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銀河汽車&電子】公司深度丨小米集團-W (1810.HK):技術與生態優勢加持,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

2025-08-04 07: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報告導讀】

1. SU7&YU7上市即爆款,奠定高端品牌龍頭地位

2. 引領高端純電市場擴容,在技術與生態競爭優勢下實現產品爆款的誕生

3.預計2025年銷量40萬輛,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

SU7&YU7上市即爆款,奠定高端品牌龍頭地位:2021年3月公司官宣進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經過3年打磨,首款產品SU7於2024年3月正式上市,實現上市即爆款,上市24小時大定88898台,一舉打響公司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品牌聲譽。在完成爬產后,2025年H1小米SU7銷售15.6萬輛,國內B+級純電轎車市場市佔率躍升至24.8%,領先第二名(Model 3)10.2pct,站穩榜首。第二款產品YU7再創訂單佳績,2025年6月上市,開售18個小時鎖單突破24萬輛,奠定公司高端市場龍頭地位。得益於SU7熱銷,公司汽車業務收入與毛利率逐季提升,虧損逐季收窄,2025年Q1公司汽車業務收入環比增長11.3%至185.8億元,毛利率環比增長2.7pct至23.2%,虧損收窄至5億元,預計2025年Q3-Q4實現扭虧為盈。

引領高端純電市場擴容,在技術與生態競爭優勢下實現產品爆款的誕生:市場:引領20-30萬純電市場擴容,良好市場競爭格局奠定爆款基礎。SU7上市前20-30萬元價格帶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擴容速度較為緩慢,具備較大的擴容潛力,以SU7為代表的新產品供給帶動純電轎車市場擴容,YU7上市前高端純電SUV市場同樣具有較大的擴容潛力,YU7也有望帶動高端純電SUV市場擴容,同時,高端純電市場相對分散的競爭格局為公司新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進入環境,為公司產品成為爆款奠定基礎;技術:電動化與智能化能力並舉,產品硬實力出衆:電動化方面,與聯電、匯川聯合研發的V6s超級電機性能超越百萬級純電轎跑Model S與Taycan Turbo,自研V8s最高轉速創行業記錄,搭載V8s的SU7 Ultra原型車在紐伯格林北環賽道的首秀以6分46秒874的官方認證圈速成績成為全球最速四門車;智能化能力方面,公司2025年2月全量推送車位到車位導航功能,智能駕駛能力位居行業第一梯隊,產品硬實力出衆。生態: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帶來生態競爭優勢與用户基礎優勢。一方面,公司通過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打通人、車、家三大場景,帶來智慧生活體驗,形成生態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公司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了豐厚的用户基礎併成功實現向汽車產品引流,為公司產品成為爆款貢獻重要力量。

預計2025年銷量40萬輛,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我們預計SU7從2025年下半年起銷量進入穩態狀態,YU7在下半年進行產能爬升,全年公司汽車銷量有望達到40萬輛,在高端新能源市場市佔率進入第一梯隊(前六)。2026年起伴隨SU7、YU7銷量進入穩態狀態,公司增程產品崑崙系列有望繼續貢獻新增量,且新產品不斷提升的售價有望帶動公司汽車產品均價逐年提升。

1、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的風險;2、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3、智能化技術不及預期的風險;4、消費電子與互聯網業務發展不及預期的風險。

一、 SU7&YU7上市即爆款,   奠定高端品牌龍頭地位

(一)SU7上市即爆款,YU7接力再創訂單佳績,打響高端品牌市場聲譽

三年沉澱,SU7上市即爆款,一舉打響公司高端品牌聲譽,YU7再創訂單佳績,奠定公司高端品牌龍頭地位。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2013年前曾兩次拜訪特斯拉創始人併成為特斯拉首批車主,是全球電動車產品的首批「嚐鮮者」,並在我國新能源車發展早期參與蔚來、小鵬的融資,為公司進入新能源造車領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21年3月,在經過「75天+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以及2次正式董事會,公司董事會正式批准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預計投資額100億美元,雷軍在3月30日發佈會宣佈擔任電動汽車業務首席執行官,正式官宣進入造車領域。在3年的沉澱中,公司汽車業務順利完成團隊搭建與擴張、產能建設、技術研發與積累、產品測試、渠道建設等,首款產品SU7於2024年3月正式上市,憑藉極具競爭力的性價比、龐大的米粉羣體、出色的市場營銷等核心競爭力,SU7上市即爆款,上市4分鍾大定破1萬,7分鍾大定破2萬,27分鍾大定破5萬,24小時大定88898台,一舉打響公司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品牌聲譽,2024年SU7全年交付超13.5萬輛,超額完成目標。公司第二款產品YU7延續公司核心競爭優勢,再創訂單佳績,2025年6月上市,3分鍾大定突破20萬輛,開售18個小時鎖單突破24萬輛,奠定公司高端市場龍頭地位。

SU7站穩B+級純電轎車市場銷量榜首,YU7訂單表現遠超同期SU7,助力公司穩居國內高端新能源車品牌龍頭地位。據Marklines數據,2024年SU7全年銷售13.7萬輛,在國內B+級純電轎車市場市佔率為10.8%,落后第一名(Model 3)2.8pct,若僅考慮3-12月(SU7在3月正式上市),SU7市佔率為11.8%,落后第一名(Model 3)1.6pct,2024年SU7銷量主要受制於產能,在完成爬產后,2025年H1小米SU7銷售15.6萬輛,國內B+級純電轎車市場市佔率躍升至24.8%,領先第二名(Model 3)10.2pct,站穩榜首。在國內B+級純電市場,2025年H1小米SU7銷量僅落后於Model Y,市佔率為12.8%,較Model Y低1.3pct,小米YU7上市后訂單表現遠超SU7,預計將為公司銷量增長貢獻更強動能,助力公司穩居國內高端新能源車品牌龍頭地位。

小米汽車團隊由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掛帥、集團精英匯聚,並廣泛吸納汽車領域人才打造汽車業務精英管理團隊,為爆款產品打下堅實根基。公司官宣造車之日同步宣佈集團創始人雷軍擔任汽車業務總裁,展現造車決心,並匯聚集團精英任職汽車業務部管理團隊,同時廣泛吸納汽車領域資深人才,構建起負責包括產品、市場、供應鏈、智能化在內的核心環節精英管理團隊,為公司推出爆款產品打下堅實根基。

(二)汽車業務收入逐季提升,2025下半年扭虧為盈可期

汽車業務收入逐季提升,ASP穩中有升。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59.1億元,同比+35.0%,一方面受益於汽車業務收入的提升,2024年Q2-Q4公司汽車業務收入分別實現63.7億元/97.0億元/166.9億元,另一方面受益於家電、手機業務在政策驅動下的增長。2025年Q1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12.9億元,同比+47.1%,繼續保持高增態勢,其中汽車業務收入185.8億元,環比2024Q4增長11.3%,在整體汽車市場淡季下仍保持環比增長,得益於SU7充裕的在手訂單與強勁市場需求。單車均價方面,伴隨產能爬升完成,公司單車均價在2024年Q3/Q4穩定於24萬元左右,2025年Q1單車均價提升至24.5萬元,主要得益於SU7 Ultra的上市交付,預計伴隨YU7的量產交付,公司單車均價仍將繼續提升。

規模效應驅動淨利潤高速增長。2024年公司實現淨利潤(NON-GAAP)272.4億元,同比+41.3%,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226.1億元,同比+89.1%,2025年Q1公司實現淨利潤(NON-GAAP)106.8億元,同比+64.5%,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81.0億元,同比+49.7%,主要受益於收入高增帶來的規模效應下毛利率的增長與費用率的降低。

汽車業務虧損快速收窄,虧損率明顯好於頭部新勢力早期(2021年-2022年)。2024年Q2以來公司汽車業務虧損快速收窄,2024年全年公司汽車業務虧損62億元,2025年Q1公司汽車業務虧損僅5億元,得益於銷量持續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與毛利率提升。2024年公司汽車業務利潤率為-18.9%,2025年Q1利潤率上升至-2.7%,已明顯好於頭部新勢力小鵬、蔚來、零跑的產品上市初期(2021年-2022年),並好於特斯拉產品上市初期(2018年淨利率-5.0%,2019年淨利率-3.2%)公司創始人雷軍在投資者大會表示小米汽車業務預計在2025年Q3-Q4實現盈利,扭虧為盈速度將明顯領先於特斯拉與新勢力企業。

銷量持續增長帶來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逐季提升。2024年公司毛利率為20.9%,同比-0.3pct,2025年Q1公司毛利率為22.8%,同比+0.5pct,其中汽車業務毛利率23.2%,環比2024Q4增加2.7pct,自2024年Q3以來逐季提升,主要得益於銷量增長帶來的產能利用率提升,公司一期汽車工廠設計產能為15萬輛,按照Q1交付量計算,公司Q1產能利用率已達到202%。2024年公司淨利率為6.4%,同比-0.1pct,2025年Q1公司淨利率為9.8%,同比+4.3pct,得益於規模效應下毛利率的增長與費用率的降低。

汽車業務驅動研發費用保持增長,規模效益帶動期間費用率下降。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為240.5億元,同比+25.9%,研發費用率為6.6%,同比-0.5pct,2025年Q1公司研發費用為67.1億元,同比+30.1%,研發費用率為6.0%,同比-0.8pct,公司研發費用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投入。2024年公司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率分別為6.9%/1.5%/-1.0%,同比分別-0.2pct/-0.4pct/-0.3pct,2025年Q1公司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率分別為6.5%/1.4%/0.0%,同比分別-0.8pct/-0.6pct/+2.0pct,銷售、管理費用率均受益於公司收入規模的擴大而下降。

2025年Q1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轉正,投資活動現金流量穩定。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393.0億元,同比-4.9%,2025年Q1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45.1億元,較去年同期由負轉正,主要得益於利潤的增加。2024年公司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353.9億元,同比+0.6%,2025年Q1公司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99.2億元,同比-7.4%,較為穩定。

二、引領市場擴容,技術與生態優勢助力爆款誕生  

(一)市場:引領20-30萬純電市場擴容,良好市場競爭格局奠定爆款基礎

20-30萬元產品兼顧量與價,且在2024年Q1(小米SU7上市節點)前擴容緩慢,具備擴容潛力,SU7上市后市場規模快速擴張。20-30萬元價格帶產品能夠較好的兼顧銷量與價格,相比於30萬元以上市場,20-30萬元市場規模更大,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20-30萬元價格帶市場銷量為400.4萬輛,高於30-40萬元價格帶(349.5萬輛)和40萬元以上價格帶(154.0萬輛),相比於20萬元以下市場,20-30萬元價格帶產品均價更高,能夠為車企帶來更強的盈利能力。2024年Q1(小米SU7上市節點)前,20-30萬元市場規模增長較為滯后,具備較大的市場擴容潛力,2024年Q2起,受益於以SU7為代表的新品供給增多與以舊換新政策,20-30萬元價格帶市場規模迎來快速擴容,2024年Q2-Q4,20-30萬元價格帶市場銷量同比增長9.7%,領先於其他價格帶,2024年全年20-30萬元價格帶市場銷量同比增長5.8%,2025年H1 20-30萬元價格帶銷量同比增長20.6%,僅次於10萬元以下價格帶,市場擴容潛力為公司產品熱銷提供了先決條件。

20-30萬元價格帶新能源市場擴容潛力大,SU7上市后新能源產品需求穩步提升。20-30萬元新能源市場在2024Q1前具備擴容潛力大、新能源滲透率穩步提升的特點,相比於30-40萬元市場,20-30萬元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在2023年處於相對較低位置,滲透率提升空間更大,相比於其他價格帶市場,20-30萬元價格帶的新能源滲透率增長較為穩定,市場需求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較大的擴容潛力與穩步增長的產品需求為20-30萬元價格帶的新能源車提供了良好的銷量增長環境。

B+級轎車與SUV市場在公司產品上市節點EV滲透率均處於較低位置,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銷量增長空間,SU7成功帶動B+級轎車市場EV滲透率的快速上行。據Marklines數據,2024年Q1(SU7上市節點)B+級轎車市場的EV/PHEV滲透率分別為20.5%/12.8%,B+級SUV市場的EV/PHEV滲透率分別為22.7%/29.7%,轎車市場EV滲透率相對較低;2025年H1(YU7上市節點)B+級轎車市場的EV/PHEV滲透率分別為29.1%/11.0%,B+級SUV市場的EV/PHEV滲透率分別為23.7%/40.0%,SUV市場EV滲透率相對較低,在公司新品的上市節點,公司產品對應的細分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擴容潛力,為公司產品提供了更大的銷量增長空間,SU7成功帶動B+級轎車市場EV滲透率的快速上升,YU7的亮眼訂單表現也將有望帶動B+級SUV市場EV滲透率的上行。

B+級EV轎車與SUV市場競爭格局良好,奠定公司爆款基礎。據Marklines數據,2023年B+級EV轎車市場CR3/5/10分別為33.7%/49.0%/73.6%,低於其他中高端細分市場,B+級EV SUV市場競爭格局較為集中,但主要由於Model Y的壟斷地位,2023年Model Y在細分市場市佔率達到44.1%,其他車型銷量較為分散,伴隨新品供給的增多,B+級EV SUV市場競爭格局走向分散,2025年H1,B+級EV SUV市場CR3/5/10分別為41.2%/51.7%/71.1%。較為分散的市場競爭格局為公司新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進入環境,更少的市場爆款車型能夠減少新品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奠定了公司產品的爆款基礎。我們認為20-30萬元價格帶EV市場較大的擴容潛力與細分市場良好的競爭格局是公司產品SU7與YU7能夠成為市場爆款的外部先決條件,為公司產品銷量增長提供了更大的潛力,公司成功抓住市場擴容機遇,通過爆款產品成功帶動細分市場規模快速擴大。

(二)技術:電動化與智能化能力並舉,產品硬實力出衆

3年在汽車業務投入100億,正向研發摩德納技術架構全方位提升產品核心性能。2021-2023年,公司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投入超百億元,研發人員達到3400人,2022-2023年是公司專利申請量加速上升期,截止2024年4月10日,公司汽車相關專利申請總數達到1209項,其中自動駕駛、整車設計專利超過300項,合計佔比超過50%,基於完備的專利覆蓋與技術能力,公司正向研發了摩納哥技術架構,以底盤、驅動、能源、熱管理、電子電氣、AI等核心底層技術為底座,通過標準化體系研發實現了包括動力、能耗、操控、舒適、制動等在內的全方位核心性能的提升。

1、電動化:自研超級電機性能行業領先,800V高壓快充打破里程焦慮

自研V6s、V8s超級電機,性能行業領先。公司與聯電、匯川聯合研發的超級電機V6s,最高轉速達到21000rpm,超越百萬級豪華轎跑Model S與Taycan Turbo,首發量產搭載於SU7上,並在低温性能下明顯領先於Model 3,在2025年6月發佈的YU7上,V6s升級為V6s Plus,最高轉速提升至22000rpm,峰值扭矩提升至528N·m,峰值功率提升至288Kw,性能進一步升級,搭載V6s Plus的YU7零百加速僅3.23s,最高時速可達253km/h。公司自主研發的超級電機V8s首發量產搭載於SU7 Ultra上,最高轉速達到27200rpm,創行業記錄,帶來極致性能,SU7 Ultra零百加速僅1.97s,原型車在紐伯格林北環賽道的首秀以6分46秒874的官方認證圈速成績成為全球最速四門車。

800V高壓快充實現快速補能,打破里程焦慮。公司首款產品SU7的MAX版搭載了800V高壓快充平臺,YU7實現全系標配,最高電壓達到871V,可實現5分鍾補能220km、15分鍾補能510km,有效緩解純電用户里程焦慮。

2、智能化:智能化能力位居行業第一梯隊

智能駕駛迅速進入行業第一梯隊,下半年將升級XLA大模型。公司自官宣造車之日起就將智能化作為產品核心競爭力,全面自研底層算法BEV+Transformer+OCC佔用網絡,2024年3月小米SU7首發即全系標配高速NOA功能,2024年10月全量推送全國城市無圖NOA,2025年2月全量推送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HAD),可實現車位到車位導航,智能駕駛能力位居行業第一梯隊。2025年2月公司發佈端到端大模型,6月發佈的YU7以全系搭載1000萬Clips版本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預計下半年還將升級XLA模型,持續引領高階智駕行業發展。

YU7首創天際屏帶來全新駕乘體驗。公司在YU7上首創天際屏全景顯示,用三塊Mini LED屏幕將信息直接反射到前風擋下黑區,同時保持視野通透,視覺無遮擋。天際屏能夠將儀表、多媒體、地圖、時鍾、能耗五類信息卡片自由組合,帶來全新的駕乘體驗。

全棧自研智能底盤算法,提升駕駛舒適度與安全性。公司在SU7底盤系統上採用了閉式空氣彈簧+CDC阻尼可變減震器、全鋁前雙球節雙叉臂懸架+后連桿獨立五懸架等高端配置,全棧自研底盤控制算法,通過全維智能感知與全局協同控制提升駕駛舒適度和安全性,如路面狀態自適應降低17%衝擊感,提高41%平順性;彎道姿態自適應優化起步/制動的加速/減速仰頭角與疾速過彎的側傾橫版;空氣動力自適應調節電動尾翼、主動進氣格柵、空氣懸架、CDC減震器等。

3、安全:採用鎧甲籠式鋼鋁混合車身,車身扭轉強度位居行業前列。公司在SU7與YU7上採用了鎧甲籠式鋼鋁混合車身,SU7最高強度達到2000MPa,整車扭轉剛度達到51000N·m/deg,位居行業前列,超越眾多豪華品牌旗艦產品,YU7四門防撞梁採用2200MPa超強鋼,高強度鋼和鋁合金佔比超過90%。

SU7綜合產品性能斷代領先,性價比優勢十足。在與上市時期的競品以及改款后競品的對比中,SU7在動力、空間、續航、底盤、智能化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優勢,性價比優勢十足,綜合產品性能實現斷代領先,出衆的產品硬實力成為產品爆款的保障。

YU7綜合產品性能較競品領先,具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在與競品的對比中,YU7在動力、空間、續航、智能化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優勢,具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

(三)生態: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帶來生態競爭優勢與用户基礎優勢

人車家全生態實現硬件無縫連接、實時協同,形成生態競爭優勢。「人車家全生態」通過小米澎湃OS生態操作系統實現硬件的無縫連接、實時協同,打通人、車、家三大場景,形成生態競爭優勢,消費者通過購買公司汽車產品能夠實現生活體驗的提升,例如手車互聯優化導航、車機互聯、車門解鎖等體驗;在車上激活回家場景、在家激活用車場景等,生態協同能力成為公司區別於傳統車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積累了豐厚的終端設備用户基礎,成功向公司汽車產品引流並實現了品牌聲譽的快速傳播。公司在人車家全生態戰略下積累了豐厚的手機、手錶、家電等智能終端設備用户基礎,截止2025年Q1,公司AIOT已連接設備數量達到9.4億個,全球MIUI月活躍用户達到7.2億人,公司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了龐大的認可公司產品與品牌的用户基礎,通過向汽車產品引流為公司產品成為爆款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據傑蘭路數據,在小米SU7上市前的189位意向用户中,使用小米手錶/手環、個護小家電(牙刷、吹風機等)、智能生活(攝像頭、路由器等)、耳機/音響、廚房小家電(電飯煲、微波爐等)、家用小家電(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等)的用户佔比均超過50%,公司消費電子產品粉絲羣體構成了汽車產品消費者的重要部分。

混合經營與渠道複用並舉實現消費者快速觸達,提升銷售效率、降低銷售成本。公司在渠道建設之初就選擇了經銷商+直營的混合渠道模式,打造「1+N」模式,「1」是公司自建自營的交付中心,銷、交、服一體化,「N」是銷售和用户服務觸點,包括經銷商與商超店,在商超店中公司通過直接複用消費電子渠道小米之家,形成渠道的快速建設,截止2025年6月,公司在全國92個城市開業了335家門店,通過經銷商與商超店形成了對城市圈與城市外圍的全方位覆蓋,既實現了銷售效率的提升也降低了銷售成本。

三、預計2025年銷量40萬輛,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

預計公司2025年汽車銷量為40萬輛,2026年起增程產品崑崙系列有望貢獻新增量,新產品售價的提升有望帶動汽車業務ASP逐年提升。我們預計SU7從2025年下半年起銷量進入穩態狀態,YU7在下半年進行產能爬升,全年公司汽車銷量有望達到40萬輛,其中SU7銷量預計24萬輛,YU7銷量預計13萬輛,SU7 Ultra銷量預計3萬。2026年起SU7、YU7銷量進入穩態狀態,SU7年銷量20萬輛,YU7年銷量35萬輛,增程產品崑崙系列有望繼續貢獻新增量,且新產品不斷提升的售價有望帶動公司汽車產品均價逐年提升。

公司有望在2025年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並通過產品矩陣的豐富持續提升市場影響力。2024年國內B+級新能源車市場中,排名前五的品牌比亞迪/特斯拉/理想/賽力斯/吉利銷量分別為84.7萬輛/65.7萬輛/49.0萬輛/41.6萬輛/40.7萬輛,公司2025年銷量有望達到40萬輛,站穩新能源市場高端品牌第一梯隊,市佔率有望進入行業前六,並通過在增程產品上的繼續佈局,持續提升銷量增長潛力,擴大品牌影響力。

四、投資建議

預計2025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主要受益於汽車業務收入的高速增長與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的穩健發展。我們預計YU7與崑崙系列銷量的增長是收入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產品量價齊升帶動毛利率增長。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將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以及消費者對智能生活家俱需求的提升,智能手機與互聯網服務業務穩健發展。

公司已通過SU7、YU7兩款產品奠定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龍頭地位,產品拓展空間十足,銷量增長潛力大,疊加在消費電子領域的龍頭地位以及人車家全生態下的各類產品協同,公司成長潛力十足。

五、風險提示

1、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的風險。

當前國內新能源市場發展逐漸成熟,新能源市場可能出現銷量增長放緩的風險,使得公司可能面臨產品銷量不及預期的風險,影響公司的業績增長;

2、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

當前新能源車市場參與者眾多,公司可能面臨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影響公司的銷量增速與產品價格,進而影響公司營收與盈利能力的增長;

3、智能化技術不及預期的風險。

智能化技術是公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但高階智能駕駛等技術難度較高,發展不及預期可能影響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4、消費電子與互聯網業務發展不及預期的風險。

消費電子與互聯網業務是公司當前營收的重要構成部分,業務發展不及預期可能影響公司整體業務規模的增長

本文摘自:中國銀河證券2025年8月3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銀河汽車&電子】公司深度報告_汽車_小米集團深度報告-汽車篇:技術與生態優勢加持,站穩高端品牌第一梯隊》

分析師:石金漫、高峰、秦智坤

評級標準: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10%以上。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10%之間。

迴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20%以上。

謹慎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20%之間。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5%之間。

迴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