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宇樹科技的資本盛宴都有誰上桌了?商業化落地纔是當務之急?

2025-08-04 16:2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翠鳥資本

|翠鳥資本

2025529日,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宇樹科技」)宣佈更名為「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一股份制改造動作被業內解讀為上市前的關鍵鋪墊。僅僅50天后,公司於718日在浙江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標誌着其資本化進程全面提速。

對於宇樹科技而言,當前的困境也比較清晰,核心就在於困於商業化落地對於投資者而言,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宇樹的盈利根基是否足夠穩固?

王興興股權佔比34.76%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在2025年春晚上憑藉會扭秧歌、轉手絹的人形機器人H1「福兮」火遍全國,其佔據全球69.75%市場份額的四足機器狗更是奠定了行業地位。

而另一款人形機器人G1更是創造了商業奇蹟:年初以9.9萬元起售仍一機難求,即便在二手市場,原價近10萬元的G1如今打折至五六萬元,也仍然是不少科技愛好者追逐的對象。

而作為宇樹「基本盤」的四足機器人,正以「低成本高性能」策略橫掃市場。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年銷量達2.37萬台,佔據全球69.75%的市場份額。

據輔導備案文件披露,創始人王興興通過直接持股23.8216%和間接控制上海宇翼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現更名為天津宇樹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10.9414%股權,合計掌握公司34.763%表決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20168月,宇樹科技成立,首獲個人投資者尹方鳴200萬元天使投資,佔股20%。這位智能教育機器人行業資深人士的注資,成為企業萌芽期的關鍵助力。2017年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牽頭組織融資路演,雖因產品演示故障遭遇冷遇,但次年獲得變量資本領投的首筆機構融資,何小鵬旗下賓闔投資現身其中。

2020年宇樹科技迎來融資的重要轉折,紅杉中國連續兩輪注資,祥峰投資、初心資本相繼加入。Pre-A+輪融資后,公司估值突破億元門檻。2021年順為資本領投A輪,Go1機器人全球預售數據亮眼。2022B輪融資引入海克斯康等產業資本,四足機器人Go1銷量突破萬臺大關。

20242月,完成近10億元B2輪融資,美團戰略入股開啟產業協同。隨后C輪融資引入中國移動、騰訊、阿里等巨頭,估值半年內從80億飆升至120億元。在C輪正式交割后僅過去不到一個月, 3 日,首程控股公告稱,旗下首程資本所管理的北京機器人基金已追加投資宇樹科技,據 IT 桔子數據顯示,此時宇樹科技投后估值達到 130 億元 。

據天眼查最新股權結構顯示,宇樹科技股東達39家,其中除王興興直接及間接持股34.487%外,美團系合計持股10.4%成最大外部股東,紅杉中國(7.13%)、中信證券(4.77%)、經緯創投(4.62%)等機構分列其后。

資本與技術面臨雙重考驗

2025年的機器人行業,正上演着一場資本與技術的雙重狂歡。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截至329日,年內機器人賽道已發生102起融資事件,遠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融資超20起,較去年同期翻倍增長。這場熱潮不僅在融資端沸騰,更在資本市場掀起上市浪潮——智元機器人擬以21億元收購上緯新材控股權、極智嘉以27億港元登陸港股創AMR倉儲機器人最大IPO、樂動機器人等十余家產業鏈企業排隊遞表,就連已上市的埃斯頓兆威機電也啟動「A+H」計劃。

  整個行業彷彿被按下了加速鍵,「下一個時代風口」的標籤,正被資本與創業者們爭相貼在機器人身上。

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公司年度營收已突破10億元,且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保持盈利。當行業普遍陷入「燒錢換市場」的困局時,宇樹卻憑藉四足機器人業務69.75%的全球市佔率,將產品均價4.5萬元的Go系列做成了「現金奶牛」。

  但熱鬧的另一面,是宇樹盈利神話正面臨雙重考驗。

外部,行業新晉玩家的融資風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77日星動紀元完成近5億元A輪,78日雲深處、它石智航、小雨智造同日宣佈1億至1.22億美元融資,79日星海圖兩輪超1億美元融資落地,721日千尋智能、眾擎機器人、逐際動力同步官宣超16億元融資。僅2025年前7個月,中國機器人行業融資額已超300億元,發生158起投融資事件,遠超2024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速高達400%

紅杉、高瓴、源碼等頂級VC與騰訊、美團、小米等產業巨頭集體入場,連稍晚佈局的京東也通過千尋智能等三起投資緊急「補課」,資本密集度空前。

  更關鍵的是,行業共識與資本熱情正在推高競爭門檻。

當宇樹以4.5萬元的均價佔據全球六成市場時,新玩家正試圖用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打破其優勢:智元機器人加速人形機器人量產,雲深處聚焦工業級四足機器人場景,逐際動力研發雙足行走新技術……這些對手不僅帶着資本彈藥,更帶着差異化的技術路線,隨時可能分流宇樹的基本盤。

  這就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宇樹的盈利根基是否足夠穩固?

困於商業化落地

神話如何延續?

近期有媒體曝出,在閒魚等二手交易平臺上,曾一度被黃牛炒至原價兩倍的宇樹人形機器人G1,如今售價普遍跌至5萬元區間,部分賣家甚至打出「千元租用」的廣告。宇樹人形機器人G1的價格軌跡正勾勒出行業真實的温度:從一機難求到折價甩賣的反差,折射出人形機器人行業尷尬的現實——消費者新鮮感消退后,產品價值尚未得到市場驗證。

  而針對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技術可靠性的質疑聲也持續不斷。

今年4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宇樹G1在出發30秒內即因重心失衡摔倒的畫面被全程直播。儘管賽事主辦方未公佈具體故障原因,宇樹科技隨后發佈聲明稱「系第三方操作團隊調試失誤」,但有專業人士指出,雙足機器人在非結構化地面的平衡控制,仍是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點,G1的表現並未超出行業平均水平。

  更值得關注的是安全信任危機的爆發。

20253月,網絡安全研究機構HackPWN披露Go1機器狗存在第三方雲隧道服務漏洞:攻擊者可通過非法獲取的管理密鑰,遠程修改設備程序並竊取視頻流數據。宇樹科技雖在324日緊急更換密鑰、329日關閉相關服務,但此次事件暴露的供應鏈安全管理漏洞也為行業敲響警鍾——當機器人開始滲透家庭場景,安全防護能力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准入門檻。

在特斯拉Optimus量產進入倒計時、小米CyberOne正式開放預售的行業震盪期,宇樹的盈利神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既要守住四足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基本盤,又要在人形機器人新賽道上講出可持續的商業故事,這絕非易事。

  對於宇樹而言,此刻的上市衝動或許夾雜着對行業變局的焦慮,曾經的藍海正在迅速染紅。但真正的行業領軍者,不該是被資本催熟的「温室花朵」,而應是經得起市場摔打的「參天巨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