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薛洪言:淨值化時代需接受「收益非線性增長」,含權理財規模有望持續擴容

2025-08-04 10:2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專題:2025年理財會客廳丨金融新啟航

  展望新徵程,時代浪潮正以更磅礴的力量奔涌向前,金融業的航船即將駛入更具挑戰與機遇的新海域。身處時代浪潮之中,金融業將以更澎湃的動能、更開放的視野、更穩健的步伐,繼續書寫服務實體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華彩新篇章。2025年,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啟航》推出《理財會客廳》系列訪談欄目,深度對話金融機構高管、專家學者,共謀行業發展之道。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理財行業應如何紮實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期《理財會客廳》對話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

  當前環境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正在深刻重塑市場格局與投資者行為。在薛洪言看來,淨值化已徹底打破「剛兑」預期,投資者風險意識也愈來愈強,對混合類、權益類等高波動理財產品的接受度明顯提升,為居民財富入市創造了更好條件。

  不過,薛洪言也強調,淨值化時代需接受「收益非線性增長」特徵,以風險互補實現「波動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他建議,可通過「固收打底+權益增強+另類分散」的合理配比實現風險分散,其中的另類資產可涵蓋REITs、黃金等低相關性工具。此外,需要特別關注產品透明度與機構能力,優先選擇定期披露持倉的產品,規避信用過度下沉的標的。

  與此同時,我國個人養老理財市場也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他指出,一方面,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速,催生出龐大的養老財富管理需求,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基礎。但另一方面,供給端創新滯后、税收優惠政策靈活性不足等問題仍待解決。

  淨值化時代需接受「收益非線性增長」特徵,含權理財規模有望持續擴容

  當前環境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對整個理財市場影響如何?在薛洪言看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正在深刻重塑市場格局和投資者行為,淨值化徹底打破「剛兑」預期,投資者風險意識增強,對混合類、權益類等高波動理財產品的接受度明顯提升,為居民財富入市創造更好條件。

  同時,投資者的偏好變化,疊加利率下降的大環境,倒逼理財機構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圍繞含權理財重構投研體系與產品結構,行業競爭格局面臨重塑,具備權益投資和風險管控優勢的機構有望脫穎而出。

  展望2025年下半年,薛洪言認為,理財市場挑戰與機遇並存。其中,下半年的理財市場仍面臨資金充裕與優質資產荒的結構性矛盾。

  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推動儲蓄搬家提速,理財規模預計持續增長,但高息資產稀缺導致配置壓力加大。同時,監管限制淨值平滑技術使產品透明度提升,淨值波動性也隨之放大,機構需通過短久期資產配置及多元化策略平衡風險;

  另一方面,雖然提高權益配置比重在長期看為必經之路,但短期仍有阻力,主要受限於高風險等級產品面籤要求及代銷渠道對回撤投訴的擔憂,投資者對淨值波動的普遍容忍閾值仍有待提升,超限波動易引發贖回行為。

  那麼,下半年的機遇體現在何處?他認為,配置壓力倒逼理財行業迎來產品創新窗口,在「穩淨值」的同時「增收益」。在長線資金入市政策與資本市場改革驅動下,權益資產估值中樞有望抬升,為理財機構通過港股基石投資、網下打新、紅利低波組合等途徑增配權益資產提供時間窗口。

  薛洪言表示:「在此背景下,‘固收+’產品因風險等級適中、收益彈性較高,成為平衡收益與波動的重要工具,含權理財規模有望持續擴容。與此同時,養老與ESG主題產品受益於制度完善與政策紅利,也有望成為差異化競爭新賽道。為更好適應此變化,理財機構需聚焦三方面能力建設,即強化投研體系以提升多資產配置能力,藉助科技賦能優化資產配置與客户陪伴服務,推動渠道創新以降低權益產品入市門檻。」

  談及理財產品配置問題,薛洪言提醒,投資者應以自身風險與收益偏好為核心構建多元資產組合,並結合市場動態靈活調整,核心考量因素應聚焦風險承受能力與生命周期的匹配。

  對此,他舉例闡述稱,年輕羣體可適度提升權益類資產比例,藉助含權理財或指數增強產品博取長期收益;臨近退休者則需以固收類及低波資產為主,優先配置現金管理類、存款替代型產品。資金期限維度上,可採用「三筆錢」框架優化配置,其中,短期資金(1年內)宜配置短債、同業存單理財以保障流動性,中期資金(1-3年)可配置混合型產品博取穩健收益,長期資金(3年以上)可主要配置權益資產或養老主題產品以獲取長期收益。

  在薛洪言看來,淨值化時代需接受「收益非線性增長」特徵,通過風險互補實現「波動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

  他表示:「可通過‘固收打底+權益增強+另類分散’的合理配比實現風險分散,其中另類資產可涵蓋REITs、黃金等低相關性工具。」

  此外,在優化銀行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上,投資者應如何根據自身情況,構建多元化資產組合並進行動態調整?

  薛洪言認為,動態調整機制需兼顧自身狀態與市場環境,建議建立「季度檢視+年度再平衡」機制,當權益資產佔比因市場波動偏離預設區間時,及時逆向調整以維持風險敞口穩定。若臨近子女教育、購房等資金使用節點,應提前3-6個月降低權益資產比例,增加現金管理類產品儲備。

  此外,他還提醒投資者需特別關注產品透明度與機構能力,優先選擇定期披露持倉的產品,規避信用過度下沉的標的。投資紀律方面,可設置「安全墊」機制控制止盈止損,以3年周期評估組合表現,避免因短期淨值波動做出情緒化決策。‌

  AI將重塑個人投資者決策模式,但最終應走向人機協同而非替代

  Deepseek等「橫空出世」,在各行各業掀起一股「AI新浪潮」,從現階段看,薛洪言認為,人工智能在理財行業的應用正從技術輔助向生態重構演進,未來有望深度滲透理財服務全鏈條。

  比如,在客户服務端,AI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實現智能投顧全流程覆蓋,依據用户風險特徵動態生成資產配置方案,同時實時解答產品諮詢問題,大幅拓寬服務半徑;營銷環節則通過用户行為分析實現精準畫像,推動服務從「產品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助力長尾客户獲得專業化配置建議。

  在他看來,當前人工智能在理財領域的應用主要面臨三重挑戰:

  首先是數據安全與算法可靠性構成的核心瓶頸——金融數據的敏感性要求建立嚴格脱敏機制,而市場的突發波動性又可能導致依賴歷史數據訓練的模型失效;其次是技術投入與人才缺口加劇行業分化,AI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兼具金融專業知識與技術研發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更是嚴重稀缺;此外,算法透明度與監管合規性的矛盾突出,儘管監管層已明確要求提升模型可解釋性,但AI固有的「黑箱」特性仍難以完全消除,行業需通過監管沙盒等創新機制探索合規路徑。

  那麼,未來AI能否改變個人投資者的理財決策?薛洪言對此強調,AI將重塑個人投資者決策模式,但最終應走向人機協同而非替代。

  一方面,AI通過快速整合財報、行業研報、供應鏈動態及社交媒體輿情等多維度數據,顯著降低投資者決策成本,助力投資者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基本面分析與策略回測,並通過實時風險監測與自動再平衡建議抑制追漲殺跌的非理性交易,推動投資行為從短期投機轉向長期價值配置。這一轉變縮小了散户與專業機構的認知鴻溝,使基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定價邏輯有望成為市場主流。

  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警惕AI模型的固有侷限:信息過載與數據準確性存疑可能加劇決策偏差,而技術紅利分配不均可能催生新的數字鴻溝。尤其在極端市場環境下,需結合宏觀邏輯與獨立判斷調整策略,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畢竟,當機構利用AI監測散户情緒並針對性博弈時,保持清醒認知與批判性思維仍是穿越市場周期的關鍵。

  未來理想模式是怎樣的?薛洪言認為,應是AI承擔標準化決策執行,人類聚焦需求挖掘與複雜場景干預,共同構建精準化、個性化的智能理財生態。此種轉變的關鍵在於培育投資者數字素養,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算法透明度,逐步建立對智能理財的信任基礎。

  個人養老理財市場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將對金融業產生三方面影響

  目前我國個人養老理財市場發展如何?在薛洪言看來,政策推動、人口老齡化加劇及居民養老儲備需求提升的背景下,我國個人養老理財市場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發展前景廣闊。

  對此,他從需求、政策、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層面展開論述。其中,從需求層面看,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速催生了龐大的養老財富管理需求,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基礎;從政策層面看,養老金融已上升爲國家戰略,被納入金融「五篇大文章」體系,監管層面明確支持養老理財投資長期優質資產;從制度設計層面看,個人養老金賬户體系加速完善,覆蓋範圍從36個先行城市擴展至全國,税收優惠政策同步落地,顯著提升制度普惠性。

  除此以外,產品供給也持續豐富,國債、指數基金、特定養老儲蓄等新品類納入投資範圍,形成涵蓋儲蓄、理財、保險、基金等超千隻產品的多元貨架,滿足不同風險偏好需求。同時,金融機構積極響應監管要求,通過設立養老金融事業部、構建數字化平臺、深化「金融科技+適老化」改造,提升賬户管理效率與服務體驗,共同推動個人養老金從「制度覆蓋」向「體驗優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展望未來,薛洪言認為,個人養老理財市場的發展預計將對金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資產配置、服務模式與行業格局三個方面。

  在資產配置方面,監管政策持續引導養老資金流向長期優質資產,推動金融機構加速拓展另類投資能力,將基礎設施、私募股權等多元資產納入配置組合,並深度參與養老產業建設,逐步改變傳統以債券為主的單一資產結構。

  在服務模式方面,產品同質化與投資者教育缺失正倒逼行業服務升級。頭部機構已率先探索突圍路徑,通過構建覆蓋不同風險偏好和養老階段的分層產品體系,配套專業投顧服務,有效引導資金從短期儲蓄向全生命周期財富規劃轉型。

  在行業格局方面,市場呈現顯著結構化分層:理財子公司、養老保險公司等機構憑藉「收益穩健性優於存款、波動性低於基金」的獨特定位快速搶佔大眾市場;部分機構受限於基層網點覆蓋不足,一線人員對養老產品特性理解薄弱,導致客户觸達效率低下;個別機構通過智能投顧系統建設與遠程服務能力升級,有望打通「產品-渠道-客户」閉環,重塑市場競爭生態。

  不過,目前個人養老理財市場發展仍面臨一些掣肘。薛洪言表示,當前,個人養老理財市場發展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供給端創新滯后,固收類資產收益下行使傳統產品面臨壓力,税收優惠政策靈活性不足且領取階段税率設計未體現繳費年限差異,未來需通過實施階梯式税率、擴大投資範圍等政策優化釋放市場潛力。金融機構則需充分把握養老金融的「樞紐」屬性,通過資產端、產品端、服務端的協同升級,構建覆蓋全養老產業鏈的生態體系。

  站在個人投資者視角選擇養老理財產品,可以從哪些維度考慮相關產品的配置?薛洪言提及,個人投資者需綜合考量年齡階段、產品特性與流動性需求三大維度。年輕投資者可適度配置權益類產品以把握長期增值機遇,隨着退休年限臨近則宜逐步轉向平衡型FOF等穩健組合,同時應重點篩選具備動態調倉機制、低管理費率及税收優惠的策略產品,此外還需關注鎖定期設置以避免流動性壓力,並藉助專業智能投顧工具持續優化配置效率。

  近年來,我國ESG投資也正處於政策驅動與市場擴容的關鍵階段。薛洪言表示,從政策層面看,體系化建設加速推進,本土ESG規則進入定型期,監管部門通過將評級結果與融資成本掛鉤,推動ESG深度融入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

  與此同時,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ESG公募基金、綠色債券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量顯著攀升,銀行綠色貸款余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此外,產品創新與信息披露能力同步提升,大型銀行已普遍完成範圍1(直接排放)、2(間接排放)碳排放披露,部分機構開始初步探索範圍3(價值鏈其他間接排放)投融資碳覈算,「碳要素與ESG雙掛鉤貸款」「生物多樣性信貸」等創新產品持續涌現。

  對比國際,我國ESG投資有何優勢所在?薛洪言認為,優勢在於政策頂層設計連貫,ESG與「雙碳」戰略深度綁定,市場增長態勢良好,被動投資策略受青睞,並積極探索融入黨建、鄉村振興等中國特色指標。但同時,他認為目前也面臨掣肘,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數據基礎薄弱,範圍3碳排放披露覆蓋率低且顆粒度粗,缺乏統一覈算方法;企業實踐存在「漂綠」風險,披露形式大於實質;國際評級適配不足,部分議題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等。

  談及ESG對銀行財務的回報問題,薛洪言指出,ESG投資正從合規成本轉化為盈利槓桿。一方面,ESG表現優異的銀行更易獲得低成本資金,綠色債券發行利率普遍低於同類普通債券,有助於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綠色信貸業務快速增長,通過創新產品動態定價可提升息差,拓展盈利空間。同時,ESG管理能有效降低環境罰沒與輿情風險,將環境風險嵌入風控流程還可減少潛在資產減值損失,增強資產質量韌性。未來隨着相關準則本土化落地,ESG表現或成為銀行估值分化的核心變量之一,推動行業估值從「規模紅利」向「質量溢價」躍遷。

  固收類基金需轉向精細化運營,從三大維度應對收益下行壓力

  低利率環境下,固收類基金的投資策略該如何調整?對此,薛洪言認為,固收類基金需轉向精細化運營以應對收益下行壓力,具體可從三個維度推進策略調整:

  一是對久期管理實施風險因子分層拆解。將組合久期風險細分為利率久期和信用久期,針對不同產品特性進行差異化管理——開放式產品嚴控信用久期以降低流動性枯竭風險,負債端穩定的產品則保留適度利率久期以捕捉市場利率波動帶來的機會。

  二是資產配置構建負債驅動框架。短債產品聚焦票息安全邊際,通過精選高評級信用債築牢收益基礎;中長期純債產品側重利率債與信用債的相對價值挖掘,動態調整券種配置比例;「固收+」產品則實施股債動態平衡策略,通過靈活調整權益倉位增強收益彈性。

  三是收益來源突破傳統邊界。在傳統債券配置基礎上增配可轉債、公募REITs等另類資產,利用可轉債「債底保護+股性彈性」的雙重特性平衡風險收益,同時通過低比例(通常5%-20%)權益倉位參與市場上漲紅利,構建多元化收益來源。

  談及當前市場風險特徵,薛洪言指出,當前市場風險正呈現複合型交織特徵,具體表現為四大維度的疊加衝擊。

  利率風險方面,市場對貨幣政策調整的敏感性顯著上升,預期波動可能觸發利率趨勢反轉,傳統久期管理策略面臨有效性考驗;信用風險層面,部分機構為追逐收益加劇資質下沉,弱資質主體的信用風險敞口擴大,單一主體違約可能通過交易對手、擔保鏈等渠道引發跨市場傳導;流動性風險則體現在散户主導的資金結構存在非理性申贖特徵,極端行情下易觸發「贖回-拋售-折價」的負反饋循環,導致優質資產被迫低價變現。此外,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監管政策仍處於動態優化階段,產品淨值化轉型、資本計提要求等調整可能短期衝擊市場結構,影響產品申贖穩定性。

  此外,針對「控制回撤」問題,薛洪言直言,金融機構需構建全流程防禦體系。具體來看,事前通過風險平價模型優化資產配比,保持現金及高流動性資產儲備,避免配置成交低迷的券種;事中實施階梯式倉位管理,經濟下行期提升短久期信用債佔比,復甦初期增配彈性資產,同時利用動態再平衡機制,在股債性價比偏離歷史均值時逆向調倉;事后建立分級止損機制,通過減持高波動資產、縮短組合久期控制損失擴大。此外,個人投資者應降低收益預期,側重持有期匹配與分散配置,以「時間換收益「穿越低利率周期。

  提振消費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那麼,理財行業的發展對居民消費有怎樣的拉動作用?在薛洪言看來,理財業務既可以通過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對消費形成直接拉動,同時又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間接促進消費升級。隨着居民理財意識增強,銀行理財規模穩步擴張,為居民提供多元投資渠道,穩定的投資收益可以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與此同時,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等支持實體經濟,推動企業擴大生產、創造就業,間接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助力形成「財產性收入增長—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支出擴大」的正向循環。

  另外,薛洪言還表示,為適配新型消費趨勢,消費金融產品需依託場景融合、客羣定製與智能風控實現創新突破。

  他進一步表示:「具體來看,金融機構應深度嵌入線上線下消費生態,通過便捷分期服務滿足即時消費需求,同時針對綠色消費、健康養老等新興領域開發專項信貸產品並配套優惠利率;在客羣服務上精準區分年輕羣體、新市民等差異化需求,提供小額靈活的信用額度及收入周期匹配的還款方案;技術應用層面則需融合大數據行為分析與智能風控模型,實現精準授信與風險動態平衡,助力釋放消費潛力。」

  他強調,當前金融政策正從「財富積累」與「場景觸達」雙端發力,理財增值為消費「開源」,金融科技與生態協同為需求「引流」,共同形成提振消費的複合引擎。

責任編輯:潘翹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