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30只ETF 一周匯總,「技術慢牛」降級后有三大期待點!

2025-08-03 18:06

(來源:木魚ETF)

上周調整之后,技術性的「趨勢慢牛」結束了。

趨勢指數6點以上的主題,只剩2個。接下來,迴歸機構所説的「震盪慢牛」,等待技術到位或新的領漲熱點出現。

對於「怎麼辦」的問題,我們昨天先聊了我《港股跌了怎麼辦?兩種投法差異巨大!》,接下來延伸分析,覆蓋130只主流ETF。木魚ETF原創分享,長篇硬核文請雙擊頁面支持!

上周主要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市場情緒:

1、重要會議結束,「政策出盡」,「穩增長」主題大跌;

2、數據顯示,經濟復甦仍在路上;

3、外貿方面,仍有複雜性;

4、美國9月降息落空,非農大跌影響全球經濟預期。

不光是A股港股,全球市場都有一個短期的波動,尤其對等關税和降息落空影響面較大。

看下資金數據。 

ETF一周申贖數據方面,港股科技、互聯網、非銀金融系、創新葯等繼續領先市場,黃金、消費、化工、紅利等也有一定增持,而寬基、科創、光伏、半導體整體流出。

本輪行情就是機構情緒帶動的局部牛,和全面行情相差很大,主題有此分化正常。可科創、半導體逢高減倉,表明科技情緒沒起來。

融資數據,債券類、銀行等快速反彈,表明市場風險偏好下行,港股主題依然是融資偏好的主要方向但同時也有一些主題流出,沒那麼強了;而科創、半導體、證券等人氣主題大幅贖回,人氣下行味道來了。

接下來看下主題總結、匯總,再加小小預期。

寬基上周平均下跌1.39%,中證A50在前一周領漲之后本周領跌,而中證1000、2000等波動不大,表明本周調整也是機構情緒帶動的。

在資金面上也沒有亮點,主要寬基總體持續減持,只有上證50上周五獲得數億增持。

如果接下來機構行情走弱,那麼越小越微的寬基受影響越小,甚至北證50這種機構行情完全踏空的品種,也有可能被遊資殺過去炒炒垃圾。

兩創方面總體衝高回落,而平均市值更小的科創100、綜指、200等表現相對抗跌,表明散户纔是市場真正想做多的,但周五借AI大勢啟動人氣失敗了,接下來還是謹慎為重了。

我們上周后半段,對科創是有一定期待的,主要也是看散户人氣能不能成牛。周五小科創綜指還有一定的人氣慣性,但成交額已經大幅減弱。

創業板則在CPO龍頭股走弱情況下進入調整,從上圖可知這波創業板的行情, 70%是英偉達共振CPO的效果,加上港股機構情緒的外溢。

機構對於抱團易中天也形成了很強的共識,不過短期美股和英偉達高位回落,也會帶來回調壓力。

大消費上周調整超過2%,農業養殖周中曾經一度發力,而消費之低迷連恆生消費也無法逆勢而行,可見有多難了。

消費對政策敏感,接下來一段時間除了位置夠低之外,暫時看不到反彈邏輯。雖然一直説要「發力服務消費」,旅遊也漲不動,有點難受了。

大金融方面,香港證券一周調整5.5%領跌,銀行再度被抱團避險又成了最安全的方向了。所以,都叫金融,但A股的銀行和別人是反着來的,這是一種浮躁、無奈的投機。

問香港證券的朋友很多,我們分析過它就是一個大帆船,順風更順逆風更逆。港股短期調整,它確實壓力加碼。

不過資金面上,無論申贖還是融資在周五繼續上行,接下來應還有反覆,但高位博弈很難,反抽不出高度來,逢高控制下倉位更好。

綜合大金融尤其是港股非銀、國內券商,長投邏輯繼續成立,只是位置不低加倉定投的話仍然不算經濟。

軍工上周反覆活躍,但大勢現在容錯率低了,不宜擴大偏好。

新能源汽車是機構品種,上周大跌反饋情緒。

光伏周五盤中有個利好,反擊了一下,因此是反覆活躍的預期,需要后續政策、行業利好來維持預期。

機器人我們説過幾次,有利好不反饋就表明,現在市場人氣是弱的,兑現率低。

半導體上周有機會,畢竟英偉達都被約談了,然后周五的走法表明,博弈心態壓倒了行業利好,就不要隨便情懷了。

5G、通信、創業板人工智能都是跟着CPO、液冷機構抱團走起的,高位主題需謹慎,主要防着跟英偉達調整,抱團是雙刃劍。

國產AI呢?沒有爆款應用,打不開情緒和價值高度。

所以這個方向主要期待下人氣,下周預期還有資金試探,但由於情緒起不來,小打小鬧也不容易安全離場。

上周最難跌的,還是港股醫藥,無論機構還是散户痴心不改。但外資風險偏好短期回落,博弈難度加大了。

行業是景氣的,BD大單也隨時會有新的,但馬上要發中報了,波動會加大,這個就不好預期了。

而A股醫藥總體也比較堅強,中藥還有一定補漲。看下成分股表現,白馬屬性的白藥、片仔癀表現不佳,而表現拔尖的眾生藥業其實不算純正中藥。

中藥應該説不擁擠吧,也有一定避險屬性。

周期主題,上周隨着「穩增長」方向一起被重砸了。

不過「反內卷」是重量級戰略,加之黃金大漲,下周有企穩預期。但由於「慢牛」提供的保護通道沒了,逢高控倉、降低成本始終是理性選擇。

有利好出來時,可以做T,但不能追漲。

基建、地產回落,份額大幅降低,水電退潮的有點快,等技術企穩再考慮后續。

策略主題方面集體調整,特別是中石化業績大跌引起波動,在周五殺傷力較大。雖然銀行有可能成為短期避險方向,但由於紅利中的能源、資源主題短期處於調整,總體依然是下行通道。

海外方面有波動,以上統計尚未算進周五市場調整帶來的回調,因此上周也是全軍覆沒的狀態。

周五晚上美國非農數據意外大跌,經濟衰退的擔憂壓倒了10月降息的利好,因為一旦衰退就成慣性了。

這個會影響外資風險偏好,所以短期全球又成了逆風,老美的數字遊戲也搞不清真假了。

遊戲傳媒既有影視文化的概念(上周《南京照相館》),還有IP經濟、AI應用端的屬性,上周有補漲需求,尾盤一個拉昇算是保住了紅盤,但仍然是小打小鬧,慢慢來了。

港股科技主題,我們多次分析指出,其並無行業景氣邏輯,主要跟着外資風險偏好走。那麼很現實的問題,上周外資情緒回落了,所以就跌了。

但是長線邏輯不變,所以依然有大量資金逢低申購佈局,邏輯是暢通的。而且技術角度也基本到位,低吸資金踴躍,不必恐慌。

科技成分中最拖后腿的,還是港股汽車,比亞迪卷不説,理想發個新車搞砸了。

除了關注外部環境影響的外資風險偏好之外,就是要等中報了。就如同一艘大船在萬里航線上,也需要不斷更新航向一樣。如果中報積極,市場長投的信心更足。

財報關注的重中之重,是AI帶來的業務增長,比如阿里雲營收增長,微軟的34%已經到位了。

技術角度的整體慢牛沒了,短期主動投資的容錯率大幅降低,利好兑現也難了。不過還有三大期待點,有望隨時重燃市場人氣:

1、新政策供給,比如事關反內卷大業的《工信部十大行業增長措施》的發佈,再次激活本輪領漲品種;

2、中報重估行業景氣度,CPO、消費電子、稀土之后,再找新熱點,或是港股科技龍頭重新啟動;

3、外部環境、經貿關係改善等提升機構情緒。

從「技術慢牛」到「震盪慢牛」,肯定是不舒適了。而政策發力和行業景氣方向,有更大可能性跨越周期,短期則需要注意博弈更難了。

消息面明日早報再聊,木魚ETF原創分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