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集採」擾動外盤,中國創新葯或受益,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年內漲超51%

2025-08-05 11:39

8月5日早盤,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迅速漲近1.4%,成份股沃森生物、澤璟製藥、百利天恆領漲,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漲超2%,藥明康德、君實生物、再鼎醫藥等強勢跟漲。

相關機構指出:今天創新葯上漲,主要是幾波消息:1)沃森生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臨牀研究申請獲得受理,目前國內尚無該疫苗批准上市;2)中國在艾滋病疫苗研發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等團隊完成我國首個複製型天壇痘苗載體艾滋病疫苗I期臨牀試驗;3)翰宇藥業聯手數字資產平臺KuCoin在香港推進中國內地首個創新葯RWA代幣化項目,底層資產為GLP-1類多肽藥物研發收益權,消息刺激股價單日暴漲19.98%。

但是,今天我們想聊一聊一箇中長期對於創新葯板塊影響更大的事件——「美國版」集採,這件事也對美股生物醫藥板塊造成了較大的擾動,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中國創新葯蓬勃出海的今天,美國藥價大戰一觸即發,對於中國創新葯有什麼影響呢?

7月31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佈一封公開信,向17家全球製藥巨頭(輝瑞、艾伯維、諾華、諾和諾德、禮來、BMS、阿斯利康等無一倖免)下發「最后通牒」,要求他們在60天內拿出切實可行的降價方案,否則將面臨來自政府「武器庫中一切工具」的全面施壓。此舉不僅針對現有藥品,也將擴展至所有即將上市的新葯,覆蓋Medicare、Medicaid與商業保險支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也首次明確提出9月29日為最后期限,要求製藥商全面執行「最惠國定價」機制(MFN pricing),即確保美國所支付的藥價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堪稱美國版集採。插播一條:特朗普設想的降幅是30%-80%。

懂王發聲,全球製藥股集體下挫——無他,作為全球最大醫藥市場的美國,一旦改變遊戲規則,全球藥品定價體系或發生鉅變。

面對來勢洶洶的「懂王」,這些製藥巨頭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總是要給「大統領」一些面子:美國本土降價馬上安排,例如,阿斯利康已宣佈下調部分在美藥品價格,禮來、諾和諾德則嘗試繞過藥品福利管理者(PBM)直接向醫療機構銷售,以壓縮中間成本。另一方面,當然要降本增效,否則就是白挨一刀。而這,就是中國創新葯產業鏈的機會。據統計,中國生物藥研發成本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CDMO能力已佔據全球20%以上產能。例如,輝瑞與博騰股份、凱萊英簽訂超10億美元CDMO訂單,將部分生物藥生產轉移至中國,單藥生產成本可降低30%;藥明生物與德國InflaRx合作生產新冠藥物韋洛利單抗,僅用6個月完成原液生產,效率較美國本土提升50%。

此外,海外跨國藥企(MNC)還開起了新一輪的縮減開支和裁員,比如默沙東、Moderna到2025年底都將裁掉數千人,這對中國高價值創新葯資產來説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行業人士指出:相比自己燒錢搞研發,有時BD對於大廠而言更具性價比(尤其是面臨專利懸崖的當口)。據醫藥魔方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總金額達1304億美元,同比+58%;其中,中國參與交易佔據近50%金額、30%數量。很明顯,中國創新葯資產已成為下一代核心研發力量。

因此,對於中國創新葯來説,美國開啟藥價「內卷」模式,對於我們而言反而是進一步擴張市場的好機會。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