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4 21:18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香港8月4日電(記者林迎楠) 2025年前7月,香港交易所新股市場持續活躍。IPO市場火熱的同時,恆生指數與恆生科技指數反彈強勁,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港股交投活躍度重返全球前列。受益於活躍的資本市場,很多行業也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券商中介業務持續向好
2025年年初以來,香港交易所證券市場日均成交額超過2400億港元,較2000年的130億港元增長超17倍,衍生產品市場方面,今年年初以來的日均成交量達176萬張合約,遠多於2000年的37500張。
畢馬威最新發表的《中國內地與香港IPO市場2025年度中期回顧》指出,連同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在內,A+H上市項目佔香港上半年總集資額超七成。加上目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請數已達超過二百個的歷史高位,預期香港IPO市場的強勁勢頭將持續至2025年下半年。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潔鏇表示,作為全球最活躍的新股集資市場之一,香港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吸引了各行各業的發行人在此上市。這些新股的發行規模越來越大,也吸引了日漸多元化的國際投資者參與認購。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户部聯席主管李鎮國預計,今年香港IPO募資總額將超過2000億元。
隨着IPO數量和規模激增,為上市公司提供承銷保薦、法律、審計等業務的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業務量也隨之上漲。
據中金公司介紹,2025年1-7月,中金公司保薦16單港股IPO,承銷規模達35億美元,排名第一;港股IPO前五大項目中金公司保薦三單,市場份額60%,排名第一。
華泰證券在2025年上半年保薦港股IPO項目發行上市有9單,全市場排名第二位,其中標杆項目包括三花智控、南山鋁業國際、恆瑞醫藥、布魯可等。
「我們對港股市場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許佳表示,今年以來市場的回暖,特別是IPO市場的回暖有多重因素的支撐,包括資金的迴流(國際資金和南下資金都有貢獻)、DeepSeek Moment等外部事件所帶來的市場情緒的改善、在監管的支持下很多優質內地企業來香港成功上市且這些新股發行有賺錢效應等。
許佳也提到,目前恆生指數的估值水平依然遠遠低於美股市場,也低於恆生指數歷史上的平均水平;此外對歐美等外資資金的進一步迴流還報有期待。
生物醫藥企業加速成長
今年5月6日,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以 18C、18A為特專科技公司與生物科技企業開通上市「快車道」, 智庫研究員宇文認為,「科企專線」有效降低了創新企業的上市門檻,強化了香港作為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的吸引力。
畢馬威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也指出,香港資本市場近年更趨多元化,吸引大量高科技及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成為本地IPO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
據港交所披露信息統計,截至8月4日,共有13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港交所上市,且仍有4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不僅數量上已超過去年全年的12家,募資規模也同樣亮眼。據統計,截至8月4日,醫藥生物行業實際募資金額超198億港元。
5月港股上市的恆瑞醫藥,是近五年港股醫藥板塊最大IPO。其2025年一季度財報數據也頗為亮眼,營業收入達72.06億元,同比增長20.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74億元,同比增長36.90%。而一季度研發費用達15.33億元,同比增長25.66%。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研發投入已達460億元。
藥明康德近日也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2025年上半年實現總營業收入207.99億元,同比增長20.6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5.61億元,同比增長101.92%。藥明康德管理層表示,公司半年報業績超預期,得益於臨牀后期和商業化大項目增長帶來的盈利增長。
此外,藥明康德還上調了全年業績預期,將公司整體收入從原來預期的415億元-430億元上調至425億元-435億元。
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楊翠麗指出,香港是亞洲的重要金融和資本市場,同時也是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之一。目前有超過約300家生物科技相關公司,香港特區政府也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為生物科技研究項目提供資助。截至2024年12月,創新及科技基金共批出893個與生物科技相關的研究項目,資助總額達18.6億港元。
有分析師認為,下半年醫療健康企業IPO有望延續上半年的勢頭,近40家赴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將有助香港於下半年鞏固其全球IPO市場領先地位。
香港樓市投資逐步升溫
今年以來,恆生指數累升超兩成,近期更突破25000點,創近三年半高位。相比之下,香港二手樓價仍跌約1%,表現相對滯后。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指出,隨着股市上升帶動財富效應,不少投資者資產賬面增值,能夠增加消費和投資意願。他認為,部分投資者開始考慮將資金由波動較高的股市,轉投較穩定的實物資產如物業,以分散風險並鎖定回報,進一步推動樓市升溫。
香港金融管理局日前公佈,今年二季度末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為37806件,從一季度40741件的近22年高位回落,按季減少7%,創近一年新低。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認為,負資產持續減少,與近月樓市回暖密切相關。
隨着銀行拆息回落至3%以下,供樓負擔減輕,加上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全面撤辣,各類人才來港,釋放本地剛性需求及非本地買家潛力。布少明指出,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全面撤銷所有樓市辣招之后,資金入市步伐顯著加快,特別是內地資金頻頻入市。
香港特區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6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同比上升0.03%,連升三個月。樓價回升,近月一手交投表現高漲。據統計,7月全月交投又重返「2字」關口。7月全月成交近2025件,較上月提升33%;今年前七個月,一手成交量達1.1339萬件,相當於去年全年超過七成。
新盤市場資金迴流,其中不乏投資者。根據中原地產最新統計,上半年以公司名義登記的私人住宅買賣近1600件,較去年同期提升超一倍。由於公司名義買賣通常與投資用途相關,因此該數據也被視為反映投資者入市情況的一項指標。
此外,二手市場也逐漸回暖,據中原地產介紹,此前來自二手市場的租及買賣件數都有近15%的增長。陳永傑認為,若本地經濟穩步復甦,預期二手樓價有望於下半年止跌回穩,甚至出現輕微反彈,逐步收窄與股市表現的差距,未來不排除迎來新一輪「股樓雙升」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