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老錢躁動,當券商們盯上加密貨幣交易

2025-08-04 20:58

  轉載來源:火訊財經

  文章來源: 區塊律動BlockBeats

  ‘我最近每天電話會都開到半夜兩點。’

  説這話的,是一位在傳統券商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老金融人。他説這句話時,正把手機倒扣在茶几上。他的眼角微微發紅,但是語氣仍然十分輕描淡寫。

  他在北京的辦事處位於西城區的一座四合院里,兩扇大門已經微微掉漆,午后的光斜照進院子,一些灰塵還浮在光束里。他坐在一張老木桌旁,處理着監管、業務合作、項目排期的問題。

  從金融業起步十幾年,他經歷過上一輪金融危機,也在全球市場中打過滾,做基金、跑產品、帶團隊,幾乎跑遍了各大洲。直到這幾年,他開始轉向一個整個傳統金融行業一開始都覺得‘沒譜’的方向——虛擬資產。

  傳統金融對於 Web3 的關注,並不是從 2025 年纔開始的。如果回溯起點,很多人會提到 Robinhood。

  這家以‘零佣金炒股’出圈的平臺,早在 2018 年就上線了比特幣與以太坊交易功能。最初只是作為產品線補充,用户可以像買特斯拉股票一樣買幣,無需錢包,也無需理解區塊鏈。這一功能在當年沒有被大張旗鼓宣傳,卻在幾年后成為爆發點。

  去年第四季度,加密貨幣貢獻了 Robinhood 總淨收入的 35% 以上,交易量激增 455%,推動交易收入同比增長 733%,達到 3.58 億美元,這使得加密貨幣 Robinhood 成為本季度最大的收入來源。2025 年第一季度,加密貨幣貢獻了總收入的 27% 以上,交易收入同比翻了一番,達到 2.52 億美元。

Robinhood 季度加密資產走勢,圖源:IO.FUND Robinhood 季度加密資產走勢,圖源:IO.FUND

  推動這場變化的,不是技術,而是成千上萬用户的點擊。Robinhood 沒有講 Web3 敍事,只是順應了用户的交易習慣,結果發現加密貨幣交易不再是邊緣業務,反倒成了公司增長的核心引擎。

  此后,Robinhood 逐步從中心化券商轉型為數字資產交易平臺。

  有了 Robinhood 打樣,傳統金融終於在 2025 年,不再只是圍觀加密行業,而是決定集體進場。它們不是來體驗 Web3,也不是來投項目,‘傳統金融會在 10 年內接管加密行業。’

  這場傳統券商對加密原生的洗牌,我們已經身處其中。

  2025 年 3 月,全球最大的零售券商之一、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10 萬億美元嘉信理財集團,宣佈將在一年內開放現貨比特幣交易服務。

  2025 年 5 月,作為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宣佈計劃將 BTC 與 ETH 正式接入其交易平臺 E*Trade,為散户用户提供直接交易通道。

  2025 年 5 月,美國資產規模最大、長期對加密持批評態度的銀行摩根大通,宣佈將允許客户購買比特幣。

  2025 年 7 月,深耕亞洲、中東和非洲市場的老牌英資銀行渣打,宣佈面向機構客户開放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交易服務。

  它們是主導全球金融系統運作的龐然大物,這些傳統金融機構,控制着全球範圍內的資金進出通道、清算網絡和法幣支付系統,手里握着着數十萬億美元級別的資產,而作為對比,當前加密市場總市值也只有 4 萬億。

主流資產市值排行榜,圖源:Steemit Community 主流資產市值排行榜,圖源:Steemit Community

  它們正以傳統金融合規框架為基準,逐步在加密領域完成佈局。當一個機構既擁有合規信任,又擁有用户流量和清結算能力,它就具備了構建加密交易網絡的全部要素。

  在傳統金融體系里,誰掌握開户權限,誰就能掌握資金流向、客户關係,甚至最終的定價權。長期以來,加密交易平臺靠上幣來定義敍事,靠入金來控制流動性,但如今,被 CEX 搶走近十年的‘資產入口’角色,如今正在被傳統金融一點點拿回去。

  ‘那些加密交易平臺,是時候該焦慮了。’

  他的語氣仍然剋制,沒有半分幸災樂禍。焦慮的根源,可能不只是因為某家機構的入場、某項政策的出臺,而是一種行業自覺,加密交易平臺可能不再是這張金融桌上,唯一能發牌的那個人了。

  留在牌桌上的方法

  一位加密交易平臺內部人士告訴我們,他最近常在凌晨五點回消息。白天談合作,晚上盯進度,深夜刷用户社羣反饋,幾乎沒怎麼睡覺。

  ‘我們只能在焦慮中求生存。’

  他講的焦慮,是平臺之間的競爭,是每天醒來都要搶用户、搶產品、搶流量的生存狀態。

  存量搏殺的根源,是因為行業里的增長空間所剩無幾,也是因為來自外部的擠壓衝擊太大。

  傳統金融正在一步步蠶食加密交易平臺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從法幣入金到資產託管,從用户開户到現貨撮合。它們帶着監管許可和百萬級用户,來勢洶洶,看起來並不打算與加密原生平臺共存。

  幾乎所有加密交易平臺都立刻上線了幣股產品。用 USDT 買蘋果、做英偉達的槓桿、通過鏈上合約交易特斯拉。這類傳統資產上鍊方案在多個平臺陸續上線,成爲了一種不約而同的行業動作。

  Bybit 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了美股代幣產品的研發與上線,從內部立項到與 XStocks 團隊接洽、最終推出上線,節奏極快。

  在 Bybit 看來,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核心優勢依然存在。多年來沉澱下來的真實用户、強流動性與交易深度,依然是外部券商無法一蹴而就複製的資源。

  而美股代幣的上線,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明確的需求缺口,比如市場在閉盤時段的交易需求,或者用户無法進入傳統股市的地理和合規限制。Crypto 的 7×24 屬性,為傳統資產打開了新的流動性空間。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這是一場必勝的戰役。Bybit 現貨負責人 Emily 坦言,美股代幣目前仍是早期階段,參與人數和熱度遠不及大流量新幣上線。

  但她仍然看好這個方向,因為這代表着 Crypto 正在把自己的玩法拓展進 TradFi 的世界。DeFi、合成資產、鏈上質押,這些傳統資產在鏈上的新衍生場景,可能纔是這條路徑真正的價值所在。

  不過,這些功能像是在積極開拓新市場,但在不少人看來,更像是一種被動防守。

  當交易平臺不再擁有‘資產入口’的主導權,它們開始嘗試讓自己看上去還連接着全世界。於是,幣股成了這個階段最常見的防守動作。

  幣股其實並不是個新概念。

  時間撥回到 2020 年,FTX 那時就提出了幣股的模式。當時他們推出了 TSLA/BTC、AAPL/USDT 等交易對,被視為挑戰傳統金融定價邏輯的嘗試。

  那是幣圈還擁有進攻性的時代。FTX 想做的,是用加密金融重寫傳統金融的交易方式,是用加密金融給納斯達克定價。

  也許他當時已經看到了,加密貨幣交易平臺未來最大的對手就是券商,於是先下手為強。如今再看,這套模型重新被行業拾起,卻已然變了味道。FTX 倒下之后,幣股成了止血繃帶,不再是攻城錘。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幣股模式上線后,初期確實獲得了一波社區關注,但活躍度很快回落,各個平臺的嘗試都未能激起多少水花。

  而另一邊,作為對比,同期 Solana 上的 memecoin 行情卻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行情。馬斯克發一條推文,相關的 meme 幣市值能夠迅速上億,日交易量數千萬美元,比很多幣股交易對一周的交易量還要高得多。

上:XStocks 交易量,圖源:Dune;下:meme 幣 Ani 交易量,圖源:gmgn 上:XStocks 交易量,圖源:Dune;下:meme 幣 Ani 交易量,圖源:gmgn

  新功能,沒有新用户。

  在這個階段,CEX 推出什麼功能,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們為什麼要推出這些功能,以及這些功能是否能喚回它們正在失去的那個角色。

  這輪幣股熱潮,不是因為行業進步了,而是因為沒人敢不做點什麼。

  康德説:‘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合規,只是一種幻覺

  過去這段時間,幾乎所有加密交易平臺都在談合規。每家都在努力申請牌照、調整業務結構、引入傳統金融背景的高管,試圖證明自己已經從草莽時代里走出來,變得更像一家可以被監管接納的金融機構。

  這是種行業共識,也是種集體性的焦慮。

  但在傳統金融人的眼中,這種對合規的理解,依然太過單薄。

  ‘很多交易平臺去小國拿牌照自證合規,小國牌照根本算不上牌照,那種牌照上不了桌。’他説,語氣並不尖鋭,更像是在陳述一個行業常識。

  他所説的‘上桌’,指的不是你有沒有一張營業執照,而是你能不能接入真正的金融系統——有沒有辦法開主流銀行的賬户,能不能用上清結算網絡,能不能被監管機構信任,真正跟他們進行業務合作。

  這背后隱含着一個現實,在傳統金融的審視中,加密世界從未被真正平等看待。

  傳統金融體系建立在責任鏈和信任閉環之上,講究可穿透的客户結構、風險控制、審計能力和資金路徑的可解釋性。而加密平臺則多生長於制度縫隙中,早期靠模糊地帶維持高利潤,高增長,卻鮮少有能力構建這些合規根基。

  其實這些問題,圈里人都明白。但以前沒人在意,因為沒人來爭這塊地盤。現在傳統金融機構進場,它們按自己的規則來做事,加密行業的那些‘行業慣例’一下就變成了硬傷。

  有些平臺也確實在做出調整,引入合規審計、設立境外信託架構,做了業務拆分,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更正規。

  但很多國家的監管機構根本不買賬。他們表面上會配合你談流程,但骨子里從來沒打算把你當成正式金融系統的一部分。你做得再像,也只是‘看起來像’,不代表他們真的會把你留下來。

  不過,並不是所有交易平臺都只是做做樣子。Bybit 是少數幾個真正突破了監管外殼的平臺之一。今年,他們成為首批拿到歐洲 MiCA 牌照的中心化交易平臺,並在奧地利維也納設立了歐洲總部。

  Bybit 並不否認這個過程艱難,也並不諱言監管對行業的質疑。但正如 Emily 所説,監管已經不是五年前那個看不懂加密的監管了。現在,監管機構開始真正理解這個行業的商業邏輯與技術結構。從技術、模式到市場推廣,他們的理解在加深,合作的基礎也在變得更紮實。

  此外,Bitget 華語負責人謝家印告訴我們,目前 Bitget 已在多國取得了虛擬資產牌照,並根據各地區監管要求,分別搭建了本地合規架構。他透露,團隊也正積極推進 MiCA 牌照的申請,希望藉此在歐洲市場建立更穩定的業務通道,併爲未來統一監管框架下的跨國運營打下基礎。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個案依然是少數。對大多數平臺來説,他們既沒有傳統金融體系內的執照、網絡和信任背書,也正在失去原來那個制度真空帶來的高增長紅利。想靠合規轉型,發現門檻太高;想回頭做加密原生,又發現另一批對手在虎視眈眈。

  於是大家只能繼續向監管靠攏,繼續談合規、申牌照、跑流程。很多時候,這些動作的背后,並不是戰略選擇,而是一種被推着走的焦慮感。

  牌局的中場時刻

  凌晨五點的社羣里,謝家印還在一條條回覆用户的問題。有人問幣股怎麼玩,有人問平臺最近的合規進展,也有人問 PUMP 認購到底是什麼情況,到底打算怎麼處理。他説自己和同事常常熬夜,一個通宵不算什麼。

  北京燥熱的午后,在一間四合院里,某香港券商的高管正在和幾位來自上市公司的高層喝茶、洽談合作。會客室隔着一扇雕花木門,外面是鋪着青磚的院子,樹蔭里有蟲鳴。

  視線再遠一些,奧地利維也納,Bybit 在歐洲的新總部剛剛完成剪彩儀式,開始正式啟用辦公,那是他們啃下 MiCA 牌照后設立的歐洲前哨。他們成為第一批完成過河動作的中心化交易平臺,同時也清楚,絕大多數同行還在摸着石頭過河。

  他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緒里,不同的節奏中,但他們説的話卻有着微妙的呼應:都在提‘變化太快’,都在講‘慢慢來’,都在思考行業到底該怎麼繼續走下去。

  而這個走下去的前提,已經和幾年前不一樣了。

  加密交易平臺或許不再是這個世界里最中心的角色,不再是所有流量和敍事的出發點。他們正站在一個新的秩序邊緣,被一層看不見的規則緩緩擠出核心。

  更復雜的制度、更大的資本,逐步取代了原生的敍事與結構。

  加密交易平臺依然還在,新的產品功能在照常上線,公告一條接一條地發。它們表達方式在變,發聲節奏在變,想融入的語境也在變,一切都在變。

  有些變化是主動選擇的,有些是被動接受的,但更多時候,它們只是試圖在不被時代淘汰的前提下,保留一點存在感。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悲觀。謝家印和 Emily 都認為,Crypto 對傳統金融的衝擊大於后者對 CEX 的擠壓。他們都看好傳統金融機構入場的趨勢,因為行業的每一輪進化,都需要新的玩家、新的參與者。中心化交易平臺發展到今天,也在不斷拓展更多機構客户,開始去做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等等。雙方的業務在交叉和融合,‘兩個金融世界遙相呼應,是一個浪漫的時刻。’

  但同時,所有人也都清楚,這種優勢本身並不能免除焦慮。

  很多問題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比如監管會不會真正放行這些加密交易平臺,比如傳統金融是否真的願意共建而不是替代。

  也比如,在下一輪行業主旋律到來之前,它們是否還有一次定義自己的機會。

  這些問題沒有人敢説得太滿。每個人都在應對自己要完成的那部分工作,開會、改產品、跑牌照、等反饋,一邊維持現狀,一邊等機會重新爭取主動。

  一邊等待這場行業重新洗牌的浪潮。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