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09:49
關鍵字:運價、航運、商品、貿易活力、供應鏈
導語:作為全球貿易的 「晴雨表」,美國航運市場現 「旺季不旺」 的反常景象。港口貨運量下滑、海運價格下跌、關聯行業承壓等信號密集釋放,凸顯關税政策對貿易的抑制效應正持續發酵。航運這一 「先行指標」持續變化,意味着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仍進行中。
7月下旬以來,美國港口的貨運數據不佳。洛杉磯港 —— 美國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之一,7月下旬日均抵港船數從66.8艘驟降至58.7艘,降幅顯著;而外媒相關數據顯示,美國港口入境集裝箱數量已連續兩個月下滑,6月更是出現2020年以來首次二季度負增長,直白地揭示出美國商品進口規模的收縮。
看一下中美航線的運價變化。本來6-10月屬於傳統海運旺季,截至7月下旬,美西航線運價從6月初的6000 美元 / FEU(40 英尺標準箱)跌至1700-1800美元,跌幅高達70%;美東航線從7000 美元/ FEU回落至3300-3800美元,跌幅超50%。
根據國內官媒消息,南京某貨代美線負責人表示:「往年此時貨量激增,今年旺季卻貨物寥寥、詢價稀少。」 業內人士指出,美西航線價格已逼近船公司成本線,7月開始已有兩家船公司縮減該航線運力,行業 「以價換量」 的模式已然開啟。
關聯行業連鎖承壓
貿易商出口意願低,航運市場的寒意也體現出上下游產業境況。零售巨頭首當其衝:宜家中國供應鏈佔比達14.6%,沃爾瑪為8.6%,進口成本波動疊加終端消費疲軟,使其面臨庫存調整與利潤壓縮的雙重壓力。
美國本土產業同樣受波及,德州的機電產業、加州的醫療設備出口已顯現危機,兩大州作為美國出口重鎮,其困境與港口貨運量下滑形成非良性循環。
除了海運處,航空業也出現較大變化。因第三季度每股預收益遠低於分析師預期,7月美國航空股票價格一度下挫近10%,公司大幅下調2025年盈利預期,將全年每股收益從年初預測的1.7-2.7美元區間修正爲虧損 0.2至盈利0.8美元。CEO羅伯特?伊索姆直言,國內消費疲軟是核心誘因之一。無獨有偶,達美航空、聯合航空也同步下調預期,印證了內需萎縮對交通物流全鏈條的衝擊。
關税政策的 「雙刃劍」 效應
航運市場的持續遇冷,與美國關税政策的影響密不可分。短期來看,關税政策引發的 「搶運潮」 透支了后續需求。6月前,企業為規避8月加税預期集中備貨,推高了階段性航運數據;而當關税階段性政策落地后,前期囤貨逐漸消化,新增訂單因成本顧慮陷入停滯,導致7月后市場 「旺季不旺」。
長期來看,高關税正抑制貿易活力。關税成本轉嫁至終端商品,推高物價,削弱美國消費者購買力,進而減少進口需求 —— 洛杉磯港貨運量下滑與沃爾瑪等企業的經營壓力形成相互驗證。另一方面,貿易商出口意願受挫,部分企業因美高關税環境壓力下,也存在一定理性規避。
同時也折射出市場對未來的謹慎預期。航運價格逼近成本線,企業不得不以收縮規模應對需求萎縮,這一行為又將進一步削弱航運市場的流動性,形成 「需求下滑 — 價格下跌 — 運力收縮」 的閉環。
從洛杉磯港的船影稀疏到中美航線的運價跳水,美國航運市場變化不僅是季節波動,更是關税政策作用下貿易生態變化的直觀寫照。
對企業而言,應對策略已從 「被動適應關税」 轉向 「主動重構供應鏈」。船公司縮減美西航線運力、零售企業調整採購來源、製造企業佈局第三國產能,這些行為都在説明關税對貿易流向的調節作用仍在進行。
對全球貿易而言,美國關税政策的反覆無常正加速區域化合作,東盟內部貿易、中歐班列等替代渠道的重要性上升,未來傳統跨太平洋航運獨具的作用或被稀釋。航運這一 「先行指標」持續發生變化,意味着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仍將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