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4 21:08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經濟已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興增長引擎。
濱海作為鹽城能源基地建設的主陣地,搶抓機遇、優化空間,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體系,探索綠電可追溯的現實路徑,加強綠電、LNG和冷熱能的集成應用,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蔚藍的天空映照在浩瀚無垠的海面上,一排排白色風能發電機接天連海,巨大的葉片隨着海風勻速轉動,將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輸送回陸地,點亮萬家燈火……「濱海全力打造全國最大能源保供基地,構建江蘇沿海生產力佈局重要載體,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海洋經濟持續保持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以中海油LNG、國信火電為龍頭的綠色能源,以上海電氣、海力為先導的綠能裝備製造,以凱金、天能為主打的電池正負極材料,以金光、藍素為引領的新材料,以港口、鐵路為依託的現代物流等千億級產業正在濱海港經濟開發區加速釋放強勁動能。
門機起伏升降,車輛往來穿梭,陽光照耀下的濱海港通用碼頭一派繁忙,走進濱海港主港池北區通用碼頭三期工程,只見施工人員正在全神貫注地開展現澆墊層模板支設作業,現場建設如火如荼。據悉,該項目總投資約8.2億元,佔地面積約14.2萬平方米,計劃佈置10萬噸級通用泊位1個,設計通過能力每年415萬噸。「項目投入使用后,將有效降低臨港工業物流運輸成本,進一步增強濱海經濟開發區的交通輻射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濱海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碼頭有望成為濱海經濟開發區打造臨港產業集聚區基礎平臺,並有效發揮出淮河流域腹地物資運輸以及物流服務功能,加速千億臨港產業的聚集。
鹽城「綠能港」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科學謀劃、錨定目標,大力助推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日前,滿載7萬噸LNG(液化天然氣)的法國籍「費羅爾」號LNG運輸船順利靠泊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碼頭開展接卸作業,通過管道將LNG源源不斷輸送至巨大的球形儲罐內。作為綜合性綠色清潔能源供應場站,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自2022年投產至今,已累計接卸LNG運輸船104艘,接卸總量超680萬噸,為長三角地區持續提供穩定清潔的天然氣。「從首艘到百艘LNG接卸船的突破,標誌着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在助力清潔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保障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區域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實現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
「我們已建成4座22萬立方米LNG儲罐和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設施,是國內最大的LNG儲備基地,年處理能力超600萬噸。」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能港」不僅具有LNG接收、儲存、外輸功能,還配套了燃氣發電、冷能利用、輕烴分離、燃氣制氫等設施,是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綠色清潔能源供應場站和重要的能源樞紐,對於國家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加快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和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豐富的綠電資源,濱海還具有獨特的LNG冷能資源。距中海油鹽城「綠能港」不遠處的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不僅是全國第一家冷能交換中心,也是濱海港「綠電+冷能」利用示範區的核心,承載着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使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過去要將-160℃左右的LNG氣化,主要是通過抽取海水將其‘敷熱’,這樣會造成大量冷能資源浪費,而我們團隊可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淺冷資源,豐富冷能綜合利用場景。」杭氧集團冷能事業部總經理田國棟介紹説。在實現冷能「變廢為寶」的同時,如何促進更多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項目在此集聚呢?
在LNG冷能交換中心展廳里,記者找到了答案:原來,隨着LNG冷能交換中心項目的建設投產,眾多下游需冷企業聞訊而來,掀起了冷鏈一體化等項目的考察熱潮。「冷能交換中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國海油LNG的冷能資源,通過LNG換冷裝置進行冷能收集、回收再利用。與其他資源不同,冷能資源可以多階使用。」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着,「冷能交換中心可將轉換出來的冷能供凍干食品工廠、速凍冷庫、冷鏈物流等使用,還能為冰雪世界、數據中心、冷水養殖等需要低温環境的場所提供服務,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走,一起去現場看看。」上午9時,是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LNG接收站的生產用水通過管道,放入到馬路對面的濱海縣陶灣海洋牧場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的時間,技術員王晨浩邊説話邊向輸水管道源頭走去。基地內,只見10多個圓形養殖池里養有三文魚、硬頭鱒、鱘魚、多寶魚等品種,池里的水則是來自隔壁LNG接收站的生產用水。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LNG儲罐的建成,可釋放大量冷能。「如果冷能排入大海,導致海水温度降低,會破壞周邊海洋生態。」濱海港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歡説,而如果把換熱過的海水放進池子做成「魚塘」,就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綠電+冷能」產業潛力無限。濱海縣不斷提高海洋開發能力,着力做大做強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重點圍繞「海洋經濟+」高質量規劃統籌空間佈局,推動「綠色化工+綠色材料」「綜合能源+海工裝備」「電子信息+高端機械製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海洋產業鏈發展,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引領新發展,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過去冷能是‘能源黑洞’,如今在濱海這里造就了‘藍色牧場’,工業余能+智慧漁業達成了經濟生態的雙贏賬,製冰廠、冰雪大世界、凍乾果蔬廠、算力中心等冷能應用場景不斷上新。」對於濱海的未來發展,大家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