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機器人投資:看熱鬧的是流量,出錢的是VC,賠錢的是誰?

2025-08-04 10:44

THECAPITAL

港交所成了機器人公司「講故事」的集中營

本文4719字,約6.7分鍾

來源 | #融中財經

如果説2023年是機器人港股IPO的開端,那麼2025年就是高潮。

20231229日,港交所敲響了一面史無前例的鍾——不是人敲的,是機器人敲的。

它是優必選製造的Walker S,身高1.7米,與優必選創始人周劍一同敲鍾。這場儀式是全球首例由人形機器人蔘與上市敲鍾的事件,科技感拉滿、鏡頭感十足,資本市場一片轟動。

2023年的這幕成了具身智能資本童話的開篇,但兩年后的2025年,媒體最常問的不是能不能造機器人,而是它賣給誰、能否持續運轉。

當掌聲褪去、股價劇烈震盪、機構爭相減持,大家才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總説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像人一樣,可當這樣的機器人真的出現后,它究竟能做什麼?

2025年

港股IPO市場迎來「機器人季」

2025年上半年,港股掀起前所未有的機器人熱。截至7月,今年共計3家機器人相關企業上市(極智家、博雷頓、三花智控),11家機器人相關企業遞表(斯坦德機器人、仙工智能、埃斯頓、卧安機器人、雲跡科技、樂動機器人、馭勢科技、凱樂士、翼菲科技、兆威機電石頭科技)。

其中,倉儲機器人龍頭極智嘉(Geek+)於79日成功上市,募資超過27億港元,上市時市值超220億港元,但2022-2024年淨虧損超35億元;

鎂伽科技(Mech‑Mind)提交上市申請,主營工業與醫療自動化硬件與AI平臺,2022-2024年累計虧損22.81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收約40%

雲跡科技主打酒店與商業配送機器人,2024年收入約2.45億人民幣,毛利率43%的同時,2022-2024年累計虧損超8億,還有18億對賭壓力。

斯坦德機器人與凱樂士科技等也相繼遞表,定位為AGVAMR平臺供應商,前者2022-2024年累計淨虧損2.73億元,后者每年虧損額約1.7億元。

從數據來看,除個別已在A股盈利的公司通過回港上市再融資(如廣和通、兆威機電),其余大多數機器人企業都處於長期虧損狀態。港交所18C章節下,帶病上市的科創企業不在少數。換言之,這場上市熱潮更像是一場未盈利企業的資本競賽:誰能搶先講出一個好故事、募到錢,誰就能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多續幾分生機。

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上市新規,允許尚未盈利的特專科技企業上市,疊加2025年啟動的科企專線,支持科創公司以保密形式遞交申請,進一步加快審批節奏,為機器人企業打開了一條低門檻的綠色通道。不少尚未盈利但急需融資輸血的機器人公司選擇扎堆赴港講故事。

資本的熱情不僅體現在申請數量上,也反映在二級市場表現上。得益於人工智能熱潮和政策紅利,加之人形機器人概念的火爆,已上市的機器人概念股股價節節攀升。2025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股價上漲了約60%,而2024年底在港上市的越疆科技(主營機器人手臂和教育機器人)今年股價飆升超170%。香港市場對機器人等新興科技企業接受度較高,願意給予估值溢價,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

不只是港股熱,A股和一級市場的手也沒停。它石智航在20253月融到了最大天使輪1.2億美元,宇樹科技在718日宣佈開啟AIPO上市輔導,721日京東更是一口氣投了三家機器人初創企業:千尋智能、逐際動力和眾擎機器人,佈局方向涵蓋倉儲、物流與人形賽道,幾乎覆蓋了當前機器人產業的全部敍事熱點,四川天鏈機器人也在730日宣佈赴AIPO

我們看到,儘管很多機器人公司虧損嚴重、現金流緊張,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港股的新寵,估值高得驚人——資本對這個行業的信心,是看未來,而不是看報表

資本佈局與賽道畫像——

誰在下注?誰最賺錢?

這些遞表企業共吸引了一批老牌機構與新興產業資本參與。

眾多大型資金入局極智嘉IPO,如火山石投資、高榕創投、華平投資、CPE源峰、Granite Asia螞蟻集團,主要為國有主權基金和其他主權基金;

鎂伽科技背后有創新工場、AIC、愉悦資本等作為股東,既有國有資本也有市場化機構;

雲跡科技曾獲得騰訊、阿里、攜程、科大訊飛、聯想等多家國字號與互聯網企業投資。

互聯網巨頭爭相入局。騰訊押注生態,發佈具身智能開放平臺,投資智元機器人;美團龍珠資本已投近30家機器人企業,成宇樹科技第二大股東;京東一口氣下注逐際動力等三家機器人企業,將其納入供應鏈技術戰略;阿里則低調佈局算法與感知系統。巨頭們一邊做 「賣水人(芯片、AI平臺),一邊開搶場景與硬件,擠壓着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間。

可以看出,資本不斷跑馬圈地,其核心邏輯是:機器人+AI+工業製造=資本藍海。特別是巨頭平臺資本,其投資邏輯不止看未來估值,也在為自身的生態體系儲備能力底盤。

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兩大主要機器人賽道的差異化現狀:

第一類機器人企業盈利路徑清晰,且市場需求穩定。

掃地機器人(如石頭科技、科沃斯、小米、追覓):2024年石頭淨利潤約19.8億元,已實現規模盈利,構建生態閉環。追覓在2024年營收約200億元,淨利潤約30億元,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其高端化戰略成效顯著——在國內市場5000元以上掃地機市佔率約30%,海外高端產品佔比超50%

協作機器人(Cobot):越疆科技營收3.74億元,節卡、遨博也在積極部署機械臂。技術成熟、ROI可量化,B端客户反覆購買。

第二類則是仍靠融資續命的擬人+平臺賽道。

極智嘉、鎂伽、雲跡等:它們收入雖提升,但盈利模式依賴持續融資以維持研發與市場拓展。其自身構建雲服務、系統集成、機器人解決方案生態仍需重金支持。

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逐際動力、眾擎)仍處於研發或試產階段,商業化路徑仍不清晰,其明星產品鍛造全球跟風點,但客單量極低,市場反饋微弱。

簡言之,通用能力講得越多,場景匹配和訂單越少;落地需求越明確,單台價格越容易回本。

越像人,越困局——

「擬人」是一種倒退?

宇樹春晚曝光以后,將機器人演技拉滿,但是它是所有人形里做得最好的,每年賣幾萬台。

國內新一代類人形公司如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具備結構靈活、人形外觀,但仍未量產,投資人正在燒錢賭未來

優必選的Walker S,一度是國內人形機器人技術的象徵。

它可以行走、開門、搬運、跳舞,自己下樓梯,甚至上了多次央視春晚的舞臺。2023年,它代表港股上市企業親自敲鑼

它幾乎什麼都能做,除了真正賣得出去。

優必選的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2021-2023年合計只賣出了10台,累計收入5980萬元,而優必選2024年交付的人形機器人也只有10台,收入約3500萬元。

你可能會問:那賣它宣佈賣出的幾十萬臺機器人是什麼?主要是面向教育、展示或定製場景的小型產品,單價低、毛利薄,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根本無法支撐鉅額研發開支。

Walker的問題,幾乎是所有人形機器人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讓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但我們找不到讓它像人有用的地方。

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比如護理、巡邏、安保、物流,反而對像人沒有興趣。掃地機器人不需要雙腿,機械臂不需要情緒,倉儲搬運也不關心你能不能跳舞,博物館配備那麼多隨走隨聽講解器也比買一臺人形機器人講解員便宜。

越像人,越貴;越貴,越沒用。

於是,這些機器人成爲了媒體展館的表演嘉賓,成了融資PPT上的流量明星,卻始終沒有真正走入生產線、醫院、社區。

優必選上市時市值一度高達1400億港元,而上市后4個月,其大股東騰訊減持10.34億港元套現,民銀資本更是直接清倉。爲了維持運營,優必選IPO一年內不得不連續配售新股再融資。

優必選近幾年未能盈利,2024年淨虧損11.24億元。近年營收雖然保持一定的增長,(20207.4億元增至2023年的10.56億元),但受制於高昂的研發和市場開拓成本,淨虧損額一度不降反增。2020-2023年,優必選的虧損分別為7.07億、9.18億、9.87億、12.66億元,逐年遞增。

你可以説Walker是一臺偉大的技術產品,但你也必須承認,它目前更像是一臺被高估的工業藝術品。

擬人設計是抓眼球的方法,但不是賣產品的邏輯。現實場景中,誰在意機器人能不能握手?人們更關心它能不能把奶茶送到客房,能不能幫老人起牀,能不能精準完成醫學手術——這些東西不是漂亮的外形,而是穩定的功能。

相比之下,協作臂、送餐機器人、智能輸送系統更務實。它們已經逐步進入工廠、醫院、餐廳、物業,而不是展覽館或媒體活動現場。

因此,在具身智能背景下,人形機器人成爲了一個話題導流器,而非主流價值的載體。資本會議室中熱烈討論其視覺效果,但工廠車間依舊根據以往低成本、高穩定的路徑採購適配類型的機器人。

「人形夢」中美分岔:

一邊在炒概念,一邊在搞收購

中國在相信未來,美國在搞收購,這在機器人行業尤為明顯。

中國這波機器人IPO潮,本質是政策+資本催生的講故事盛宴:地方政府密集出臺扶持政策,港股為虧損企業開閘,融資通道暢通,市場熱衷炒作通用智能終極形態,企業競相講述AGI、具身智能等概念。

美國資本市場則更重已有的商業模型:波士頓動力被現代收購、Kiva被亞馬遜整合、優傲協作機器人歸入泰瑞達(Teradyne)旗下,Figure AI等明星公司融資多來自微軟、亞馬遜等巨頭戰略投資——他們更依賴產業協同而非資本市場的自由搏擊

中美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各有側重:中國強在硬件製造與完整供應鏈,但控制器、精密減速器等高端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賴進口,國產化正在推進;美國領先於AI算法與軟件生態,靠巨頭+風投築技術壁壘,卻在機器人本體制造及零部件上對外依存度高。

巨頭佈局上,特斯拉2021年啟動Optimus研發,複用電動車供應鏈與Autopilot視覺AI,靠汽車利潤反哺;小米2022年推出人形及四足機器人,從消費電子延伸至該領域,計劃接入智能家居生態,已投入上億元攻關核心技術。

巨頭入場加速行業分化:技術紮實、場景明確的企業有望存活,靠概念融資的中小公司可能被淘汰——畢竟,用賣車的錢補貼VC的錢,耐力截然不同。而中國資本市場的造夢與美國的買現成,仍將持續分野。

泡沫之后,纔是方向

對於遞表企業來説,真正的壓力在上市之后。機器人公司都在資本市場談願景,但在進入招股書解讀與財報分析之后,機構和市場更關心的是利潤率、應收賬款、客户續約率和產品穩定度。若上市后數季不見盈利或未觸及盈虧平衡點,股價會迅速被資金出逃拉低。

優必選、逐際動力等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公司,若仍無法形成批量交付,則無論融資了多少輪,都只能是拖着時間換取下一個融資窗口。

整體來看,消費級機器人告訴我們:先賺錢,再談平臺。其中,石頭科技、科沃斯等掃地機企業有穩定消費羣體、明確商業鏈條與生態體系。

通用協作、配送、醫療型機器人告訴我們:只要訂單可以追溯、場景能夠閉環,融資與盈利可以互為支撐。越疆科技、雲跡科技等企業體現了具身智能在標準場景中的落地潛力。

類人形機器人研究加載器則告訴我們:這個領域仍需耐心,要更清醒地看待當前狀態與量產的距離。若未來我們真的突破通用智能(AGI),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主力終端。

我們無法全盤否定人形機器人的價值。

類人機器人依然是人類對通用自動化的最高想象。它們未來可能出現在養老護理、警務巡邏、危險作業等場景中。它們可能是AGI時代的身體終端,也可能成為替代勞動力人口老齡化的關鍵。

但最重要的還是節奏。

現在不少人形機器人公司,拿着20年才能蓋完的大樓圖紙,卻想用2年完工封頂,把藍圖當成現房賣。錢在燒,樓沒起——它們最大的對手從來不是技術,而是時間。

現在的情況是:越像人,越沒用。越不像人,越能用。

未來如果Walker們能活下來,他們會感謝今天做掃地機的兄弟們——正是他們用最土的辦法、最小的場景,一點點把機器人從表演臺上拉下來,送進了家庭,工廠,醫院。

科技的盡頭,從來不是表演,而是融入日常。

結語

2025年也許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資本爆發的元年,但它未必是應用爆發的那年。

如果人形機器人真的如預期那樣偉大,它不該只在發佈會和電視節目里亮相,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走進車間的油污中、工地的塵土里、搶險的志願者身旁——去扛那些人們不願碰的髒活,頂那些人們扛不住的累活,接那些人們難下手的險活。

我們願意給技術成長的時間,但別讓這份等待,最終只換來一個被反覆包裝、卻從未落地的故事。

都説未來已來,但未來永遠在路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