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麻六記再翻車,都是代工廠的鍋?

2025-08-04 11:24

原標題:麻六記再翻車,都是代工廠的鍋? 來源:DoNews

那個曾經在直播間呼風喚雨的酸辣粉品牌「麻六記」,又一次翻車了。

就在最近,有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自己在開市客購買的麻六記酸辣粉粉餅出現發黴狀況,開市客第 一時間進行退賠和下架處理。麻六記官方也發佈了道歉信,只是在這背后作為酸辣粉產品代工廠的白家阿寬,也被這場風波推到臺前。

官方信息顯示,白家阿寬成立於2016年12月,除了給麻六記、李子柒等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務外,還推出過紅油麪皮這一爆款單品。對於此次的酸辣粉風波,白家阿寬官方表示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批次的產品,會進行召回並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提供經濟補償。

無論是提供代工服務的白家阿寬又或者是直面消費者的麻六記們,都不止一次在類似的問題上發生過翻車案例。如今隨着公眾對於食安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長期居於幕后、市場佔有率並不高的白家阿寬,該如何才能重拾消費者信任呢?

麻六記酸辣粉,又翻車了

近日,有消費者投訴自己前幾天在深圳開市客門店所購買的一箱麻六記酸辣粉中,打開包裝發現粉餅明顯發黴且伴隨着一股刺鼻味道。問題發酵后,雖然開市客門店第 一時間進行了退款處理,只不過食品安全問題從來不是小事,隨着更多地區的消費者接連投訴,開市客對該系列產品進行了下架處理。

常規情況下,發生食安問題需要品牌方進行后續的賠償和整改,麻六記也發佈了致歉聲明。不過此次的酸辣粉發黴風波,卻將兩個品牌都推向了風口浪尖。

其一自然是翻車的主角「麻六記」,作為一家連鎖餐飲品牌,麻六記主打年輕消費者更喜歡的川味餐飲。爲了能夠突破場景和地域的限制,麻六記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架預製菜等產品,酸辣粉就是其中表現極其亮眼的爆款。

2022年底,通過在直播間大肆宣揚汪小菲和前妻大S的「愛恨情仇」,張蘭一邊八卦一邊帶貨酸辣粉,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湧入。據蟬媽媽數據顯示,僅2022年11月21日和22日這兩天,麻六記酸辣粉的銷售額就突破了500萬元。此后在瘋狂的直播場次加持下,張蘭直播間銷售額與日俱增,酸辣粉更是維持在數千萬級別的營收。

需要注意的是,麻六記從切入速食食品賽道開始,一直走的都是輕資產的代工模式。對麻六記而言,白家阿寬就是其最核心的供應商。

結合白家阿寬此前所披露的上市申請書顯示,2022年之前麻六記從未出現在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名單中,2022年當年便一躍成為公司的第 一大客户,2022年麻六記向白家阿寬採購的金額為5034.5萬,2023年更是提升到1.74億,同比增長245.7%。

也就是説,麻六記酸辣粉發黴更進一步的責任方恐怕在代工廠白家阿寬。

根據白家阿寬所發佈的官方聲明表示,公司代工的麻六記酸辣粉發生問題主要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和18日兩個批次,原因在於生產過程中消殺環節存在不足,導致部分產品受環境污染,進而發生黴變。公司官方正式啟動召回,並按相關規定提供經濟補償,后續會以更高標準管控生產環節。

不可否認,在沒有釀成重大事故的前提下,白家阿寬的處理措施已經相當及時。只是這並不意味着作為品牌方的麻六記就完全沒有責任,尤其當產品發生問題時,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更直接的關聯實際是品牌方。

事實上,雖然在速食食品賽道的銷量相當驚人,只不過圍繞在麻六記酸辣粉身邊的食品安全問題似乎從未停歇。除了最近的發黴事件,早在2023年315期間麻六記酸辣粉就應添加木薯粉和蕨根粉等被點名,黑貓投訴平臺上近200條有關麻六記的投訴中,大多都是因為食品安全等問題。

代工巨頭,不甘居於幕后

少有人知道的是,此次風波的主角之一白家阿寬是國內方便速食領域絕 對的隱形巨頭。

公開資料顯示,白家阿寬成立於2016年12月,發展初期主要為李子柒、麻六記、三隻松鼠和百草味等提供代工服務,產品覆蓋方便麪、米粉、等六大品類。

憑藉自身成熟的代工體系等,白家阿寬的熱度水漲船高。2019~2020年底公司先后完成三輪融資,其中不乏有高瓴、茅臺建信等知名投資機構。

2020年白家阿寬迎來高光時刻,在抖音等新興電商平臺及宅經濟的助推下拿到了11.1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75.89%;歸母淨利潤為7626.5萬,同比暴漲222.49%。

因不滿足於只做知名品牌背后的代工廠,白家阿寬也在同步推出自主品牌如「阿寬」和「白家陳記」等。

2020年1月結合天貓平臺所發佈的數據,阿寬旗艦店總銷售額超過1700萬元,速食品類中僅次於統一和李子柒等品牌。與此同時白家阿寬的紅油麪皮等爆款單品還頻繁進入李佳琦、羅永浩的頭部主播的直播間,年銷量超過2億份,一時間可謂風頭無兩。

原本以為2020年只是白家阿寬爆發過程中的起步階段,沒想到下坡路會來得如此之快。數據顯示,2021~2024年間白家阿寬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14億、12.46億、13.03億和13.64億元,同比增速為9.40%、2.64%、4.54%、4.72%;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59億、0.69億、0.5億和0.47億,增速為-22.68%、16.71%、-26.80%、-6.79%,營收和淨利潤表現原地踏步甚至出現明顯下滑。

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在於公司高度依賴的代工業務。

這種方式能夠幫助自身在營收端屢創新高,只是在利潤率方面不見得能夠保證,2023年白家阿寬毛利率為26.88%,2024年提升至28.18%,在同行業競爭對手中仍然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換句話説,相較於賺的盆滿缽滿的網紅品牌,白家阿寬做的是一門「彎腰撿鋼蹦」的生意。

或許是爲了進一步提升自身「獨立行走」的能力,白家阿寬早在2020年就曾啟動上市輔導衝刺深交所,到2023年公司又主動撤回了申請。除股權等相關問題,食品安全隱患始終是橫亙在白家阿寬面前的一座大山。

事實上,早在2022年就有消費者多次投訴白家阿寬的部分產品包裝內有異物、發黴等,如今有因為代工麻六記發生了翻車案例。

速食紅海,阿寬前路何方?

對食品行業來説,安全問題始終是不可動搖的底線。這次酸辣粉翻車事件無疑將白家阿寬推上了風口浪尖,那麼接下來在整個速食食品市場,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從根本上挽回消費者的信任呢?

首先來看整個方便食品市場,據艾媒諮詢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方便食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6736億,尤其隨着預製菜品類的崛起,預計到2026年這一規模將可能突破萬億大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方便食品市場仍然有着不錯的發展前景。

圖源:艾媒諮詢 圖源:艾媒諮詢

只是對目前的白家阿寬而言究竟能夠分走多大的蛋糕,短時間內還不好説,畢竟行業內還有統一、康師傅等傳統食品巨頭。以2024年財報為例,統一的方便麪業務營收為98.49億,同比增長2.6%;康師傅整體營收超過800億,其中方便麪業務為284.14億,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35.2%。

反觀白家阿寬,早在2021年時,其方便食品銷售額在行業內的市場佔有率僅為2.1%。雖然經過了幾年的迅猛發展,其2024年的營收也只有13.64億,和行業巨頭們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對消費品牌而言,要麼通過產品創新走差異化路線,要麼能夠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至少對年輕消費羣體來説也能買單。只是就目前來看,白家阿寬的優勢略顯不足。

首先來看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結合白家阿寬此前所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間,公司的研發費用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0.41%、0.59%、0.44%和0.59%。截止到2021年底,公司在職員工總人數為1805人,研發人員只有34人,佔比不足2%,作為對比同一時期的銷售人員佔比超過20%。

一味靠給知名品牌代工,而非在產品研發端持續發力,最終帶來的結果只能是為外界所掣肘。

其次再來看營銷渠道方面,和統一、康師傅有着龐大的線下經銷體系及數萬家經銷商不同,白家阿寬的營銷高度依賴天貓、抖音等電商平臺。如果線上流量資源的傾斜度發生轉變,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白家阿寬的實際市場表現。

爲了能夠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私域流量,白家阿寬一方面在各大高校舉辦活動、狂刷存在感,另一方面贊助湖南衞視的綜藝節目《嘿!好樣的》,通過打廣告試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除此之外,白家阿寬還試圖逐步拓展海外市場,截止到目前旗下多款方便速食產品已經成功進入英美、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據瞭解,2024年1~10月白家阿寬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50%。

無論是給知名品牌代工,又或者是通過各項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對處在消費賽道的白家阿寬而言,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產品來説話。

如公司在2023年推出的土豆泥泥面,上市首月銷量就突破了1000萬,據尚普諮詢所調研的數據,2023年10月到2024年4月土豆泥泥面的銷售額為7179.6萬,排名全 網 第 一。

在這個競爭一片紅海的速食賽道,白家阿寬想要持續留在牌桌上,能做的唯有如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