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5 09:52
過去10年間,香港老人北上養老的人數,正在激增。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25年發佈的《數據透視》顯示,截至2024年中有近10萬名(99,600名)65歲或以上香港老人,選擇定居廣東省,比過去10年間激增了40.5%。
2024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占比23.9%,香港753萬人口基數中,已有約超170萬銀發老年人。
10萬之於170萬香港老人而言,雖佔比不到一成,但隨着「北上養老」背后的各項條件持續打通,這個方案正逐年成為香港老人的現實之選。
香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石琤博士長期從事跨境養老研究,她提到,「內地生活成本低、居住空間大、房間較便宜等因素,是吸引香港老人到內地養老的主要原因,他們表達出想要融入內地,並落地生根的強烈願望。」
香港老人北上養老潮的背后,老年人最關心的自然是醫療。
與內地不同,香港廉價的公立醫療服務100%全報銷的福利,是不少香港老年人的依靠。但如果去內地養老,這些社會福利無法「一起攜帶」。石琤在參與的一項有關大灣區跨境養老的研究發現,「如何在內地看病、費用是否有減免或報銷、與香港藥品目錄是否一致、醫療記錄能否互通」等問題,是有意去內地養老的香港老年人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也阻止了一部分香港老人北上。
最近幾年,粵港兩地政府頻繁推出跨境養老方面的政策,一方面吸引香港老人,一方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港資養老機構到大灣區內開設養老社區。與此同時,面對這股浪潮,內地頭部的保險公司也開始躍躍欲試,展開佈局。
當市場化的主體參與到這場養老行動中,香港老人養老的醫療等問題能不能解決?
此外,「北上養老潮」背后藏着一個多大的市場?
一年2000港元的長者醫療券,吸引香港老人跨境就醫
3個月前,今年5月,香港衞生署提出,為方便香港老人享受更便捷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在內地新增12家試點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共21個服務點,覆蓋大灣區的9個城市。
此次新增的醫療機構,全部為三級甲等醫院,並首次納入中醫院。
而且,在內地就醫,香港老人可以通過參加內地的居民醫療保險,享受看病就醫時的醫保報銷,也可以自行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以應對醫療需求。
除此之外,在內地指定醫院看病,香港老人還可以使用長者醫療券。年滿65歲的香港長者每年有2000港元的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港元)。醫療券可以當現金使用。這一公共醫療福利源自香港特區政府於2009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2015年,香港政府將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圍放開到內地指定醫院。
7月上旬,作為新增的試點醫療機構,中山市中醫院開始接待首批使用長者醫療券的香港老人。
中山市中醫院醫務部副主任伍嘉艷向《健聞諮詢》表示,因香港與內地的醫療體系不同,院方門診系統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造。在門診大堂、體檢中心、急診科設立了香港長者醫療券專門的服務點,以及長者醫療券收費專窗,並配有會粵語的工作人員。
港人看病就醫的流程與內地的患者並無兩樣,結算時若需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支付,首次使用需提供相應證件,如有效香港身份證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簽發的《豁免登記證明書》,先在服務點進行身份認證,同時登記回鄉證號,結算時到指定窗口使用醫療券支付費用。
跨境醫療的互通,使得港人北上就醫熱度持續上升,越來越多講着粵語的老太太帶着三四個朋友成羣結隊地到大灣區跨境看病。
香港人張文(化名)的母親今年55歲,患有眼科疾病,一隻眼睛需要做玻璃體切割術。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手術費用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根據眼科的排期,手術最快也要等到一年后。張文了解到,私立醫院的價格更貴,達到了20萬。
為防止眼疾惡化,張文多方打聽,最終決定帶母親直奔廣州的一家三甲醫院就醫。兩周后,手術順利進行,費用僅花了3萬多元人民幣。由於張文的母親年齡尚未達到65歲,手術所產生的費用需要自費。
張文提到,香港的公立醫院實行分流制度,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和緊急程度來優先處理病人,因此常會出現候診時間過長的情況。「拍個胃鏡,做個核磁共振,可能要等一兩年,而私立醫院的價格又很貴」。
在進行某些醫療服務時,內地的醫院往往具有比香港私立醫院更低的價格。據香港衞生署統計的數據,2021年~2014年申請醫療券使用中,牙科,眼科使用率最高。
以香港的專科門診為例,部分地區眼科輪候最長達3年,外科輪候最長2年,香港居民就醫體驗大打折扣。香港私營機構洗牙、補牙費用多在800~1000元人民幣,而內地同類服務使用醫療券后僅需180~550元,價格優勢明顯。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香港政府開放的第一批試點機構,香港長者醫療券已經在該院使用了近10年,截至2025年6月,香港長者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長者醫療券超過12萬人次,2025年6月同比增長79%。
港大深圳醫院收費處經理李靜告訴《健聞諮詢》,長者券剛開通時,看病就醫普通集中在全科和骨科兩項,近幾年,中醫也成為香港長者所青睞的科室。
「可能與香港市民對中醫調理和康復治療的認可有關。」特別是老年人需要調理身體以及做部分康復,中醫的獨特優勢,吸引一大批港人長者北上。
跨境醫療的徘徊痛點
儘管「北上養老」趨勢明顯,但這部分老人仍較少。
「醫療券解決的只是一個皮毛的事兒,每人每年2000元人民幣的額度使用範圍較小,超出的部分需要診單自費,多數老人最后還是會回來香港就醫。」大灣區醫療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告訴《健聞諮詢》。
長者醫療券使用範圍也有限,目前僅限於門診服務,不包括住院、日間手術、藥物購買等。對於北上看病的香港長者來説,實際醫療支出覆蓋面還是較少。
香港居民幾乎可以免費獲取公共醫療服務。香港本地居民在公立醫院享用醫療服務的定價被視為「象徵性」收費,以急診室診金為例:香港居民急症病牀住院收費大致為每日120元人民幣,醫院還覆蓋患者的早午餐。
同時,香港老人每年能領取一定金額的醫療券,用於各類預防性、治療性及康復性服務。
2020年1月起,港澳臺居民可以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現在的問題是,香港有個醫保通系統(醫健通),港人在哪家醫院看病、用藥、病例資料等,公共醫療系統都可以看到。「香港老人擔心去內地看病,醫生不清楚我吃什麼藥,也不知道我以前得過什麼病。」石崢説。
醫療支付體系存在差異,兩地電子信息的打通並非易事。截至2024年年底,僅有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開通了醫健通系統。
港大深圳醫院資訊科技部經理葉錦坤告訴《健聞諮詢》,香港市民在該院就診時,經過市民同意確認,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採用端到端加密傳輸方式,醫生可實時調取該患者在港期間的完整健康檔案,包括歷史就診記錄、檢驗檢查數據及用藥清單等。
中山市中醫院醫務部副主任伍嘉艷稱,香港長者來我院看診,如果希望醫生查看過往的病情資料,可提前在醫健通APP上的醫療計劃中申請跨境健康記錄,就診時向醫生出示收到的二維碼,醫生即可查看長者在香港的就診記錄。
一位醫療人士向《健聞諮詢》透露,醫健通的作用不僅僅是電子檔案,內地的醫生使用醫健通,切換成香港的病歷,需要完全按照香港的醫療保障、醫療質量管理的方法。簡單來説,就是香港公立醫院在內地的延伸。但這一説法並未得到有關部門證實。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暫未能建立有效解決數據跨境安全性問題的法規或政策。這些問題也導致香港長者跨境就醫時可能出現重複檢查、診斷信息不連貫等情況。
香港老人想「跨境買時間」
多項政策加持下,到底有多少港人真正願意北上養老?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做了一項調研,以兩地養老院的費用去比較,香港普通護理院月費普遍超過2萬港幣,高端養老院更可達4萬~6萬港元。相比之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養老院收費僅為香港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而且,部分內地公立養老院由政府營辦,每月收費約1500元~4000元人民幣, 民營養老院收費每月約3000元~1萬元人民幣,高端養老社區如持續照護退休社區月費約達8000元~3萬元人民幣。
石崢觀察到,願意北上養老的多是收入偏中低端的香港老人,核心在於性價比高。「租房便宜,輕松實現千尺豪宅夢。」他們通常會選擇在內地置房或租房,而非住養老院。
她進一步解釋,大灣區跨境養老涉及到老年人有兩類羣體,一類是身體健康的老人,一類是失能老人。失能老人考慮的因素更多,比如照顧的成本,距離的遠近。「很多老人在現實面前充滿擔憂,身體不好的情況下更難以適應陌生的環境,大多還在觀望。」
一個無法忽略的背景是,香港地區的老齡化,也正在給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挑戰。
以養老院(香港地區稱為「安老院」)服務為例,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養老牀位平均排隊等候時間約兩年,一些硬件設施較好的養老機構需要排隊等待6年之久,不少老年人在排隊中就已過世。而私立養老院費用較高,普通的香港老人很難負擔得起費用。
為緩解醫療服務壓力,香港一直在推出相關政策讓香港長者在內地養老。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開始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向兩間養老院舍購買牀位,讓正在輪候養老牀位的老年人自願選擇入住。截至2025年3月,2間養老院擴展到15間。
另外,廣東省計劃下還設有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為選擇移居廣東省的合資格香港居民,每月提供1570港元高齡津貼和4060港元長者生活津貼。
「對老人來説很有吸引力,不用排隊,去內地住養老院還有補貼。」在李家聰看來,香港政府的目的很明確,爲了將香港本土正在排隊申請長期護理服務的老人分流出去。「包括港人北上就醫的核心原因也是港人不想再等了,用金錢買時間。」
「北上養老潮」背后的市場潛力有多大?
政策上尚無法覆蓋的空白,保險公司正在打算吃下這塊蛋糕。
保司着手研發相應的保險產品,成為參與到投資大灣區養老中的重要一極。
既有香港保險產品,又有內地的養老社區的險企不多,從事結合保險與養老服務的公司,必須率先在港申請保險牌照。
今年3月,有香港媒體消息指出,泰康保險集團有意在港拓展保險業務,特別是跨境養老保險服務,並已向香港保監局申請壽險牌照。
泰康醫療健康服務中心的歐蕾總經理迴應《健聞諮詢》稱,在港處於壽險牌照申請過程中,香港子公司2025年下半年即將正式開業。「香港的人羣是增量市場,另外香港本身也有客户需要一些服務資源,屆時兩地的人羣,服務也會彼此打通。」歐蕾表示。
泰康備戰之時,2023年,中國太平和中國太保就在港人「北上養老」戰略上落下重要棋子。
據公開資料,2024年,中國太保壽險(香港)有限公司開啟「保單直付」功能,使非人民幣的保單收益也可直接用於支付旗下太保家園全部社區的相關養老服務費用。服務的對象主要針對月入3萬~5萬元人民幣的人羣,助其將來「北上養老」。
今年2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了《關於香港、澳門金融機構入股保險公司有關事項的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門金融機構入股境內保險公司不再執行「最近一年末總資產不低於二十億美元」的規定。為的就是降低港澳金融機構入股內地保險公司門檻。這也被保司視為佈局大灣區養老產業方面的政策利好。
而在保險產品的銷售方面,多款香港本地保險產品選擇與養老社區的服務打包銷售。
以中國太平為例,旗下太平人壽(香港)將香港本地保險產品與中國太平養老社區結合,推出「養老頤積分」計劃,保險客户可通過投保合資格產品獲得積分的方式,獲得中國太平養老社區的入住資格。醫療服務上,中國太平與大灣區內多家醫療機構合作,為香港老人開通跨境醫療直通車、藥品直送等服務。
鄭漢斯是中國人壽(下稱「國壽」)的一名保險經濟人,他告訴《健聞諮詢》,目前險司普遍的做法是,用香港的保單綁定內地養老社區。「比如泰康養老推出100萬的保費,客户購買了保險產品后,能夠有資格入住泰康在內地自建的養老社區,相當於買個門票,鎖定未來的養老權益。」
鄭漢斯説,香港人來內地養老更加傾向於選購香港的保險產品,因為潛在收益更高,「內地的產品收益率終身2%~3%,香港可以達到終身5%~7%。」
佈局「保險+養老社區」的玩家模式也各有不同,輕資產、輕重並舉都有。
比如拿地自建康養社區的重資產路徑的泰康;國壽則是「1+N」的養老發展模式,即以「城心」機構養老為主,城郊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共同推進。
李家聰認為,未來北上養老的主力的人羣或是商保還未完全覆蓋的人。
「這一部分的人,他有一點錢,但不是特別有錢,有一份商業健康醫療保險,但保險不能完全覆蓋整個香港私立醫院。」李家聰説道。
值得關注的是,港人入住內地高端養老社區,目前的增長還比較有限。
一位香港保險經濟人指出,內地的保險公司在建養老社區時,主流服務的人羣一定是內地人,至於引入增量,除了大灣區之外,入住率超過50%的都不多。
今年5月,鄭漢斯去珠海的一家高端養老酒店考察,他提到,一晚的入住價格在2600元人民幣左右,入住率不超過20%,且入住的全是香港本地老人。這家養老型的高端酒店是國壽的合作方之一,酒店有專業的醫師,有游泳池,健身房等高端設備,養老酒店幾乎不對外宣傳,入住的香港老人也都來自其購買保險的客户。
鄭漢斯説,即使只是小部分人羣,對於港澳金融機構而言,也是進一步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的好機會,同時將增值服務作為差異化優勢提供給香港客户,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資產配置需求。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