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4 07:01
仲夏時節,一座座橋塔聳入雲霄,中國鐵建大橋局承建的武松高速觀音寺長江大橋、寧波舟山港六橫公路青龍門特大橋、成都東西軸線沱江大橋等特種橋樑工程,先后迎來主塔封頂關鍵節點。與之交相輝映的是企業經營領域的亮眼成績:今年上半年,中國鐵建大橋局新籤合同額跨越式增長。成績的背后,是企業緊扣振興橋樑品牌核心使命、錨定建設現代化橋樑產業集團目標,以戰略為引領、改革為驅動、管理為基石、協同為紐帶,精心繪就的經營突破全景藍圖。
戰略引領
「一核三維」擘畫新格局
從西北、西南地區為代表的大型「山橋」,到長江、珠江、黃河為代表的「江橋」,再到平潭海峽、舟山連島為代表的「海橋」,一路行來的每一次突破,都標註着「鐵建橋樑品牌振興」的堅定步伐。
作為行業少有的全產業鏈服務商,中國鐵建大橋局不斷鞏固橋樑產業鏈「鏈長」核心地位,持續做實做強科學研究、規劃設計、工程建造、裝備研發、工業製造、運營服務「六位一體」全產業鏈佈局,構建了覆蓋橋樑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自主研發的「滄龍號」1250噸輪胎式搬梁機創造「中國最大」新紀錄;打造包含世界樁架最高打樁船在內的「八型九船」大型專業化橋樑施工「艦隊」;建設中國鐵建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基地靖江重工;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天津市裝配式橋樑智能建造重點實驗室等在內的13個高端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小拼圖」不斷繪出鏈長「大圖景」。近三年來,斬獲包括拉美地區最大的跨海斜拉橋——巴西薩爾瓦多-伊塔帕里卡跨海大橋在內的27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標誌性橋樑工程,「鐵建大橋」品牌越擦越亮。
依託全產業鏈基礎,該公司謀定而后動,整合子分公司優勢資源,戰略性成立水利水電、城市管網、橋樑運維三個專業經營性事業部,通過專班推進、政策匹配,面向16個戰新賽道「揭榜掛帥」,有效承接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的新需求,有力推動「連水、融城、促新」三維聯動格局不斷拓展。
改革驅動
「三精管理」激活新效能
作為中國鐵建系統內率先探索「簡化區域指揮部架構」的單位,自2022年以來經營網絡持續拓展,目前已覆蓋全國322個縣級行政區,縣級市場累計承攬項目600余項,合同額超1500億元。「做強省份、深耕地市、輻射縣區、振興鄉村」的經營戰略不斷積澱。
面對經濟增長新常態的挑戰,中國鐵建大橋局以「三精管理」——精簡機構、精英經營、精細考覈為引擎,驅動經營肌體煥發新活力。將市場體量較小的10個省級經營分公司併入三級公司管理,實現機構層級動態調整,推動資源向潛力區域傾斜;旗幟鮮明踐行「精英搞經營」,通過人均指標、崗位指標「雙控」,公開競聘規範崗位設置,細化職責分工,鍛造了一支能征善戰、專業精干的經營團隊;全面推行360度全方位考覈評價機制,嚴格落實「一人一表」,以精細化管理倒逼經營能力系統性提升……今年以來,直管省級經營分公司承攬合同額佔比達87%,有預付款或過程付款比例不低於80%的項目合同額佔比大幅提升,主陣地優勢日益鞏固。
管理築基
「三關把控」築牢新防線
「風險可控、虧損不投」,這八個字是刻在經營人員心頭的鐵律。今年年初,中蒙跨境鐵路項目經過多輪艱苦的合同談判,團隊成功將固定總價合同變更為可調單價合同,風險大幅降低。經營團隊通過嚴格執行標前「一定」「三預控」機制、標書「三級複覈」制度,並積極參與合同談判等工作,形成了信息共享、快速決策、高效執行的閉環管理機制。上半年,該公司共組織10億元以上項目集中編標51項,中標19項,將風險化解於未萌,將優勢確立在起點。
同時,該公司全面推行標前收益承諾責任書籤字制度,將合規審查作為投標前置流程,切實做到了「合同不落地、經營不收兵」。為打破經營人員「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惰性,推動制度要求不折不扣落地,公司創新性地開展貫穿全年的經營專項勞動競賽,營造出「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此驅動下,26家省級經營機構承攬額齊頭並進,其中15家圓滿達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階段性目標。
協同賦能
「三維聯動」開拓新空間
「一盤棋」思維,在內部協同體系中得到生動詮釋。「省級公司搭台引領、三級公司深耕細作」的緊密聯動格局,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產生「1+1>2」的聚合效應。海外事業部與海外公司協同推進「做平臺、抓承攬、強商務」的國際化經營策略,有效克服資源分散挑戰,海外市場拓展步履堅實。
「發揮科技研發和先進技術優勢,大力推動重大項目技術經營工作流程標準化、規範化,從技術層面展現專業和品牌,提升項目中標質量和中標概率。」中國鐵建大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廣州萬龍大橋、宜涪鐵路等項目競標過程中,充分發揮技術協同機制,以業內領先的定製化技術解決方案與成套施工裝備為支撐,實現了從「拼價格」向「比價值」的關鍵轉變。
在全鏈條協同生態上,該公司通過突破傳統的甲乙方思維定式,積極探索通過資源互換等方式,聯合環科院、中諮公司等科研院所、諮詢機構,以協助開展前期研究、立項審批、項目融資、技術服務為突破口,成功運作重大項目7個,合同額76億元,實現了從「競爭者」到「賦能者」和「共建者」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