏高度一致。7月30日,易方達基金再增持銀河證券1163.50萬股,佔已發行的有投票權股份百分比為7.02%,據披露顯示,7月內,該增持動作已進行三次,累計增持達到2529.05萬股;近期被增持多次的還有中州證券,月內被增持四次,增加持股為1466.70萬股。

此外,易方達在7月也四次增持東方證券,持股比例達到9.39%,累計買入股份數量達到1260.28萬份。7月28日,廣發證券被易方達基金增持347.10萬股,同月25日,中金公司被增持達714.44萬股。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除了上述提及的公司外,還有中信建投證券、光大證券、國聯民生證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證券以及華泰證券共11家券商H股被易方達基金增持。

image

易方達的集中增持,與其香港證券ETF的爆發式擴容密切相關。Wind數據顯示,該ETF在一月前的規模為99.16億元,至目前已增至226.07億元,增長126.91億元。在短短一個月內,ETF連續多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百億元,成為港股市場上最受關注的ETF之一。

ETF的機制決定了申購資金集中湧入時,管理人必須快速在二級市場買入成分股補券。當持股比例被動超過5%時,港交所按規則自動披露H股部分的持倉變動。有專業人士強調,「這種被動買入完全是申購資金推動的,並非管理人的主動投資判斷。」

更重要的是,這類披露只針對H股持倉比例,並未觸及總股本5%的舉牌線。「ETF是被動跟蹤指數的工具屬性產品,資金申購多時就自然推動成分股持倉比例上升。」有ETF基金經理也就此分析。Wind數據顯示,該ETF持倉高度集中,前十大成分股權重達到87%,涵蓋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券商股龍頭。在這種集中度下,規模擴張對成分股的影響尤為直觀。

有券商交易員分析稱,「ETF單月規模翻倍,這種被動增持披露看起來像大舉買入,但其實只是ETF機制在規則下的放大效應。」在他看來,這種機制性的現象容易被誤讀為主動配置,實際反映的卻是ETF資金流動性和工具性特徵。

低估值與高業績共振:港股券商成資金焦點

ETF規模的擴容並非無源之水。港股券商板塊正在經歷估值重估和資金邏輯的共振。首先是估值優勢明顯。Wind數據顯示,國聯民生證券A/H溢價達112.26%,光大證券、申萬宏源、中原證券等A/H溢價率均超過70%。這種高折價水平為南下資金提供了安全邊際,吸引了資金通過ETF集中配置港股券商股。

華泰證券認為,展望下半年,權益市場在「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的基調下有支撐,7月以來交投延續高景氣度,港股IPO市場持續回暖,為券商營造良好經營環境。當前板塊低估低配,並有多重催化因素,建議把握券商股修復機會。此外,華泰證券還指出,券商H股更具優勢。

與此同時,券商業績亮眼。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已有27家上市券商公佈半年度業績預告數據。總體上看,24家發佈業績預告的上市券商均實現盈利,其中23家預增,1家實現扭虧。

山西證券研報指出,上半年二級市場成交活躍度明顯提升,股票市場回暖,同時股權融資發行規模有所提升,併購持續活躍,證券公司各項業務均有所受益,業績預告指出業績增長主要原因為上半年投資交易、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的增長。

創新業務則為港股券商打開新的想象空間。香港虛擬資產牌照政策加速推進,穩定幣等新業務不斷涌現,中資券商借助國際化平臺探索新的增長路徑。在券商分析師看來,虛擬資產和穩定幣業務是港股券商未來的利潤增量之一,疊加國際化佈局,估值修復空間仍在。

國際資本的入場也為港股券商板塊背書。港交所披露,貝萊德7月22日買入中金公司港股126.24萬股,持股比例升至5.01%,7月增持次數達七次。此前,貝萊德在6月已陸續增持中金,顯示國際機構同樣認可港股券商的投資價值。除了外資機構入場外,私募基金的佈局也引發關注,如7月11日,寧泉資產增持東方證券697.80萬股,6月也分兩次增持東方證券超800萬股。

數據顯示,香港證券ETF今年以來漲幅已達58%,成為市場表現最佳的證券主題ETF之一。國信證券研報中提到,「證券公司當前基本面持續改善、業績預期良好、估值仍處合理區間,板塊趨勢性上漲行情或可持續。」在ETF規模繼續擴張、南下資金活躍、國際資本以及私募基金助力的背景下,港股券商的投資邏輯正愈發清晰。

也有公募ETF投資經理認為,ETF披露只是機制結果,真正值得關注的是背后資金、估值與基本面的共振,這纔是港股券商被重新定價的核心原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