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13:51
中國工業報王珊珊 吳晨
7月3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約談英偉達公司,要求其就對華銷售的H20算力芯片存在的「漏洞后門」「遠程控制」等重大安全風險進行説明,這一事件迅速引發公眾和業界高度關注。
深圳市華雅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院數據資產專委會副會長胡雙接受中國工業報採訪時表示,這次約談不僅是對一起具體技術風險的監管行動,更是中國數字安全主權的一次強有力宣示。它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在人工智能時代,安全就是底線,科技不容帶「毒」上線,技術開放不等於數據「裸奔」。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接受中國工業報採訪時表示,此次事件體現了我國對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高度重視,也顯示出我國維護國家安全與數據主權的堅定立場。當前,AI芯片作為AI時代核心基礎設施,其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要素。這一事件警示我們,需持續加強進口芯片安全審查與供應鏈安全評估,同時加快本土芯片產業發展,攻克「卡脖子」技術,實現芯片領域自主可控,從而築牢技術自主與數據安全的雙重防線。
天津市多模態數據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澄接受中國工業採訪時表示,中國堅定維護數據主權,築牢網絡安全防線:此次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英偉達公司,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國家安全和用戶數據權益的高度重視。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主權已成為國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可能存在安全風險的境外技術產品進行審查,是國際通行的合理監管措施,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這一舉措不僅有助於保護國內企業和用户的隱私安全,也為全球數據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從「算力」到「后門」:安全問題早有端倪
英偉達H20芯片作為面向中國市場的高性能AI芯片,廣泛應用於智能大模型訓練、政企數據中心和科研機構。對此,胡雙表示,然而,從2023年以來,美國方面不斷強化對華「芯片限制」政策,試圖在技術出口中植入「可控機制」,包括:追蹤定位功能(Track&Trace):可實時識別芯片運行位置與使用者;遠程關閉功能(KillSwitch),可通過特定信令關閉芯片關鍵模塊,令其無法運算;數據回傳模塊(BackdoorCommunication),可在特定條件下將芯片運行環境數據上傳至境外服務器。
據美人工智能專家披露,這些技術在A100、H100芯片平臺上已處於「預部署」狀態,而H20作為專供中國市場的版本,有理由懷疑其存在「弱化性能但保留控制接口」的風險。
高政揚分析,從技術層面看,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芯片作為算力核心,其潛在的「追蹤定位」「遠程關閉」等硬件級后門風險不容忽視。加上美國議員曾呼籲出口芯片配備「追蹤定位」功能,且英偉達已具備相關技術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對芯片安全的擔憂。具體而言,這類風險的危害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硬件級「追蹤定位」若被惡意利用,將直接威脅國家數據主權;二是「遠程關閉」功能若遭遠程觸發,可能導致關鍵業務系統停擺,構成系統性網絡安全威脅;三是芯片級后門可能繞過軟件防護,竊取用户隱私數據。更需警惕的是,此類技術可能被濫用於「長臂管轄」,威脅國家網絡空間主權。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對中國工業報表示,此次英偉達H20芯片安全事件折射出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從技術層面看,芯片后門已超越傳統漏洞範疇,具備遠程控制能力的硬件級設計可能威脅關鍵領域的數據主權。美國立法者推動的"芯片追蹤"政策,本質上將商業產品武器化,這種技術民族主義將加劇全球供應鏈割裂。
英偉達不是孤例。近年來,一些西方科技巨頭在對華技術合作中頻頻爆出「安全偏門」:微軟「Office遙控漏洞」,被發現可在用户不知情情況下開啟后臺腳本運行;蘋果「隔空投送」元數據泄露,曾暴露部分用户身份和地理位置;谷歌AIAPI接口請求異常,2024年曾有多家中企監測到未經授權的接口訪問行為。
對此,胡雙表示,這類現象,歸根結底是數字主權話語權的較量。一旦我們在覈心底層架構上長期依賴境外供應鏈,就意味着技術「被借殼上市」、安全「被假開放滲透」、規則「被他人預設鎖定」。
劉澄認為,自主可控技術發展迎來新機遇:此次約談英偉達事件再次凸顯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操作系統等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國產信創已取得顯著進展。面對國際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中國加速推動國產替代,既降低了對外依賴風險,也為本土科技企業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科技自主可控,不能「芯」存僥倖
胡雙分析,網信辦此次約談,不是一次「反應式危機處置」,而是一種制度性安全防線的主動出擊。《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構建了覆蓋「技術設備—數據流轉—平臺運營」的三重防護體系。對英偉達的問責行動正是這一體系的具體體現。
舉個例子,在金融科技領域曾見到某AI風控模型因訓練數據脱敏不足而造成個人信用評分失真,背后正是底層算力服務方未按合規部署的結果。這再次提醒我們:算力不只是「跑得快」,更是「跑得正」「跑得穩」。
胡雙指出,不否認英偉達等跨國公司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也不主張簡單「脱鈎斷鏈」。但必須強調,技術合作要在互信和合規的軌道上運行,而不是任由一方在算法、硬件和標準層面掌握「隱形遙控權」。未來的數字技術合作,應以「可驗證、可解釋、可監管」為前提,推動建立第三方安全審計制度、硬件可信根認證機制、芯片白盒接口開放標準等。只有在公平透明的制度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化合作而非全球化脅迫」。
葛林波表示,中國監管機構的快速反應具有標杆意義。網信辦在48小時內啟動約談,依據三大數據法律體系要求企業自證清白,這種"舉證責任倒置"模式或將成為外資科技企業合規新常態。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針對的是特供版H20芯片,反映出監管精準識別了"合規改裝"產品的潛在風險。
「提升用户權益保護,推動行業規範發展:此次事件也提醒行業和用户關注技術產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普及,算力芯片已成為關鍵基礎設施,其安全性直接關係到金融、醫療、政務等核心領域的數據保護。中國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加強監管,推動企業履行安全責任,有助於提升全行業的安全意識,促進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最終惠及廣大用户。」劉澄強調。
胡雙表示,技術之光必須由規則之盾護航。國家約談不是封鎖,而是要提醒我們——在數字時代,一個「失控」的芯片,可能帶來一整個系統的不可控后果。國家必須守住「底層芯片不可被遠程關閉」的紅線,也必須守住「國產化不可再等未來」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