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02:59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通過緊緊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積極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服務成果來看,銀行對「五大主題債券」承銷金額4年提高21倍,對科技型企業貸款大幅增長,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也蓬勃發展。
本期《多維度解析「五篇大文章」》系列報道聚焦銀行業,呈現其在錨定「五篇大文章」目標中的實踐成果,並梳理發展過程中顯露出的問題,為銀行業更精準地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五篇大文章」落地提供參考。
圍繞「五篇大文章」 債券承銷發行雙向發力
2024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5年,銀行業保險業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五篇大文章」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相關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產品更加豐富,服務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來,銀行業緊緊圍繞「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五大領域積極行動、精準發力、豐富供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質效。
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扮演着政策落地「執行者」、資源配置「樞紐者」、產品服務「創新者」以及風險防控「守護者」等多重角色。在債券承銷和發行中,銀行發揮主力軍作用。
債券承銷方面,根據數據,銀行承銷的科技、綠色、普惠、養老及數字五大主題債券(簡稱「五大主題債券」)總額由2020年的310億元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6916億元左右,增幅超過21倍;今年前7個月,銀行對五大主題債券承銷總額已超過去年全年。
從五大主題債券承銷金額佔比來看,由銀行承銷的金額佔比從2020年的28.72%上升至2024年的35%左右,今年前7個月承銷佔比超過40%,達到41.28%,僅次於券商。
債券發行方面(按發行日統計),2022年以來,每年由銀行發行的五大主題債券總額持續超過5000億元,佔全市場發行的五大主題債券總額比重持續超過25%,其中綠色主題及普惠主題債券貢獻較大。今年前7個月,由銀行發行的五大主題債券總額超過7700億元,佔比36.33%,其中科技創新債發行額已超過2350億元。
挑起信貸大梁 精準滴灌三大領域
信貸作為核心業務之一,銀行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同時持續優化信貸結構,對科技、綠色、普惠三大領域的精準滴灌力度大幅增強。
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至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2.9%;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18.78萬億元,同比增長8.2%。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2.3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4.4%;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5.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本外幣涉農貸余額53.19萬億元,同比增長7.4%。
從科技金融來看,根據企業預警通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近70家銀行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總余額達到6.5萬億元,其中12家銀行貸款余額超過千億元,包括招商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等,當年年末貸款余額較上一年末均有上升。
根據數據,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A股中有19家上市銀行完整披露了2022年至2024年科技相關行業的貸款余額。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這19家銀行對科技行業貸款余額為7474.29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加34%以上。其中,浦發銀行對科技行業的貸款余額超過1350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幅超過20%;北京銀行、興業銀行對科技行業的貸款余額均突破千億元;江蘇銀行、重慶銀行、浙商銀行對科技行業的貸款余額較上一年末增幅均超過50%。
從綠色金融來看,有52家上市銀行完整披露2022年至2024年綠色信貸余額,2024年末合計超過27萬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加20%以上(可比口徑,下同),佔全市場綠色貸款余額比重超過75%。西安銀行、瑞豐銀行及鄭州銀行等2024年末綠色信貸余額較上一年末翻倍。
從普惠金融來看,有50家上市銀行(含A股、港股)完整披露普惠型小微企業信貸數據,2024年末合計貸款余額超22萬億元,較上一年末增長超一成,佔全市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重接近67%。其中,國有大行增長幅度相對領先,如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的增幅均超過25%。
以總資產前20的上市銀行來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截至2024年末,江蘇銀行、上海銀行等對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較上一年末均增加10%以上,招商銀行增長9.73%。20家銀行2024年末綠色信貸余額較上一年末全部實現增長。17家銀行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上一年末實現增長。
豐富養老金融產品 高效服務銀發經濟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僅靠基本養老保險已難以滿足老年人對生活品質日益增長的需求。今年年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深入參與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加大對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
在政策支持下,養老金融產品逐漸豐富多樣,從養老儲蓄、養老理財產品到個人養老金產品、養老年金保險等。銀行圍繞養老供需兩端健全服務體系,做深做廣養老金託管、受託管理業務,全面服務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2025年7月,6家理財公司發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共計35只,其中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發行數量較多。《2024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6家理財公司發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累計銷售金額超過90億元。
養老金託管及受託管理方面,截至2024年末,工商銀行各項養老金管理規模近5萬億元,其中養老金託管規模3.3萬億元;中國銀行、招商銀行養老金託管規模均超過1萬億元,其中招商銀行託管規模達到1.33萬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加2800億元。
農業銀行養老產業金融支持力度快速加強,截至2024年末,其養老金託管規模超過7500億元,受託管理養老金規模超過3100億元,較上一年末增長近25%,養老產業貸款余額109.7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8%。
作為首批試點銀行,中國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户開户數量超千萬;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户累計均超過200萬戶。
持續加碼科技投入 賦能數字金融建設
數字金融是銀行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關鍵一環。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印發的《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支持金融機構以數字技術賦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數字技術能有效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以及創新活力,並助力銀行更精準地為實體經濟提供優質服務。
近年來,銀行業不斷加大信息科技投入,以探索金融科技賦能業務發展的實踐場景和創新路徑。根據數據,完整披露相關數據的20家上市銀行(含A股、港股)信息科技投入總額從2021年的1603億元左右穩步提升至2024年的1884.75億元,投入佔營收比重由2021年的3.07%提升至2024年的3.78%。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非上市銀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佔營收比重均值約為3.5%。
按銀行性質劃分,20家上市銀行中,股份制銀行的信息科技投入佔比較高,2024年達到4.31%,較2021年提升超0.8個百分點;城商行2024年投入佔比達到4.2%,較2021年提升近1.3個百分點。6家國有大型銀行2021年至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總額持續超過千億元,其中2024年達到1254.59億元,較2021年增加近17%,投入佔營收比重3.56%,較2021年增加0.6個百分點以上。
工商銀行信息科技投入金額居首位,2024年超過285億元。公司全面深化數字工行建設,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為業務經營賦能。截至2024年末,工商銀行累計授權專利4957件,全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近9000億元,較期初增幅10.63%;個人手機銀行客户規模達5.88億户,保持行業第一。
招商銀行2021年至2024年信息科技持續投入超百億元。2024年公司將《招商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規劃綱要(2023—2025)》升級為《招商銀行數字金融建設三年規劃綱要(2023—2025)》,明確從「線上招行」邁向「數智招行」的轉型方向,截至2024年末,公司重點業務處理效率較上年末提升58.32%;智能填單功能平均識別時效低於3秒,客户填單時長縮短超過80%,智能填單準確率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