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3 19:39
(來源:北京商報)
提振消費再迎政策「東風」。8月3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同日發聲,響應國務院常務會議個人消費貸款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助力消費升級與服務業煥新。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此前已通過官方渠道披露相關政策推進舉措。今年以來,從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到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分析人士稱,此次金融「國補」政策的落地將為經濟內循環注入新動能,通過財政金融聯動雙向疏通消費堵點,既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提高消費意願和能力,又可緩解服務業經營主體流動性壓力,增強供給端韌性。
多家大行已行動
8月3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同日發佈公告,響應個人消費貸款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工商銀行在公告中明確,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辦理流程、簡化手續,推動政策儘快實施;農業銀行表示,將積極落實會議部署,按照有關部門要求,進一步簡化申請流程,提升辦理效率,加強資金合規使用,確保貼息政策精準高效直達廣大消費者和服務業經營主體,及時將政策精準傳導至千企萬戶。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此前已通過官方渠道披露相關政策推進舉措。建設銀行稱,將切實做好政策的傳導落實,讓消費市場參與方更加便捷地獲得國家政策紅利。中國銀行強調將全力抓好貼息政策的組織實施,推動政策儘快落地。
四大行響應行動可謂迅速。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降低居民信貸成本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會議強調,要加強部門協同,簡化辦理手續,推動政策儘快落地,同時嚴格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財政資金用好用到位。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分析指出,此舉對銀行而言,既能增強產品吸引力,降低銀行獲客成本,積累優質客羣;同時也能擴大銀行信貸規模、提升普惠金融品牌價值,實現政策效益與商業可持續性的雙贏。
為更好地推進相關貼息政策落地,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建議,銀行需聚焦重點領域設計產品、簡化流程擴大覆蓋,並做好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高政揚進一步補充,銀行可從三方面發力:精準對接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圍繞重點消費場景和服務業細分領域設計貼息產品,明確貼息后利率、額度、期限等核心要素;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適當簡化申請流程,降低居民及小微企業的獲取門檻,並通過數字化服務提升辦理便利度;加強跨部門協同與政銀聯動,建立貼息資金穿透式監管系統,防範套利風險,同時配合做好貼息資金的核查和臺賬管理,保障資金使用透明高效。
政策效應多維釋放
事實上,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明確提出,2025年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當前消費市場和服務業呈現結構分化特徵,貼息政策正是瞄準這些痛點精準發力。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將市場現狀的突出特點概括為三點:一是消費復甦結構性分化,受居民收入預期偏弱影響,非必需品消費增長乏力,但剛需和性價比消費表現保持穩健;二是服務業經營成本壓力凸顯,人工、租金等成本剛性支出疊加部分行業產能恢復過快,導致中小微服務企業盈利空間持續承壓;三是信貸供給力度不足,服務業輕資產特性使得傳統信貸產品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貼息政策將形成精準發力的協同效應。周毅欽指出,貼息政策的落地一方面能積極修復服務業造血功能,定向降低餐飲、文旅等行業融資成本,幫助經營主體緩解現金壓力;另一方面可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銀行信貸資源,實現消費端與供給端的協同提振,為經濟內循環注入新動能。
高政揚同樣認為,此次政策通過財政金融聯動精準發力,雙向疏通消費堵點,既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提高消費意願和能力,又可緩解服務業經營主體流動性壓力,增強供給端韌性。政策以「貼息」為槓桿,能夠撬動需求與供給的正反饋循環,進一步提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具體到市場主體,政策帶來的實惠清晰可見。周毅欽解釋,對個人消費者而言,貼息降低貸款利率后,將有效刺激大家電、汽車、手機、電腦等大額消費,同時增強中低收入羣體信貸可得性;對服務業經營主體來説,政策能降低小微企業一定比例的綜合融資成本,緩解現金流壓力,支持設備更新、引入新產品、員工招聘等經營投入,助力文旅、養老等服務業升級,最終將形成「降成本—促消費—穩經營」的良性循環。
從政策效應的時間維度來看,短期與中長期影響各有側重。高政揚指出,短期來看,貼息政策疊加已有的以舊換新政策,有望直接拉動汽車、家電、家俱等耐用消費品領域增長,同時有望提振文旅、餐飲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服務消費;從中長期來看,政策通過擴大有效供給和釋放消費需求,在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有望推動相關產業鏈景氣度上行,帶動企業擴大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隨着就業穩定和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形成‘政策激勵—消費升級—就業增長—收入提升’的正向循環,為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支撐。」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