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 「掃地僧」 入職騰訊三個月便跳槽京東,通義AI人才頻頻被挖

2025-08-04 20:13

據媒體報道,原阿里通義千問語音團隊負責人、前騰訊AI Lab副主任鄢志傑,已於近期正式加盟京東探索研究院,出任語音實驗室負責人,向京東集團副總裁、探索研究院院長何曉冬匯報。

鄢志傑於今年2月15日從阿里離職,職級為P10,其作為達摩院的十三位「掃地僧」之一,僅僅在加入騰訊三個月后就再次改換門庭也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而除了鄢志傑,阿里AI業務在今年已有多位高管離職前往其他大廠。隨着AI發展進入深水區,國內的高級AI人才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流動。

阿里達摩院元老離職

鄢志傑是智能語音領域的技術大牛。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鄢志傑大學本科畢業,升入中科大語音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語音領域專家王仁華教授(科大訊飛創始人之一,曾任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

鄢志傑200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語音實驗室獲博士學位之后,至2015年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語音組任主管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聲紋、語音交互、手寫及光學字符識別等。

鄢志傑曾在語音及文本識別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及會議發表多篇論文,長期擔任語音領域頂級學術會議及期刊的專家評審,並擁有多項美國及PCT專利。

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后,鄢志傑曾擔任阿里IDST智能語音交互團隊總監。「IDST」也被外界稱為阿里最神祕的部門之一,它是達摩院下一代顛覆性人機交互技術和用户體驗方面的核心團隊,其研究成果被轉化並應用於阿里集團、螞蟻集團及微軟公司多項語音相關產品中。

2017年10月,馬雲發起創辦達摩院,分為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X實驗室(量子計算)5大領域。其中,最為強大的領域是機器智能領域,下轄5大實驗室,分別是:語音實驗室、視覺實驗室、語言技術實驗室、決策智能實驗室、城市大腦實驗室。鄢志傑擔任達摩院機器智能語音實驗室負責人,成為彼時達摩院的十三位「掃地僧」之一(最初的核心成員)。

隨着2023年大模型的時代到來,鄢志傑開始擔任通義聽悟技術負責人,負責聚焦音視頻內容的工作學習AI助手「聽悟」,這款產品也成為阿里在國內首個開放公測的大模型應用產品。2024年,鄢志傑以通義實驗室語音團隊負責人的身份出席外界活動。

當其在今年2月離職后,市場普遍猜測其會自己進行AI創業,但隨后證實其加入騰訊AI Lab出任副主任。

不過隨着騰訊在4月進行了TEG架構重組,原AI Lab與多個研究團隊被拆解並整合為「大語言模型部」和「多模態模型部」,改由副總裁蔣傑直接統領。這或許是其再次離職的核心原因。

京東本次引入鄢志傑,顯然意在補齊其在語音交互與大模型融合上的關鍵短板。

語音交互作為京東AI領域最重點的發力領域,2024年「採銷東哥數字人」曾經憑着惟妙惟肖的仿真度火爆全網,然而隨着今年6月百度推出羅永浩數字人分身后,其媲美超級頭部主播的技術實力讓市場意識到,語音AI賽道依然存在激烈的技術競爭。

隨着目前AI發展到深水區,如何解決多模態大模型,尤其是以語音為底座完成交互的AI能力,一直是京東戰略的核心。鄢志傑的加入,或許將為京東帶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語音技術「系統升級」。

諸多高管出走

鄢志傑並不是今年第一位離職阿里通義AI的P10高管。

阿里通義實驗室應用視覺團隊負責人薄列峰(P10)於今年4月30日離職,其一度被爆出加入美國某互聯網巨頭負責多模態業務。不過現在其已被證實加入騰訊混元大模型團隊,直接向騰訊副總裁兼混元項目負責人蔣傑匯報。

薄列峰在阿里期間,帶領團隊推出了多項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生成式 AI 成果,包括支撐「全民舞王」功能的人體動作生成框架 Animate Anyone、換裝模型 Outfit Anyone,以及基於語音驅動的人像生成系統 EMO(Emote Portrait Alive)。

這些技術陸續落地通義千問 App,並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其中,人物動作、換裝、替身與唱演四大生成能力,「兵馬俑跳科目三」等爆款技術被認為是阿里在對抗OpenAI Sora 等強勁競爭對手時的關鍵技術底牌,並曾作為展示重點亮相 2024 中國生成式 AI 大會。

而在AI領域,阿里也一直是其他大廠挖人的首選對象。

2024年7月,原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技術負責人周暢(花名 「鍾煌」),表面上以 「創業」 為名,實則帶領十余名核心成員加入字節跳動,任豆包大模型視覺多模態生成方向負責人。

有各種渠道消息傳説,字節為其提供了阿里的5倍薪資及4-2的職級(相當於阿里的P12+),總包達到了千萬年薪。

隨着 AI 競爭進入深水區,核心技術人才的流向往往折射企業戰略重心變化。阿里在頻繁人事變動后如何填補關鍵崗位、穩定研發節奏,仍需時間給出答案。在其 CEO 吳泳銘的推動下,阿里明確提出要在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 「AI 化」,並且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 3800 億元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

此前,阿里 AI 相關產品收入已經連續六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如今卻面臨着核心高層流失的壓力。未來,阿里能否快速完成團隊重組、優化人才激勵機制,將直接關係到其大模型戰略能否繼續保持競爭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