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能源金話筒丨燃氣是新型能源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2025-08-04 15:04

國際能源轉型學會會長孫賢勝對話香港中華煤氣內地公用業務營運總裁紀偉毅。

城鎮燃氣作為一項市政公用事業,是天然氣產業鏈接終端用户的關鍵一環,其發展質量直接關乎百姓生活。隨着天然氣產業發展模式從資源驅動型向市場驅動型轉變,城燃行業無疑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發展壓力。如何聚焦終端,挖掘高質量發展新機?當前行業在開展哪些前沿的探索?時下火爆的人工智能技術又將如何賦能城鎮燃氣發展?近日,香港中華煤氣內地公用業務營運總裁紀偉毅做客《中國能源報》「你好,未來」能源金話筒高端訪談,給出如下分享與思考。

全力向用户高效、

低成本供應所需能源

孫賢勝:港華燃氣作為香港中華煤氣在內地的燃氣品牌,已有30多年發展史。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港華燃氣?

紀偉毅:香港中華煤氣是一個擁有163年曆史的老牌城燃企業。我們以城市燃氣為主業,從最初在香港將煤氣供應給路燈照明,到現在香港有80%以上、200多萬戶的家庭都在使用燃氣煮飯、燒水。大概31年前,我們抓住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入內地發展城市燃氣,以「港華燃氣」作為在內地城燃事業的品牌,如今在全國已經擁有320個城市燃氣項目、服務4200萬戶的用户。2021年,我們把在內地的上市公司名字從港華燃氣有限公司更名為港華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標誌着我們發展路線的明確轉型,從原來單一的燃氣供應,邁向智慧能源賽道,今后不只供應燃氣,也要供應電力,當然不管做什麼,都以低碳化和智慧化為發展的核心驅動。

孫賢勝:城市燃氣作為一種市政公用事業,牽連着千家萬戶。如您剛剛所言,在更名之后,不僅是業務範圍的調整、理念的轉換,也涉及能源轉型、綠色發展。近年來,圍繞燃氣主業,香港中華煤氣和港華也在不斷探索更加低碳的發展方式和新型業務,目前進展如何?在推進這些業務過程中秉持怎樣的理念?

紀偉毅:燃氣還是我們的一個主業,我們認為天然氣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另一方面,相信再過10年,單一的城市燃氣公司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因為用户需要的是能源,不只是燃氣,如何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能源,是我們面臨的一道考題。

目前,我們正在致力於向用户,比如向北方地區一些大型商業綜合體提供電、氣、熱同時供應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我們稱之為「燃氣+」業務,比如以燃氣+空氣源熱泵組合的方式,輔之以智慧控制,實現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目前看來實施效果非常好。同時,我們也在大力推動公共機構的能源託管業務。總的來説就是從城市燃氣企業向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雖然燃氣是最低碳的化石能源,但仍然含碳,怎麼能更低碳,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現在我們有兩大路徑:一是生物質天然氣,比如以城市固廢垃圾為原料生產甲烷,也就是沼氣,把沼氣提純以后生產出綠色天然氣,實現減碳。目前我們在全國已有9個生物質天然氣項目。比如在蘇州工業園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每年能生產1000萬立方米生物質天然氣。二是天然氣摻氫,這也是國家鼓勵的舉措。相關項目我們正在濰坊推進。

我們同時聚焦綠色燃料:一是面向航空領域發力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我們在張家港的工廠,所用原料就是地溝油,不但可以生產SAF,還可以生產氫化植物油(HVO),也就是生物柴油。目前,我們已經是全球第二大SAF供應商。二是面向航運領域發力綠色甲醇,我們在內蒙古有一家以生物質廢棄物及廢輪胎做原料生產綠色甲醇的工廠,不久前已在上海洋山港實現了國產綠色甲醇的首次大規模加註作業。

孫賢勝:綜合能源也好,生物質天然氣也好,以及天然氣摻氫、綠色甲醇、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等,可以看出,在能源轉型、「雙碳」目標驅動下,圍繞「燃氣+」你們做了諸多非常有益的嘗試。特別是綠色燃料,涉及垃圾處理,把舊輪胎變成綠色甲醇,把地溝油收集起來以后做成航空燃料,不但解決了地溝油污染環境和迴流餐桌問題,還提高了附加值。而且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相當於是「一家一策」,高效又減排,應該説你們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改革讓城市管理、

用户多重受益

孫賢勝:您作為一個燃氣行業的老將,如何看待當前企業在實現更好發展、更高質量服務用户方面面臨的挑戰?港華將如何應對?

紀偉毅:天然氣清潔、高效,這些年來對於PM2.5的治理作出了很大貢獻,現在空氣質量明顯比原來好,同時天然氣的普及也讓老百姓過上了更便利美好的生活,目前全國已經有約7億人口在使用燃氣煮飯、燒水、採暖等。

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巨大,當然我們已經建成了遍佈全國的、非常完善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網絡,也拓展了多渠道的氣源。同時,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顯著提高了天然氣的流通性,推動了天然氣市場快速發展。

可以説,我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從煤炭到天然氣已然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我們能夠見證並參與其中,感到非常自豪。到目前,我國城市燃氣行業供應的可靠性、服務的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在公用事業改革里面,燃氣也是走在了最前面。

展望未來,面向「雙碳」目標,可再生能源肯定是主力軍,但與此同時,天然氣也是可再生能源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國家在政策層面已經把天然氣作為新型能源體系里一個重要部分,我們會繼續為國家的能源發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作出貢獻。

孫賢勝:講到南方取暖,我們都知道南方地區一到冬天因為沒有集中取暖非常冷;在北方雖然冬天外面冷,可是屋里非常舒服、暖和,所以從天然氣未來發展看,南方取暖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目前,城市燃氣行業有一個新的改革動態,就是推進「一城一企」改革。在您看來,這種改革的推動因素是什麼?近幾年,港華也相繼推進了潮州市、濟南市的燃氣項目重組,目前進展成效如何,有何感受、經驗可分享?

紀偉毅:其實無論城市燃氣,還是其他公用事業,都需要規模經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在綜合成本、供應保障方面才能做得更好。

過去由於城市燃氣的快速發展,全國很多地方是一個城市存在多家燃氣公司,當然也有不少地方以一家城燃公司為主,對比之下,前者整體效益相對較低。因此近年來,出於提升城市燃氣規模效應的考慮,各地紛紛開始推進「一城一企」改革措施。目前,我們整體上還是在配合各地政策來開展這方面工作。

以濟南為例,當地兩家城燃公司去年整合之后,燃氣管網全部連通,燃氣公司的服務窗口和服務工作都能夠一致,規模效應也就上來了。

這樣一來,實際上對老百姓而言更方便了,對於政府管理而言也更便利了,改變了以往「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的舊模式。總而言之,「一城一企」無論從城市管理角度,還是城燃企業的用户服務角度看,都是有益的。

孫賢勝:因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目前,港華燃氣在全國運營的管道達到13萬公里,規模與我國的長輸天然氣管道相當,因為擁有管網,會讓業務發展更有優勢。

城市燃氣需要AI

更需要温暖服務

孫賢勝:2024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發展的一年,近期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DeepSeek的爆火。其實在DeepSeek之前,在能源行業的生產、運輸、銷售、存儲等方面,已經有很多AI的應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燃氣的賦能作用,港華目前在開展哪些前沿探索?

紀偉毅:城市燃氣行業服務的是千家萬戶,我們的燃氣設施和管網遍佈城市每一個角落,如何更好維護這些設施是一項非常重要、也是首要的工作。

一個城市里,除燃氣外,還有水、電、熱等公用事業,同時也有很多工程作業在開展。維護這些管道和設施,過去主要依靠人工,近年來,我們不斷引入一些高科技,比如無人機巡線。以港華為例,我們的管道有很多位於比較偏遠或者人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在無人機里裝上攝像頭進行巡線,能夠自動識別一些外來的、可能會影響管道的作業;同時我們在工程作業現場安裝AI攝像頭,用來自動識別一些影響甚至破壞燃氣管道的風險隱患;在燃氣管道建設過程中,為確保質量合格,我們原來都要求工人在每一步操作時必須現場拍照,上傳到系統里,再通過人工識別判定,每年都有上百萬張照片,完全靠人工去判定難度非常大,現在我們開始採用AI技術對這些照片進行自動識別判定;此外,我們還有AI用户服務等一系列應用。

我想強調,城市燃氣是一個服務性的行業,在某種程度來説是給予千家萬戶「温暖」的一個行業。所以在服務過程中,我們需要主動和用户接觸,定期進行户內安全檢查等,我認為人的「温度」還是很重要的,AI只是我們員工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不會代替人。

我想提另外一個高科技和動物完美結合的燃氣測漏案例:在測漏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會用到目前來説精度最高、最先進的激光泄漏探測儀,把它裝在汽車上,把漏氣點精準地找出來;另一方面,我們還用到了狗,我們把它稱為「燃氣嗅探犬」。可以説,到目前為止,狗的嗅覺能力還沒有機器能夠媲美。它可以在一個1000平方米的範圍里,精準找到哪里有漏氣點,目前我們已經在全國部署了100多條燃氣嗅探犬,效果非常好。

所以我們不單考慮高科技,而是要找到一個最佳組合,目的是確保千家萬戶的安全用氣。

孫賢勝: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的同時,也仍然要用到傳統的大自然力量。因為城市燃氣行業的市政公用屬性,與民生息息相關,一旦發生泄漏,潛在安全風險極大。就像您説的,城市燃氣是一個提供「温暖」的行業,要把這份温暖切實送到千家萬戶,為美麗的、高速發展的社會作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版面欣賞

▲《中國能源報》2025年8月4日第8版

▲《中國能源報》2025年8月4日第8版

文丨本報記者 仝曉波 張楠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