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4 08:20
專題:外賣補貼大戰持續升溫
原標題:「逃離」外賣大戰
持續三個多月的外賣大戰,終於有了些緩和的跡象。
動輒千萬量級的訂單、百億級真金白銀的投入,一度將這個行業推向低價爭奪戰的怪圈。直到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8月1日,三家平臺同一天發佈聲明,表示將規範補貼行為、反對惡性競爭、共同維護行業生態。
然而,在平臺尚未徹底「剎車」之前,被裹挾其中的商家,早已疲憊不堪。
從南京到廣州,從壽司店到糖水鋪,再到街角的檸檬茶門店,從個體商家到品牌連鎖,這場看似熱鬧的「外賣狂歡」背后,是一筆越來越難算的賬:一邊是訂單暴漲、忙不過來,另一邊是在補貼分攤之下的利潤下滑。有人被迫漲價,有人關閉線上渠道,有人放棄堂食大店重新租小檔口All in外賣……
本文試圖回到這場戰爭中的「個體」,從商家的講述出發,通過真實賬單、應對方法和猶豫掙扎,記錄這場大戰帶來的衝擊。
兩難的商家,困在補貼里
「加入外賣大戰,會死得慢一點。不加入,死得快。」不少餐飲商家在聊起外賣大戰時,都這樣感慨。
江蘇的茶飲商家王渝,幾個月前就察覺出異常。他在南京加盟了一家品牌茶飲,爲了提高收入,順帶着自營了一家烘焙店。年后堂食基本每天都有五六十單,但到了四月底,線上訂單開始激增,堂食降到每天只有個位數。
面對突如其來的線上爆單,他沒有感受到興奮。一是因為很多外賣訂單的實付金額非常低,不乏2元甚至1分的單子。二是外賣影響了堂食生意,沒人上門,店里的烘焙產品賣不出去。
他給「定焦One」算了一筆賬:他的店鋪設置外賣起送價20元,商家參與活動的情況下,最少要免掉用户3元的配送費和5元的紅包費用,平臺抽傭大約在1.5-2元,再減去配送費2.5元(2.5KM內的價格,遠了還需加錢,正常在2.5-5元),一單下來,20元的單子最少要扣掉12元,商家到手8元左右。除去4元左右的原料成本,毛利只剩下4元左右,這還不算水電和人工成本。「奶茶根據單量製作,還能小賺幾塊錢,烘焙這種預加工的就是白乾。」
王渝表示,線下和線上,對商家而言是天壤之別。
在小縣城自營咖啡店的薇薇也難逃外賣大戰,她稱,即便平臺推出補貼活動,商家依然需要共同「跟投」。
她向「定焦One」展示了一份訂單明細顯示,原價39.6元的訂單,加上打包費合計41.6元,商家需要補貼16.3元,再支付8.32元的平臺服務費,預計收入僅16.98元。
具體到「商家對顧客的活動補貼」類目,包括滿減、配送費和神券三類,均由商家和合作商承擔。
不過也不是所有訂單都如此,薇薇稱,即使平臺在紅包上給的補貼大過商家部分,但配送費和紅包補貼商家都需要承擔一部分,再加上平臺抽傭,合算下來,「一單20元的訂單,到手僅3塊錢」。
除了中小商家,一些大型連鎖品牌也受到衝擊。某縣城的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商向「定焦One」展示了5月賬單詳情,一共有2687筆訂單,共計收入32228元,扣除商家補貼、平臺服務費、商家公益等,累計賬單金額17235元,計算下來5月平均每單收入在6元左右,扣除原料、人工、水電等,盈利空間並不大。
這位加盟商介紹,平臺的確對品牌有相應的補貼,但也需要店鋪達到規定的月訂單量。問題在於,蜜雪冰城在擴張的過程中,缺乏店鋪範圍保護,導致開店密集,雖然今年5月加強了區域位置保護距離,但此前密集店鋪情況依然廣泛存在,能否每店都達標獲得補貼?答案不得而知。
綜合多位商家的反饋可以看出,在這場外賣大戰中,平臺確實投入了可觀的補貼金額。以王渝提供的一張訂單詳情為例,其中「商家對顧客的活動」補貼10元、「平臺活動補貼」13元。但是,想要計算出平臺和商家各自承擔的補貼比例並非易事,因為涉及到用户領取的紅包金額、訂單總價、配送距離等多種變量。
雖然具體佔比難以量化,但可以確定的是,商家承擔的成本高於以往。以前商家負擔的成本包括平臺佣金(以美團為例,佣金標準為6%-8%)、履約服務費(由配送距離、訂單價格、時段、天氣等因素綜合決定),現在則增加了各類紅包的部分成本、減免的配送費。
某壽司店店長李曼解釋,如今市場很卷,如果不主動參與減免配送費活動,根本沒有客流。紅包補貼也類似,商家不參加活動,平臺就不會給你流量。這兩項無疑是決定線上有沒有生意的關鍵。
有商家選擇以漲價方式來抵抗高額成本,李曼稱,很多商家都採取「產品漲價+收打包費」方法來保利潤,但效果有限。
除了訂單上看得見的成本,外賣大戰帶來的隱形壓力也在增加。
在廣州一家林里檸檬茶工作的小詩講述,他們門店位置不好,平常沒什麼顧客,「直到七月的某一天,店里一共接了三百多個訂單,大約四百杯。」
「這個數字以前想都不敢想」,也徹底打亂了門店節奏。店里通常只有兩個員工,晚上8點到夜里12點只配備一名兼職人員,面對爆單,根本來不及反應。小詩原以為訂單量增加會帶來工資的上漲,可是營業額增加了,店里收入卻沒有得到相應增加,由於人手緊張,老闆還多請了一名兼職,增加了人工成本。
商家的反擊:殺死比賽,還是All in外賣?
壓力疊加之下,有商家選擇硬扛,有商家則嘗試反擊:要麼退出比賽,要麼全力投入戰爭。
在安徽開糖水店的趙寧選擇的是前者。起初,爲了衝單量,她加入了外賣大戰,線上訂單的暴增暫時緩解了線下顧客鋭減的焦慮,但真正讓她警覺的,是一羣到店點外賣后選擇堂食的顧客,「那一天起碼有六七個顧客,坐在店里也通過線上平臺下單」。
趙寧稱,他們店鋪原本依賴會員充卡打折帶動復購,這也是店鋪重要利潤來源,但如今在平臺的補貼之下,外賣的價格明顯比充卡后更划算,沒有人願意再充卡和續費,「這不僅影響堂食訂單,還影響了會員收入和顧客黏性。」於是趙寧當斷則斷,立馬關閉了外賣,「沒想到效果非常顯著,店里堂食訂單變多了」。
現在趙寧重新上線了外賣,但只保留了免除配送費,不再參與任何神券、紅包的活動,她稱,「外賣訂單多少無所謂了,我從來沒有因為大額補貼降低品質,老顧客會留下來。」平臺經理曾建議她把免除的配送費投入到紅包里,也被她拒絕,因為哪怕是3元補貼,也有可能因為平臺的活動被放大到12元,對於商家來説依舊存在風險。
相比較趙寧主動「撤退」專注品質和回頭客而言,在江蘇開日料店的周信選擇了另一個「極端」方法——基本放棄堂食,全面投入外賣。
周信從2017年開始自營壽司店,后來店面擴大轉型日料店。他告訴「定焦One」,一個30元的外賣訂單,之前商家能到手14-20元,外賣大戰后活動多了、投入的成本也就更高了,現在到手僅有8-12元,再減去房租、人工等,淨利潤大概在3%-7%之間。
「現在堂食大店做外賣純虧本,小店鋪甚至純倉庫類型的店鋪更適合做外賣」。在權衡之后,周信關了堂食大店,新盤了家小店做輕食,就以外賣為主,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出餐效率。
不過,自營商家和加盟商由於體量稍小,尚能快速調轉車頭,大型餐飲品牌想要實現大象轉身並不容易,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曾公開喊話:外賣大戰,究竟是平臺的讓利?還是對商家的血腥剝奪?「上千萬的商家,都快淪為外賣工廠」。
趙寧和周信代表了當前商家的兩種全然不同的應對思路:一個收縮求穩,靠回頭客撐起生意;一個加註外賣,向平臺妥協。但不論選擇哪條路,都面臨一定風險。
正如不少商家所言,不參與活動,很難獲取平臺的流量。趙寧想以高品質守住老顧客,這帶來的不僅僅是線上流量的斷崖,當其他更便宜、更便捷的競品出現時,趙寧的打法很難在*的價格差距下贏得優先權。
周信則面臨另一種困境。只做外賣雖然輕資產、高效率,但眼下美團的「浣熊食堂」、京東的「七新小廚」都明示了一個信號——平臺們都在向「品質外賣」進階,這類作坊式的外賣小店能否贏得用户信任、獲得平臺推薦,長期來看充滿不確定性。
紅利狂歡到低價反噬,不過一線之隔
這場外賣大戰讓不少商家壓力劇增,但不得不承認,也有一些企業在局部戰場上意外受益。
以庫迪咖啡為例,其5月在京東外賣的銷量累計突破5000萬單;在淘寶閃購上線的24小時內,訂單較平時增了十倍。
廣東某地區的庫迪聯營商感慨:「兩年了,終於看到了希望」。他稱,之前店里一天最多一兩百杯訂單,外賣大戰后,基本每天都四五百杯。尤其初期京東給予庫迪較強扶持,門店主要靠平臺補貼衝量,「雖然利潤很薄,但起碼活下來了。」
此外,剛剛發佈財報的瑞幸,也成了這場「貓狗鼠大戰」中的*贏家,2025年Q2其實現營收、利潤和銷量的全線增長。其中營收同比增長47.1%,淨利潤同比增長43.6%;自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率達13.4%。而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正是產生於平臺補貼大戰最激烈的時刻。
更為直觀的是,今年四月以來,「新茶飲六小龍」(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滬上阿姨、奈雪的茶、茶百道)中,除了不參與外賣大戰的霸王茶姬股價下跌,其余五家的股價均迎來上漲,其中奈雪的茶上漲42.31%,古茗次之,漲幅為38.42%。(注:滬上阿姨統計時間從5月8日掛牌開始計算)
還有一方看似受益的是消費者,從賬面上看,1元奶茶、0元外賣,羊毛薅到手軟。但狂歡背后,他們也漸漸明白,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一方面,是低價帶來的商品質量下降。
有不少消費者在奶茶塞滿冰箱、一天吃五頓之后,回到互聯網上感嘆:一分錢一分貨,外賣越來越難吃、奶茶里冰塊比奶都多等等。
一家外賣平臺的騎手告訴「定焦One」,「有商家直接拿微波爐加熱預製品送出,堂食店也因為訂單爆量忽視了衞生。」
另一方面,不正常的市場價格也助長着消費者的「低價依賴」,再難接受正常定價。
過去,9塊9的咖啡奶茶就被稱為低價,如今在「0元購」「1元購」的轟炸下,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一再被拉低,連9塊9都不看了。「咖啡超過5塊錢,我就不考慮了」,一位用户在外賣大戰的帖子下評論。
這場外賣大戰,從紅利狂歡到低價反噬,不過一線之隔。而商家受到的外傷,只是最早顯現的而已。
好在,行業內終於出現剎車信號。8月1日,美團、餓了麼、京東三大平臺罕見同步發佈公告,宣佈將共同抵制「惡性競爭」、反對內卷、不強制或變相強制商家參與補貼活動。這場裹挾了商家、消費者、平臺三方的風暴,或許終於迎來冷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